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丨蘇州吳江複興桑基魚塘 重現江南水鄉風韻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4月8日 02 版 版麵截圖
原題:蘇州吳江:
複興(xing) 桑基魚塘 重現江南水鄉(xiang) 風韻
清明時節,萬(wan) 物生長。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廟頭村的桑園裏,70歲的蠶農(nong) 吳雪鳳正忙著打理桑樹,身旁大片的新綠十分惹眼。
太湖東(dong) 岸的吳江,自古以絲(si) 綢知名,蠶桑是農(nong) 事之首。吳雪鳳記得,年輕時幾乎家家戶戶都養(yang) 蠶,村裏到處是桑園和魚塘。塘埂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yang) 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古代就已成型的這種循環農(nong) 業(ye) 被稱為(wei) 桑基魚塘,曾撐起吳雪鳳一家人的生計:她靠種桑養(yang) 蠶供兩(liang) 個(ge) 兒(er) 子上了大學,家裏也住上了新樓房。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ye) 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傳(chuan) 統養(yang) 蠶業(ye) 向西部遷移,吳江的桑園麵積逐漸減少,桑基魚塘作為(wei) 一種自然修複手段的功能也不斷弱化。近年來,隨著吳江全域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當地製定了蠶桑生態補償(chang) 辦法,推進蠶桑絲(si) 綢產(chan) 業(ye) 智能綠色製造,構建“蠶桑種養(yang) +絲(si) 綢加工+蠶桑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鏈,讓蠶桑產(chan) 業(ye) 形成新循環。
吳江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馬天琦說,桑基魚塘係統不僅(jin) 是一種優(you) 秀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更是長三角地區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符號,當地希望複興(xing) 桑基魚塘係統,重現“綠桑成蔭、魚塘連片”的江南水鄉(xiang) 風韻。
廟頭村是吳江首批恢複桑基魚塘的試點村。村裏建起了現代化蠶桑綜合示範基地,桑園采來的桑葉通過機器自動喂給,養(yang) 蠶變得更加智慧高效,蠶農(nong) 也輕鬆了不少。
80多年前,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在廟頭村西邊四五公裏的七都鎮開弦弓村考察蠶絲(si) 業(ye) ,寫(xie) 下名作《江村經濟》。如今,當地政府和企業(ye) 共同投資,在開弦弓村建起了占地麵積達500畝(mu) 的生態農(nong) 業(ye) 景觀項目“山水桑田”,水、田、桑交相呼應,蠶農(nong) 勞作的場景再現,讓蠶桑文化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留住蠶桑文化,織就美麗(li) 鄉(xiang) 村。清明假期裏,震澤鎮眾(zhong) 安橋村的150多畝(mu) 桑基魚塘成為(wei) 周邊遊客青睞的新晉打卡點。村裏將桑園和魚塘交給附近的一家田野餐吧來打理,一產(chan) 與(yu) 三產(chan) 在這裏交融:遊客可以坐在桑樹下邊喝桑茶邊釣魚,在餐吧裏吃到時令的水菜湖鮮,下榻民宿朝夕擁抱田園生活……
桑園也成為(wei) 眾(zhong) 安橋村人茶餘(yu) 飯後散步的好去處。村民陳榮林說,大家都覺得村裏更美了,一點都不比城裏景區差。村裏人氣旺了,在市區上學的孫女假期更願意回來住。
如今,吳江的桑園麵積已經止降回穩,“蠶桑之鄉(xiang) ”的韻味又回來了。目前“吳江蠶桑文化係統”已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單,“吳江環長漾桑基魚塘農(nong) 業(ye) 係統”也入選省級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錄,古老的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重新煥發生機。
(新華社南京4月7日電 記者柯高陽、楊紹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