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老街坊
【精心嗬護城鎮“微細胞”4】
光明日報記者 王斯敏 張景華 王美瑩
“來了您呐!快進來暖暖!”“劉大媽!今兒(er) 個(ge) 可早呀……”天剛麻麻亮,張海威就忙著在店門口招呼主顧。
他身後,紅色門臉的小店坐落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的一個(ge) 十字巷口,被趙府街、王佐胡同、張旺胡同簇擁著。門楣上懸著招牌:“街坊鋪”。一進門是生活超市,蔬菜瓜果、鮮肉糧油,應有盡有;超市左手設了理發間,縫補扡邊、修鞋配鑰匙,也能在這兒(er) “一站解決(jue) ”……
“咱這就倆(lia) 字:方便!要沒政府引路子、給政策、手把手幫,真做不了。”張海威樂(le) 嗬嗬地說。
2020年夏天,在東(dong) 城擺了20來年菜攤的他琢磨著把生意做大。正巧,趙府街空出間商鋪,安定門街道辦考察一番後,找上了他。但提出光賣菜不夠,得奔新目標去,叫“便民服務綜合體(ti) ”。
“寸土寸金的老胡同,離鍾鼓樓、什刹海都很近。為(wei) 什麽(me) 不開家網紅店之類的?就為(wei) 了居民們(men) 生活更便利,不出胡同就能買(mai) 米買(mai) 菜、修修補補。”安定門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主任魏鐵勇告訴他。
也是,“街坊鋪”就這樣開張了!為(wei) 了鋪麵的租金,街道、商委一起出麵,和商鋪所有方前前後後談了好幾輪,最後,租金比市價(jia) 低了一半多。“街道對我提了要求:得保證貨品又好又便宜,讓利給街坊。那還用說!咱也有點情懷不是。”
有情懷的小店,每天從(cong) 早6點到晚10點守候著街坊們(men) ,很快聚起了人氣。政府還把這裏納入老年卡刷卡範圍,讓老人們(men) 消費更實惠。
“來兩(liang) 瓶芝麻醬,再來一桶二八醬(按花生、芝麻2:8調製的混合麻醬)!”家住恭儉(jian) 胡同的郭大爺直奔麻醬、鹹菜窗口。“看這小蘿卜,水靈!”劉大媽已經采購齊全。“以前買(mai) 個(ge) 菜,得坐公交車去一公裏開外的大商超,現在抬腳就到。”
看著街坊們(men) 的笑模樣,張海威樂(le) 得直搓手。“這不,才開了一年多,我就在其他地界有‘連鎖店’啦!”
新年到了,街道辦前不久又上門來。“他們(men) 總來問有啥難事,還輔導政策,我都背下來啦——東(dong) 城區有‘獎、減、緩、貸、補’五路組合拳,專(zhuan) 幫企業(ye) 過難關(guan) ,我這樣的小本經營也有份!這還有啥說的?當然鉚足勁兒(er) 好好幹了!”他笑著轉頭,去攙扶在便民餐飲區吃完早餐起身的老人。工作服後背上,“您的好鄰居”五個(ge) 字微微泛著暖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