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雙一流”高校,為何爭相布局蘇南縣城?

發布時間:2024-04-09 15:37: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乘坐無錫首條市域軌道交通S1線,從(cong) 主城區抵達江陰,緊鄰S1線青陽站,江南大學江陰校區已基本建成。今年9月,這裏就將迎來第一批新生。

  縱觀縣域,一般以職業(ye) 院校布局為(wei) 主。事實上,辦大學對地方經濟實力的要求較高,唯有高質量發展,才能辦好高校、留住人才。

  蘇南,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策源地。不少“雙一流”高校擇地於(yu) 此,成為(wei) 地方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中國百強縣榜單中,常年位居前十名的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cang) 、宜興(xing) ,都“藏”有全國知名大學。隨著滬寧沿江高鐵的開通,經濟強縣的聯動更為(wei) 緊密,“縣域大學群”的作用愈發凸顯。

  一流的高校,匹配一流的縣城,這是專(zhuan) 屬江蘇的“雙一流”。“雙向奔赴”的背後,有著哪些不為(wei) 外界所知的故事?

  引進名校

  布局蘇南縣城的知名高校,已有10多所,近幾年布局還在加速。如今,不少大學選擇校區,都落戶在“蘇錫常”的下轄區縣。

  從(cong) 前五年來看——

  2023年,河海大學金壇校區啟用;

  2022年,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cang) 校區啟用;

  2021年,西北工業(ye) 大學太倉(cang) 校區一期啟用;

  2020年,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啟用;

  2019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啟用。

  其中,2019年正是西北工業(ye) 大學太倉(cang) 校區開工奠基的時候。太倉(cang) ,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擁有“雙一流”高校的縣級市。

  再看五年後的今天,隨著江南大學江陰校區即將啟用,這座縣級市會(hui) 同時擁有兩(liang) 所“雙一流”高校。

  在“最強縣級市”昆山,中外合辦高校昆山杜克大學已在當地耕耘十餘(yu) 年,“雙一流”廈門大學也在當地布局建設研究院。

  “縣城辦大學,其實也就是在江蘇存在,其他地方都較少,或者說基本上沒有。這些年大學建設局限在地級市範圍內(nei) ,縣城引進名校辦校區,江蘇是目前是比較突出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分析。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向人民網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著名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先生就曾認為(wei) ,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好的縣,應該去辦大學。”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費孝通等人來到沙洲縣(現江蘇省張家港市)考察,發現當地鄉(xiang) 鎮企業(ye) 發展迅猛,但人才奇缺,遠不能滿足對技術人員的需求。

  在費孝通等人的倡議下,沙洲縣決(jue) 定自己出錢創辦沙洲職業(ye) 工學院。該校被稱為(wei) “全國第一所縣辦大學”,費孝通為(wei) 其題寫(xie) 了校訓。

  如今,在這座蘇南縣城坐落著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該校區創建於(yu) 2005年,由江蘇科技大學與(yu) 張家港市政府共建。

  呼應發展

  高等教育是一門“費錢”的事業(ye) 。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cang) 、宜興(xing) 常年位居中國百強縣榜單前十名。2023年,昆山、江陰、張家港GDP均超過3000億(yi) 元,昆山的GDP甚至超過一些省會(hui) 城市。

  儲(chu) 朝暉認為(wei) ,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化時代,深受外部社會(hui) 環境影響,與(yu) 城市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越來越緊密。“從(cong) 微觀上來看,高校的辦學行為(wei) 肯定與(yu) 當地經濟強烈呼應,高校擴展背後已不是專(zhuan) 業(ye) 驅動,而是經濟發展驅動。”他說。

  根據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縣城以職業(ye) 院校布局為(wei) 主。在西北工業(ye) 大學到來之前,蘇州健雄職業(ye) 技術學院是太倉(cang) 僅(jin) 有的一所高等職業(ye) 院校。

  2018年10月,太倉(cang) 市政府與(yu) 中國商飛民用飛機試飛中心、西工大太倉(cang) 長三角研究院簽訂了政校企人才全域合作協議。次年8月,太倉(cang) 市發布《太倉(cang) 市航空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同一天,西北工業(ye) 大學太倉(cang) 校區一期開工建設。

  看地利,太倉(cang) 是離上海最近的縣級市,西北工業(ye) 大學太倉(cang) 校區所在的太倉(cang) 婁江新城科教創新區,位於(yu) 上海、昆山、太倉(cang) 三城交匯的中心地帶。觀產(chan) 業(ye) ,利用上海航空產(chan) 業(ye) 集群的溢出優(you) 勢,太倉(cang) 重點布局航空產(chan) 業(ye) 。清晰的發展目標,讓縣域與(yu) 高校有了更多“聯姻”的可能。

  同樣,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設置的新能源學院、智能製造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等,以及新能源科學與(yu) 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等專(zhuan) 業(ye) ,呼應了江陰打造的“345”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自2021年啟動“345”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以來,江陰正引導新能源、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四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強鏈補鏈延鏈。

  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簽署合作協議之初,即依托天目湖通用機場,打造以航空為(wei) 主的人才培養(yang) 基地;宜興(xing) 環保產(chan) 業(ye) 發達,江南大學把環境學科最強團隊布局在宜興(xing) ;汽車製造是常熟的支柱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本土高校”,常熟理工學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設了動力、控製、底盤等6個(ge) 模塊……

  “蘇南縣城本身,它的經濟、產(chan) 業(ye) 實力比較強,而且地處長三角發達地區,無論是招生還是就業(ye) 方麵都有一定優(you) 勢。現在不少地級市的高校遷往資源更富集的省會(hui) 城市辦學,高校向蘇南縣城擴散是比較少見的現象,這有利於(yu) 改變高等教育資源過於(yu) 集中在省會(hui) 城市的現狀。”熊丙奇說。

  轉型升級

  在蘇南,大學與(yu) 城市相互成就。尤其是以“雙一流”為(wei) 代表的科研型高校,也在助力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江蘇經濟發達,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步伐也在加快。今年江蘇“新春第一會(hui) ”即聚焦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重點做好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兩(liang) 篇大文章。

  高校院所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jun) 。3月27日,江蘇省委書(shu) 記信長星主持召開高校院所座談會(hui) ,指出江蘇要成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陣地,就必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ge) 根本。

  蘇南縣域經濟一枝獨秀,也處在轉型發展的關(guan) 口。江蘇省社科院社會(hui) 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程俊傑認為(wei) :“蘇南縣域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ti) ,隨著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需要更具有科研優(you) 勢的高校與(yu) 職業(ye) 院校一道,協同支撐其產(chan) 業(ye) 發展。”

  對於(yu) 高校而言,麵對科研成果與(yu) 產(chan) 業(ye) 應用場景相結合的需求,在縣域布局中會(hui) 有針對性的匹配當地特色產(chan) 業(ye) ,教學也多以應用學院為(wei) 主。“這是產(chan) 學研結合的需求,因此可以說是一場雙向奔赴。”程俊傑說。

  縱覽布局蘇南的大學,常熟理工學院的聲學、西交利物浦太倉(cang) 校區的工業(ye) 4.0平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的碳中和研究院……來到蘇南縣域經濟發展前哨,能深入觀察產(chan) 業(ye) 創新前沿。

  人民網注意到,“串聯最富縣域朋友圈”的滬寧沿江高鐵去年開通後,進一步推進了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cang) 等蘇南強縣融入滬寧“1小時交通圈”。

  區域優(you) 勢進一步顯現,轉型升級腳步在加快。對高校而言,協同創新,更能發揮1+1>2的效能;對蘇南縣城而言,無論是地理還是心理空間,都隻有咫尺之距,這也讓各高校可立足城市群一體(ti) 化布局教學科研資源,助力區域整體(ti) 聯動發展。

  “隨著滬寧沿江高鐵開通,區域同城化、一體(ti) 化進程加快,要素跨部門、跨區域流動將更加順暢、頻繁,蘇南縣域對高校的吸引力也將會(hui) 更大,真正形成優(you) 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集聚、聯動、放大效應。”程俊傑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