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保護新技術在密雲試驗 7800平方米基地複原“長城”“木構建築”
原標題:古建保護新技術在密雲(yun) 試驗
密雲(yun) 區西田各莊鎮,田野邊寬敞的大院子,是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的一處基地。這處基地占地7800平方米,其中藏著不少“文物”寶貝,不僅(jin) 有各種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雕梁畫柱,甚至還有一段長城磚牆,一些木結構上還裝上了密密麻麻的傳(chuan) 感器和各色線路。
“基地內(nei) 的建築都是仿建的,主要用來進行文物修複與(yu) 預防性保護的科研課題的數據采集。去年,基地被北京市文物局授牌為(wei) 北京木結構古建築保護科研與(yu) 實驗基地。”基地負責人李福文介紹,不少文物修複的新技術目前正在這裏開展試驗。
為(wei) 長城拍“CT”
走進院內(nei) ,最先進入視線的是一小段“長城”城牆,高約3米,長度約5米,牆麵略有些斑駁,一些地方還有淺淺的白色粉筆標記。“這是仿照密雲(yun) 明代長城特製的一小段模型,砌磚的材料以及技藝都盡量還原。”李福文說。
即便是磚石壘就,長城也會(hui) 生病。“比如山體(ti) 的自然沉降、風霜雨水的侵襲、溫濕度的變化、植被根係生長、白蟻蛀蟲啃噬等,都可能造成長城的損傷(shang) ,形成空鼓、塌陷等病害。大規模的變形,可以通過遙感技術和無人機來發現,局部的形狀變化可以采用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進行分析判斷,但如果是深藏在內(nei) 部正在生長的病害,是很難從(cong) 外表看出的。如果能提前定位並識別出來,進行預防性保護,就能避免更大的破壞和損傷(shang) 。”來自北京工業(ye) 大學的錢威說,這就需要給長城做一個(ge) “CT”檢查。
給長城做“CT”?聽起來難度不小。“其實用的就是現代建築業(ye) 中經常會(hui) 使用到的探地雷達設備。”錢威解釋說,這個(ge) 技術已經普遍應用於(yu) 道路、橋梁的病害檢測,它能夠利用高頻電磁波的反射來探測建築的內(nei) 部情況。“有了探地雷達的輔助,可以對長城病害的範圍、類型進行識別,為(wei) 後續的保護和修繕工作提供數據參考。目前我們(men) 正在對這項技術在長城上的應用進行探索。”
木梁上的“微創”手術
自“長城”處再向內(nei) 走,還矗立著不少木建築,這裏也正在進行一項頗有意思的試驗——利用碳纖維對古建築進行加固。
說起碳纖維,很多人並不陌生。這是一種力學性能非常優(you) 異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鋼的1/4,但抗拉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被廣泛應用於(yu) 航空航天、汽車、建築等領域。
北京地區古建築大多是木結構為(wei) 主,相比於(yu) 傳(chuan) 統鐵箍加固的方式,輕便結實價(jia) 廉的碳纖維布效果更佳。“不過,這一方法弊端也很明顯,使用時需要像包紮傷(shang) 口一樣包很多圈,不僅(jin) 看著醜(chou) ,還會(hui) 遮擋住建築本身的模樣。”錢威說,保留住建築本身的細節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木構件的細微之處蘊含著寶貴的信息。
既要保證加固效果,又要兼顧細節與(yu) 美觀,研究人員進行了一次大膽嚐試——給木構件做“手術”,以微創的形式向內(nei) 部植入碳纖維板。“我們(men) 在基地內(nei) 搭建了一處清式硬山建築足尺模型,在它的大梁上進行實驗。”錢威解釋說,先在木梁的底部開一個(ge) 小小的槽,注入膠,再向內(nei) 植入碳纖維板,以性狀相近的木條嵌入封口。經過這次“微創”手術,大梁內(nei) 部有了一根非常結實的“筋”,從(cong) 外觀上基本看不出差別,力學性能卻有了很大的改變。
植入了碳纖維板的木梁,承重到底如何?“確實提升了不少。我們(men) 請來工人幫助科研團隊進行了測試,在古建本身的基礎重量之上,又將近十噸的沙袋單獨攤放到大梁之上,承重沒有問題。”李福文介紹說。
為(wei) “術後”木梁進行智能監測
在木梁的承重實驗中,智能監測係統發揮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就在這座清代建築模型的木梁之上,鑲嵌著密密麻麻的傳(chuan) 感器和各種顏色的線路,它們(men) 共同形成了一個(ge) 智能監測係統,方便研究人員對建築的各項數據進行實時觀察。“術後”木梁性能如何,從(cong) 數據上就能一目了然。
“在我們(men) 的課題研究中,數字化技術支撐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傳(chuan) 感器能夠直觀地告訴我們(men) 不同位置受力和形變的情況,從(cong) 而判斷古建安全的警戒值。”錢威說。
今年,基地的多項研究還將繼續開展新的實驗。錢威透露,接下來研究團隊即將引入一套新的監測設備,並且在旁邊的另一根梁上再進行一次“微創”手術植入碳纖維板,兩(liang) 邊進行比較。“新的設備主要是靈敏度會(hui) 再提升,一方麵看看兩(liang) 套監測設備的差別,另外還要再對填充膠的比例和種類進行新的嚐試。”本報記者 王可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