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天眼”迎來多項重磅成果 開啟人類理解恒星形成新模式

發布時間:2022-01-11 09:5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被譽為(wei) “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國家驗收近兩(liang) 年來,在天文學領域取得一係列重要科學成果。1月5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ju) 行該院2022年度首場新聞發布會(hui) ,專(zhuan) 題介紹這些重要成果。

  開啟人類理解恒星形成的新模式

  1月6日,FAST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重大進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以封麵文章形式正式發表。

  磁場問題不僅(jin) 阻礙物理試卷拿高分,還阻礙恒星形成。

  比如,作為(wei) 一顆恒星,太陽在成為(wei) 太陽之前,隻是宇宙中的一團分子雲(yun) ,它非常努力地聚集起來,試圖增加密度、溫度,以求點火“晉級”成為(wei) 一顆耀眼的天體(ti) 。但磁場在這個(ge) 過程中,架設起“關(guan) 卡”——隨著分子雲(yun) 聚集達到致密雲(yun) 核狀態,磁通量會(hui) 增加,磁場帶來的阻力也隨之增大,阻力將星際物質頂住,不許其繼續收縮。

  但太陽確實已經形成了,它是怎麽(me) 辦到的呢?

  “在物理學家眼裏,磁場就像椅子這麽(me) 實在,它是不會(hui) 憑空消失的。”FAST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菂說,他所在團隊最新發表的科研成果,開啟了人類理解恒星形成的一種新模式。

  以往科學界預測,在分子雲(yun) 變得致密之後,逆勢增加的磁通量被一種機製抵消掉了,這種機製叫雙極耗散。在雙極耗散模型中,恒星大約需要1000萬(wan) 年才能形成。

  但李菂團隊通過FAST觀測金牛座冷暗分子雲(yun) 發現,磁通量在分子雲(yun) 收縮到致密狀態之前,就已經被抵消掉了,“應該是通過其他的方式耗散掉的”。

  李菂介紹,這一研究推翻了雙極耗散標準模型的預測,為(wei) 解決(jue) 恒星形成經典問題之一的“磁通量問題”提供了重要觀測證據。FAST觀測結果揭示,可能存在比標準模型更有效的磁場耗散機製,使得恒星形成提前發生。這意味著,恒星形成的時間可能會(hui) 從(cong) 1000萬(wan) 年,縮短到約100萬(wan) 年。

  捕獲迄今最大快速射電暴爆發事件樣本

  快速射電暴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射電波段最明亮的爆發現象,也是當今最大的天文熱點前沿領域之一。

  2019年8至10月,FAST成功捕捉迄今最大快速射電暴爆發事件樣本,相關(guan) 論文在2021年10月14日於(yu) 《自然》雜誌發表。1月5日,中國科學院回顧了這一成果,並展示了基於(yu) 這一快速射電暴爆發事件集合中電波波形創作的聲波音樂(le) 。

  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李菂、王培、朱煒瑋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完成,該團隊還首次揭示了快速射電暴爆發率的完整能譜及其雙峰結構。

  王培介紹,目前已有數百例快速射電暴被探測到,其中僅(jin) 少數呈現出重複爆發的現象。快速射電暴121102是人類所知的第一個(ge) 重複暴,FAST成功捕捉其極端活動期,最劇烈時段達到每小時122次爆發,累計獲取共1652個(ge) 高信噪比的爆發信號,成為(wei) 目前最大的快速射電暴爆發事件集合,超過本領域此前所有文章發表的爆發事件的總和,成為(wei) 係統研究快速射電暴重複爆發的裏程碑。

  王培幽默地說,這項成果對於(yu) 整個(ge) 快速射電暴研究領域來說,相當於(yu) “盲人摸象摸到了一條腿”。

  FAST擬拿出1%觀測時間向中小學生開放

  目前,FAST年觀測時長超過5300小時,已遠超國際同行預期的工作效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武向平在會(hui) 上介紹,FAST正在醞釀拿出1%的觀測時間,向全國中小學生開放,科學家將配合孩子們(men) 探索自己的奇思妙想。

  武向平說:“我們(men) 計劃遴選中小學生的想法,由專(zhuan) 業(ye) 人員去幫助他們(men) 實現夢想。”他表示,這個(ge) 想法由來已久,計劃今年製定相關(guan) 遴選機製。1%的觀測時間意味著約50個(ge) 小時,這對於(yu) FAST來說十分寶貴。

  據悉,FAST已向全球科學家開放共享,機時用於(yu) “FAST漂移掃描多科學目標同時巡天”等5個(ge) 優(you) 先重大項目。同時,FAST還向全球天文學家定期征集自由觀測申請。此外,還有少量的時間用於(yu) 機動觀測等。(張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