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已成全球創新網絡重要力量

發布時間:2024-04-08 10:40:00來源: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劉蘇雅

  2023年,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近1700項;本市技術合同成交額8536.9億(yi) 元,在全國占比13.9%;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總量首次突破10萬(wan) 項,與(yu) 2014年相比增長近6成……昨天,在“聚焦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主題采訪活動中,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介紹了本市科技成果轉化相關(guan) 情況。十年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北京已經成為(wei) 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力量。

  市基金資助科研項目近1700項

  在全國各省市自然科學基金中,率先建成規模最大的評審專(zhuan) 家庫、最為(wei) 齊全的學科布局體(ti) 係,全麵實行“包幹製+負麵清單”以探索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經費使用與(yu) 管理機製……作為(wei) 首都基礎研究的重要力量,市基金年度經費規模由1990年的150萬(wan) 元提高到2023年的6.82億(yi) 元,資助項目數量也由100項提高至近1700項。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張淳傑是市基金傑青項目的負責人。“編製預算時,我們(men) 為(wei) 圖形處理器(GPU)采購預留了10萬(wan) 元經費,沒想到2021年GPU價(jia) 格突然大漲,費用翻了四五倍。”他表示,在傳(chuan) 統經費使用模式下,這批設備的購置將相當困難,得益於(yu) “包幹製”簡化審批流程,設備采購及時到位,科研工作順利推進。

  “未施行經費使用‘包幹製+負麵清單’時,有超過20%的項目負責人,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進行過至少1次經費調整。”市基金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包幹製+負麵清單”為(wei) 科研人員減負鬆綁,能讓他們(men) 從(cong) 編製、調整預算的繁瑣事務中解放出來,專(zhuan) 心投身科研。

  自2014年起,市基金還試點企業(ye) 聯合資助等模式,10年間累計吸引外部經費約11.4億(yi) 元,今年力爭(zheng) 達到5億(yi) 元。市基金的大力資助,推動了基礎研究成果的密集產(chan) 出,2022年,本市以約1%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產(chan) 出了約6.2%的高水平論文。

  頂尖的成果,成為(wei) 了本市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活水。2023年,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本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實現了“雙突破”——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總量首次突破10萬(wan) 項,成交額突破8000億(yi) 元大關(guan) ,相比2014年分別增長了58.4%、172.2%。

  科研與(yu) 工程協作跨越“死亡穀”

  科研成果從(cong) 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如何跨過產(chan) 業(ye) 化的“死亡之穀”,是一項困擾全世界的難題。

  “如果隻是把專(zhuan) 利買(mai) 走,企業(ye) 無法獨立完成很多產(chan) 業(ye) 化工作,不利於(yu) 後續成果轉化。”北京工大亞(ya) 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秦文斌深有感觸,他所在的研究團隊聚焦半導體(ti) 激光器研究20餘(yu) 年。“在實驗室,激光器隻需在室溫環境下達到技術標準即可,但用戶需要在零上四五十攝氏度、零下一二十攝氏度的極端環境中使用,產(chan) 品必須實用可靠。”

  秦文斌提到了一個(ge) 細節:激光器內(nei) 的鏡片原本安裝在高精度鏡架上,要形成適應性強的產(chan) 品,必須換用結構更簡單的鏡架,鏡片也要經過高低溫衝(chong) 擊處理釋放應力。“這在技術上並不新穎,但它是生產(chan) 合格產(chan) 品的必備步驟。”秦文斌說,成果轉化的過程需要科研人員與(yu) 企業(ye) 工程師通力合作,修正原有技術方案,使其更貼合市場需求。

  科技成果完成人先取得知識產(chan) 權,再與(yu) 學校以知識產(chan) 權共同作價(jia) 入股企業(ye) ,開展成果轉化。北京工大亞(ya) 芯成為(wei) 了本市首例采用專(zhuan) 利賦權改革試點政策,通過專(zhuan) 利作價(jia) 入股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並落地北京的企業(ye) 。

  從(cong) “有的轉、有權轉”到“願意轉、轉得順”,《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在全國率先明確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權改革其實是把科技成果轉化的紅利,切實落在科研人員的身上。”秦文斌說。

  北京工業(ye) 大學就是本市首批“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試點單位之一,在本月底即將舉(ju) 辦的2024中關(guan) 村論壇上,該校還將舉(ju) 辦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hui) ,為(wei) 全球頂尖科研團隊和傑出企業(ye) 家搭建高層次合作交流平台,聚焦未來產(chan) 業(ye) 6大領域的科技成果進行創新展示,力促產(chan) 學研融合。

  成果轉化推動高精尖產(chan) 業(ye) 騰飛

  機器人產(chan) 業(ye) 是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戰略性先導性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工業(ye) 機器人運動“關(guan) 節”的RV減速機是關(guan) 鍵核心功能部件,其成本占到整機的40%,但長期被國外企業(ye) 壟斷。隨著我國工業(ye) 機器人裝機量迅猛增長,“關(guan) 節”國產(chan) 化勢在必行。

  此前,北京工業(ye) 大學教授張躍明已實現了RV減速機的正向設計,要進一步實現其國產(chan) 化製造,需要突破關(guan) 鍵製造工藝。圍繞這一需求,智同科技“發榜”,北京工業(ye) 大學機械與(yu) 能源工程學院副教授紀姝婷“揭榜”。項目最大的難題是攻克擺線齒輪製造工藝,其製造精度達4微米,大約相當於(yu) 頭發絲(si) 直徑的十分之一。紀姝婷帶領團隊從(cong) 最底層的刀具設計開始,實現關(guan) 鍵工藝的國產(chan) 化。

  然而,加工一套刀具成本要幾萬(wan) 元,底層工藝開發困難重重。“企業(ye) 負責人的一句‘實驗哪有第一次就成功的,你就放心去試’,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特別感謝他們(men) 的信任。”紀姝婷說。

  隨著新工藝投入生產(chan) ,國產(chan) 高精密擺線齒輪的成本將縮減至三分之一,生產(chan) 效率提升2至3倍。現在,智同科技的工業(ye) 機器人“關(guan) 節”已經實現年產(chan) 能15萬(wan) 台,約90%的頭部機器人企業(ye) 予以采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本市高精尖產(chan) 業(ye) 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當前,本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ye) 2個(ge) 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和醫藥健康、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智能製造與(yu) 裝備、綠色能源與(yu) 節能環保、智慧城市、信息內(nei) 容消費、新材料8個(ge) 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已經形成。

  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表示,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guan) 鍵一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為(wei) “五子”之首,將加速提升創新體(ti) 係效能,瞄準新質生產(chan) 力,深入實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同時,將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完善支持全麵創新的製度體(ti) 係,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