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訓練備賽到場館建設,北京冬奧會的“科技底色”
(北京冬奧會(hui) )從(cong) 訓練備賽到場館建設,北京冬奧會(hui) 的“科技底色”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電 題:從(cong) 訓練備賽到場館建設,北京冬奧會(hui) 的“科技底色”
中新社記者 郭超凱
在北京冬奧會(hui) 張家口崇禮賽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當一名運動員從(cong) 高台躍起、淩空旋轉、穩穩落地時,不遠處的人工智能係統正實時采集他起跳角度、飛行速度、空中姿態等數據,以便給出專(zhuan) 業(ye) 科學的建議,及時幫助運動員調整。
這是科技助力冬奧的生動寫(xie) 照。北京冬奧會(hui) 籌辦以來,科技冬奧的理念一以貫之,從(cong) 訓練備賽到場館建設再到綜合服務保障,本屆冬奧處處彰顯著“中國智造”的科技底色。
運動員備戰科技範兒(er) 十足
中國競技體(ti) 育長期呈現“夏強冬弱”“冰強雪弱”的格局,2015年北京冬奧會(hui) 申辦成功時,109個(ge) 冬奧小項中約三分之一在中國尚屬空白。如何在短時間內(nei) 填補空白、快速提升中國冰雪運動員的競技水平,科技賦能在備戰中發揮了關(guan) 鍵作用。
當下科技在競技體(ti) 育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利用“風洞”進行針對性訓練已被冰雪運動強國廣泛采用。2020年10月中國首座體(ti) 育綜合訓練風洞正式啟用。這座為(wei) 冬奧會(hui) 量身打造的體(ti) 育“風洞”,最大風速可達每秒42米,相當於(yu) 14級強台風,基本上涵蓋了所有冰雪運動所涉及的風速範圍。鋼架雪車、跳台滑雪等項目運動員在“風洞”助力下受益匪淺。
外界還注意到,圓盤滑雪機成為(wei) 越野滑雪隊提升實力的“黑科技”裝備、跳台滑雪國家集訓隊利用科學手段幫助運動員調整空中姿態、六自由度電動模擬體(ti) 育訓練係統的引入為(wei) 運動員提供了逼真的訓練環境……中國正綜合多學科、跨學科的力量,統籌推進技術研發和技術轉化,為(wei) 競技體(ti) 育實現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撐。
6年多來,109個(ge) 冬奧小項已實現“全項目開展、全項目建隊、全項目訓練”,科技賦能讓冰雪健兒(er) 如虎添翼。目前,中國選手已經在北京冬奧會(hui) 多個(ge) 項目上入圍,實現曆史性突破。比如,中國首次成功“解鎖”高山滑雪全項目參賽資格,跳台滑雪等項目的參賽人數創曆史新高。
科技賦能競賽場館建設
競賽場館是辦好北京冬奧會(hui) 的基礎,亦是觀察中國基建水平和科技含量的窗口。北京冬奧會(hui) 12個(ge) 競賽場館中有7個(ge) 是新建場館,從(cong) 一紙藍圖到落地建成,科技實力成為(wei) “破題之道”。
在曾經無路、無水、無電、無通信的“四無”山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依山而建、拔地而起。這是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同時也是全球首條360度回旋彎賽道。雪車雪橇賽道是半U形混凝土澆築結構,混凝土裏預埋誤差不超過5毫米的冷凝管,通過在表麵製冰最終形成賽道。
看似不複雜,但各種彎度、各種落差交織在一起,1.9公裏長的賽道澆築要一氣嗬成,一次成型難度相當大。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設施經理楊晉凱告訴中新社記者,“雪遊龍”建設放棄高薪聘請國外團隊,轉而走自主創新之路,工程克服山地地形不利影響,通過強大的基建能力將1.9公裏賽道混凝土一次性噴射澆築成型。對“雪遊龍”這場館,國際雪車聯合會(hui) 主席伊沃在考察時盛讚“這絕對是我見過最出色的場地”。
事實上,北京冬奧會(hui) 12個(ge) 競賽場館無不彰顯科技創新的元素:國家速滑館建成世界體(ti) 育場館中規模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麵,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國內(nei) 首創競技型人工剖麵賽道設計方法與(yu) 建造關(guan) 鍵技術,首鋼老工業(ye) 園區廢棄的鋼鐵冶煉廠變身滑雪大跳台……這背後是工匠們(men) 2000多個(ge) 日夜的拚搏奮戰,同時也是無數項攻堅克難的科技創新和“中國方案”。
綜合服務保障科技先行
科技創新,是北京冬奧會(hui) 的鮮明底色。除訓練備賽和場館建設外,清潔能源、人工智能、5G等技術在冬奧綜合服務保障領域的廣泛運用,也讓科技光芒處處閃耀。
2020年6月,世界首個(ge) 實現風、光和儲(chu) 能多能互補的直流電網工程——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投用,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正成為(wei) 現實。大規模風電、抽水蓄能等清潔能源的輸送,將助力北京冬奧會(hui) 成為(wei) 奧運曆史上首屆100%使用綠色清潔電能的奧運會(hui) 。
此次冬奧會(hui) ,人工智能也參與(yu) 其中,提供服務保障與(yu) 技術支撐。AI消毒機器人可對冬奧場館實施清掃消毒、AI手語主播讓聽障人士也能酣暢感受冬奧賽事的精彩、“機器人廚師”更是能炒出花樣繁多的美味菜肴……而在運動員裝備保障方麵,第一台國產(chan) 雪蠟車、第一台國產(chan) 雪車等的成功研發幫助運動員更好投入競技;防切割材料研製的短道速滑比賽服、應用熾熱科技的領獎服則全麵提升了國家隊的服裝裝備水準。
從(cong) 訓練備賽到場館建設,從(cong) 場館運行到疫情防控,冬奧籌辦路也是一條科技創新路。科技賦能冬奧,不僅(jin) 為(wei) 這場世界矚目的冰雪盛會(hui) 增添了無盡動力,也為(wei) 今後全民共享冬奧成果、推動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