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湧過鹿城
清明節小長假期間,包頭黃河景區人流如織,大家奔著一個(ge) 主題——感受黃河壯美、品味黃河文化。
綿延萬(wan) 裏、奔流不息的黃河,在內(nei) 蒙古高原上宛如射雕彎弓,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個(ge) “幾”字大彎,依黃河而建的包頭(別稱鹿城)就在這“幾字彎”的頂端。
春風和煦,黃河勝景……萬(wan) 種風情的包頭在四月天裏美得動人心魄。
大河浩蕩 古城滄桑
在大青山南麓東(dong) 河區阿善遺址台地上遠遠望去,黃河如一條玉帶在城南蜿蜒東(dong) 流而去。曾經,黃河就在這山腳下滾滾奔流,灌溉滋養(yang) 出燦爛的史前文化。在仰韶文化彩陶奪目的國色初光裏,有一抹光華屬於(yu) 這裏的阿善文化,而這黃河流過的起源了阿善文明的大青山無名高地,則被考古學家蘇秉奇先生稱之為(wei) “包頭塬”。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北破林胡、樓煩之後,“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wei) 塞”,築長城,移民屯墾,在包頭建九原城。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全國推行郡縣製,把全國劃分為(wei) 36個(ge) 郡,包頭屬九原郡,這是包頭曆史上最早誕生的地名,漢朝初期仍然沿襲這一名稱。
九原郡麻池古城,南臨(lin) 黃河,北望陰山,控扼著昆都侖(lun) 河穀。這座古城裏曾經出現過很多風雲(yun) 人物。戰國的趙武靈王在這裏推行改革,“著胡服,習(xi) 騎射”使趙國一度成為(wei) 戰國後期的強國;秦朝的蒙恬將軍(jun) 和公子扶蘇在這裏駐軍(jun) 多年;王昭君與(yu) 單於(yu) 和親(qin) ,雄偉(wei) 的行宮就建在這裏。
時光荏苒,九原麻池古城漸漸在曆史中淡去,把那些或雄壯或幽怨的往事化為(wei) 雲(yun) 煙,被蒙古高原的浩蕩長風吹散……
從(cong) 趙武靈王築九原城,到秦始皇設九原郡,再到北魏王朝包頭境內(nei) 的軍(jun) 事重鎮懷朔,邊地要塞成為(wei) 包頭最初的名片。
清康熙平定噶爾丹後移民大量湧入,清乾隆二年(1737年)包頭村形成;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包頭村改置包頭鎮,設置巡檢;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黃河官渡移至包頭南海子;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包頭城建成。
古包頭是一個(ge) 緊靠黃河的水運碼頭,從(cong) 甘肅、寧夏、山西來的商船都在這裏停泊。所以也有人認為(wei) ,“包頭”是漢語“泊頭”二字的諧音。
傍河而生 詩意棲居
“昆都侖(lun) 河豐(feng) 水期時是一條河,枯水期時是一條快速路,所以古代也叫它呼延穀。”昆河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說。
昆都侖(lun) 河北起陰山,南入黃河,碧波悠悠,流淌上千年,是包頭市內(nei) 最長的黃河支流,也是昆都侖(lun) 區的母親(qin) 河,在古代被稱為(wei) “石門水”“呼延穀”。昆都侖(lun) 河在地域發展曆史上,是陰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經濟、軍(jun) 事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連接中原與(yu) 塞北貫通亞(ya) 歐的茶馬古道,厚重的曆史賦予這條河永恒持久的文化底蘊。
昆都侖(lun) 河連接著這座城市的曆史和現在,也見證了包頭這座工業(ye) 城市的崛起。從(cong) 黃沙漫天,到工業(ye) 重鎮,再到現代化的城區,四座跨河大橋將整個(ge) 城區連為(wei) 一體(ti) ,這條千年河孕育了一座現代化工業(ye) 城區,而這座新城區也默默地守望著昆都侖(lun) 河。
“以前人們(men) 不重視濕地保護,隨著國家退耕還濕項目的實施,如今濕地自然生態得到了明顯改善,現在這裏已經成為(wei) 每年候鳥南飛或者北歸的重要驛站,每年2月底都有近萬(wan) 隻天鵝、赤麻鴨等在這裏駐足停留。”在包頭市九原區黃河濕地管護中心主任張紹民的眼裏,黃河流經九原區的這35公裏,一年一個(ge) 樣,這在他小時候是見不到的美景。
“這可不是雲(yun) 南的昆明滇池,而是內(nei) 蒙古的包頭南海濕地,紅嘴鷗跟著你飛翔的感覺,真是太棒了!”春暖花開之際,包頭市南海濕地景區就會(hui) 迎來成群紅嘴鷗,這些從(cong) 西伯利亞(ya) 長途跋涉飛往南方的小精靈們(men) ,將包頭作為(wei) 歇腳驛站。“哢嚓,哢嚓”一陣快門聲後,包頭市攝影人任俊用鏡頭記錄下這壯觀一幕。
包頭東(dong) 河區南海濕地風景區是九曲黃河在包頭的第二彎,黃河改道南移後,形成了湖泊和河漫灘濕地。該濕地為(wei) 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也是我國最高緯度的黃河濕地,如今已成為(wei) 包頭市城區內(nei) 的萬(wan) 畝(mu) 湖泊。
黃河對於(yu) 生活在黃河沿岸的270多萬(wan) 包頭人來講,是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綿延千年的陪伴,給予一代代生生不息、實實在在的哺育。而今,傍河而生的包頭,“草原鋼城”“稀土之都”“世界綠色矽都”的城市名片熠熠生輝。
依河而為(wei) 綻放魅力
黃河流過包頭,還在這裏打了個(ge) 旋兒(er) ,留下了一方小白河。春日的小白河濕地公園,金色的夕陽斜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麵上,一種曠遠與(yu) 靈動在此刻傾(qing) 瀉而出。被小白河濕地公園懷抱著的包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正在這美景中與(yu) 對麵的城市燈火深情對望。
粗狂的石牆圍裏,土坯蓋的房子,古舊的老水車漁船,飛掛空中的黃河金翅大鯉魚……步入土城堡似的建築裏,處處展現農(nong) 耕文化與(yu) 遊牧文化交融的曆史,一切都像在給人們(men) 訴說著古老的黃河故事。在九原區哈林格爾鎮新河村的黃河邊上,這個(ge) 黃河謠文化園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成為(wei) 黃河景觀大道上一道靚麗(li) 風景。
黃河從(cong) 包頭南側(ce) 蜿蜒而過,幾經改道,留下了大片大片的濕地,也為(wei) 包頭留下了重要的文旅生態資源,這座城市因水而生動、靈秀。
據了解,依托黃河水文資源,包頭市重點規劃建設了占地120多平方公裏的包頭市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這裏也是沿黃高緯度寒冷幹旱地區大型國家濕地公園,由昭君島、小白河、南海湖、共中海和敕勒川5個(ge) 片區組成,分別以“灘”“水”“園”“澤”“島”為(wei) 特色主題建設。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首傳(chuan) 唱千年的《敕勒歌》,將人們(men) 帶回這片水草豐(feng) 美、牧歌悠揚的土地。敕勒川腹地,呼包鄂軸心,陰山鎖鑰,黃河要津。從(cong) 大明金國都城,到毛岱官渡口,再到西口經濟文化重鎮,土默特右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太多神話一般的曆史。
從(cong) 距今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近代晉陝冀移民走西口,從(cong) 二人台戲曲到民俗文化,一座敕勒川博物館容納古今,向後人講述著敕勒川數千年的崢嶸歲月,和那些黃河岸邊古老的故事,見證著那些曾經的繁華、衰落,也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的人事變遷。
豐(feng) 富的文化旅遊資源不僅(jin) 讓人實現空間上的穿越,也能體(ti) 驗時間上的跨越。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小白河生態文化旅遊景區、黃河謠文化旅遊景區、南海濕地文化旅遊景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並投入運營,成為(wei) 包頭市民和外地遊客的打卡地,讓文旅資源盡情釋放吸引力。
就在前不久,包頭市首開北方沿黃城市先河,策劃推出了“黃河觀淩周”活動,包括全民“雲(yun) 觀淩”直播、流淩攝影打卡、逛開河廟會(hui) 、看沉浸式演藝、老茶館聽黃河趣事、遊黃河最美打卡點等31項活動,精彩紛呈。
複古鐺鐺車、黃河落日、大橋大河、駱駝騎行成為(wei) 年輕人打卡出片的熱門,民樂(le) 演奏、搖滾樂(le) 隊、國風舞蹈、玩偶巡遊等各類演出輪番登場,遊客們(men) 除了觀淩賞景還能體(ti) 會(hui) 到黃河文化賦予包頭的獨特魅力。
充分利用黃河文化的輻射效應,打造具有包頭特色的黃河文化旅遊帶,“講好黃河故事”,與(yu) 黃河“幾字彎”兄弟城市共同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包頭這座依黃河而建的城市正在全力以赴。(記者 蔡冬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