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何以融入現代生活(現場評論)
持續探索“曆史文化+”的可能性,創造性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業(ye) 態、產(chan) 品
春暖花開,位於(yu) 湖南的常德河街熱鬧非凡。徜徉其間,隻見一個(ge) 小夥(huo) 子把生米、生薑、茶葉等食材放入陶缽,用一根山胡椒棒來回研磨,然後將粉末置於(yu) 碗中,用開水衝(chong) 泡——這就是擂茶,是當地招待客人的常備飲品。這項舌尖上的非遺,讓人們(men) 體(ti) 驗到常德的老味道,也體(ti) 會(hui) 到蘊含其中的匠心傳(chuan) 承。
放眼常德河街,文化味豈止來自擂茶。麻質畫、桃源刺繡、常德木雕、花鼓戲……種類繁多的非遺,是常德厚重的文化家底,也是文旅融合的富礦。曆史悠久的常德河街,在近年來修複重建後,成為(wei) 留住曆史記憶、傳(chuan) 承城市文脈的重要載體(ti) 。不久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常德河街考察調研時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chuan) 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hui) 發展。”
老河街煥發新活力,蘊藏著怎樣的發展密碼?曆史之中有答案。常德曾遭受七次毀城之災,又七次重建。這裏的古城、古街,一次次從(cong) 廢墟中重生並不斷展現新麵貌,靠的正是那割不斷、毀不掉的文化根脈。如今,常德河街呈現出獨特文韻,讓人們(men) 感受著古城的文化魅力。一個(ge) 城市的曆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隻有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才能激發文化生命力、增強城市韻味。
水脈連著文脈。常德河街是水脈與(yu) 文脈相融相交的生動寫(xie) 照。沅江和澧水在常德穿城而過,城市腹地的穿紫河成了奔流千年的古運河。過去,每當洪水來臨(lin) ,街道便積水成河,“河街”就此得名。水波漣漣,滋養(yang) 文化,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詩詞名篇。然而,穿紫河一度因汙染嚴(yan) 重而成為(wei) 當地人的“心頭之痛”。當地狠抓治理,采取全線截汙、降堤修閘、修建生態濾池等多種舉(ju) 措,讓穿紫河恢複生機,成為(wei) 流光溢彩的“碧玉帶”。“穿紫河上紫氣東(dong) 來,一條老街鄉(xiang) 愁還在”,槳聲燈影裏,一首《你不來船不開》演繹了曆史文化與(yu) 優(you) 美生態的交相輝映,令人久久難忘。
將傳(chuan) 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必須做好“曆史文化+”的文章。老街區改造提升、古運河綜合治理,讓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緊緊相融,實現了保護曆史文脈與(yu) 改善人居環境的統一。在此基礎上,常德探索“非遺+文旅”“非遺+教育”“非遺+科技”等跨界、跨域、跨業(ye) 新模式,打造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體(ti) 驗,助力文旅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持續探索“曆史文化+”的可能性,創造性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業(ye) 態、產(chan) 品,有利於(yu) 豐(feng) 富文化傳(chuan) 承的載體(ti) ,為(wei) 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文脈如水,潤澤人心。文化,連接著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yu) 未來。與(yu) 時俱進,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就能用文化之光點亮美好生活,更好為(wei) 城市發展賦能。
(作者為(wei) 本報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8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