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丨架起公眾與天文學間的橋梁

發布時間:2024-03-21 15:4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4年3月20日10版 版麵截圖

  《人民日報》2024年3月20日10版 版麵截圖

  原題:架起公眾(zhong) 與(yu) 天文學間的橋梁

  天文台設置科普部,這是為(wei) 啥?又能幹啥?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園區如同一個(ge) 開放的博物館,每年開放時間超過350天、接待參觀者20萬(wan) 人次。我們(men) 科普部有9名工作人員,首要任務就是運轉這個(ge) 科普基地,再依托基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架起公眾(zhong) 與(yu) 天文學之間的橋梁。

  策劃展覽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比如目前正在舉(ju) 行的特展“描繪蒼穹——星空影像與(yu) 古典星圖特展”上,12張紫金山天文台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壓箱底”的天文照片,第一次向公眾(zhong) 揭開神秘麵紗,吸引了超過10萬(wan) 人次觀眾(zhong) 參觀。

  我們(men) 發現,很多青少年不再滿足於(yu) 聽講解、看圖片,而是希望深度參與(yu) ,甚至能有當天文學家的體(ti) 驗。這些未來科學家的熱切夢想,必須安排上!

  在每年的“科技周”“科普日”以及中國科學院的“公眾(zhong) 科學日”,我和同事會(hui) 直接把科普活動辦到位於(yu) 江蘇南京仙林的紫金山天文台本部新址,甚至幹脆“搬”進科學家的實驗室和工作場所。2023年“科技周”,來自南京幾所小學的50名學生和家長,就過了把當天文學家的“癮”。2022年發射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誇父一號”還在天上飛著,孩子們(men) 就可以在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質和空間天文研究部看到衛星模型、聽到研製過程的講解,還能通過大屏幕上實時滾動的監測數據,了解衛星的運行狀態,在心中種下一顆熱愛科學的種子。

  我是“把自然講給你聽”欄目的作者,也是忠實讀者。欄目不僅(jin) 講解自然知識,更關(guan) 注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引發大家對保護自然的思考。希望通過我們(men) 共同的努力,能吸引更多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作者為(wei)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本報記者姚雪青采訪整理)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