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線和二線城市吸引力增強 大學生就業有哪些新動向?
近期,全國多個(ge) 省份及高校陸續發布2021年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質量報告,引起各界關(guan) 注。
2021年高校畢業(ye) 生流向了哪裏?他們(men) 擇業(ye) 時看重哪些因素?哪些職業(ye) 更受畢業(ye) 生青睞?
看重什麽(me) ——
薪資重要,同時期望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
提及擇業(ye) 標準,薪資往往是其中的重要一項。智聯招聘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薪酬福利是多數2021年高校畢業(ye) 生擇業(ye) 的主要動因。在應屆生求職看重的因素中,選擇“薪資福利”的高校畢業(ye) 生比例達68.5%,同比擴張7.7個(ge) 百分點。同時,看重“落戶、補貼等人才政策”的占比也較2020年上升。
畢業(ye) 於(yu) 太原理工大學的張智威現供職於(yu) 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提及擇業(ye) 標準的重要性排序,他將“薪資待遇”置於(yu) 首位。“工作也是為(wei) 了更好地生活,我想趁著年輕時多努力掙錢,積攢一定資本、人脈等,更有利於(yu) 未來的發展。”張智威說。
還有不少高校畢業(ye) 生表示,薪資雖是衡量一份職業(ye) 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相較於(yu) 薪水,自己更重視能否在職場中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
“我最看重的是一家單位在行業(ye) 中的地位,好的平台往往能提供較好的職業(ye) 成長環境。其次看崗位的上升空間,最後才考慮薪水。”畢業(ye) 於(yu) 新疆大學的段飛如今在北京市一家國有企業(ye) 工作。他認為(wei) ,薪資水平取決(jue) 於(yu) 高校畢業(ye) 生的學曆背景、個(ge) 人履曆等硬性條件。剛離開校園進入職場的畢業(ye) 生在就業(ye) 市場中的議價(jia) 空間有限,因而在擇業(ye) 時應該更多關(guan) 注職業(ye) 發展前景。
從(cong) 外交學院畢業(ye) 後,徐昊銘成為(wei) 湖北宜昌的一名選調生。在他的擇業(ye) 觀中,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占重要地位。“我是宜昌人,投身家鄉(xiang) 的建設對我來說很有意義(yi) ,這裏提供的人才政策也很有吸引力。”徐昊銘說,選調生須在當地駐村工作2年,對於(yu) 剛剛走出校園的新職場人是很好的鍛煉機會(hui) ,對個(ge) 人的職業(ye) 成長大有裨益。
值得關(guan) 注的是,除了薪酬福利等硬性條件和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的職業(ye) 追求,“達成工作和生活平衡”也是不少2021年高校畢業(ye) 生擇業(ye) 時的心聲。智聯招聘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在應屆生求職看重的因素中,有34%的高校畢業(ye) 生選擇“工作和生活平衡”,占比同比上升3.5個(ge) 百分點。報告指出,這表明年輕求職者在追求成長的同時,更青睞人性化、合理的工作製度。
“一份薪水高但工作過於(yu) 飽和的職業(ye) 和一份工作節奏適中、待遇合理的職業(ye) 相比,我更願意選擇後者。”段飛表示,自己和身邊不少同事都更傾(qing) 向工作之餘(yu) 有閑暇時間培養(yang) 業(ye) 餘(yu) 愛好,“有空享受生活,對於(yu) 緩解工作壓力十分必要。”
就業(ye) 去哪裏——
新一線和二線城市吸引力增強
“在上海讀了4年書(shu) ,對這座城市很有感情。這裏工作機會(hui) 多,文娛生活也比較豐(feng) 富,不少同學、朋友都在上海就業(ye) ,所以畢業(ye) 後我也選擇留了下來。”陳雨是華東(dong) 政法大學2021屆畢業(ye) 生,提及留滬就業(ye) 的原因,她這樣說。
和陳雨一樣,在一線城市就業(ye) 是不少高校畢業(ye) 生心儀(yi) 的選擇。據58同城發布的《2021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調研綜合報告》,在參與(yu) 調研的大學生群體(ti) 中,期望在一線城市就業(ye) 的畢業(ye) 生占比達35.45%。具體(ti) 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是大學生優(you) 先選擇的就業(ye) 城市。
與(yu) 此同時,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招聘崗位增長較快,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斷增強。BOSS直聘發布的《2021應屆生就業(ye) 趨勢報告》顯示,2021年春招季,麵向應屆生的校招崗位有62%來自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其中,新一線城市校招崗位占比達37%,同比增長4個(ge) 百分點,成為(wei) 吸納應屆生就業(ye) 的主力軍(jun) 。從(cong) 2021屆畢業(ye) 生的本地就業(ye) 留存情況看,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應屆生留存率均超過60%,二線城市次於(yu) 新一線城市,留存率達到44.6%。
從(cong) 北京師範大學畢業(ye) 後,2021屆博士生小朱入職太原理工大學,成為(wei) 一名青年教師。“我是山西臨(lin) 汾人,太原離老家很近。我就職的太原理工大學是省內(nei) 排名較靠前的高校,所以選擇在這裏工作。”小朱說,相較人口密度大的北京,自己更傾(qing) 向於(yu) 在節奏相對適中的城市生活。
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看來,一線、新一線城市之所以持續吸引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一是因為(wei) 職業(ye) 發展空間大,“這類城市就業(ye) 機會(hui) 相對較多,隨著青年人工作‘換手率’增加,一個(ge) 城市的產(chan) 業(ye) 多元化、職業(ye) 多樣化和崗位供給的豐(feng) 富程度,將決(jue) 定其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吳帥分析。此外,在社會(hui) 交往層麵,這類城市的生活品質、活力、交友圈以及休閑文化娛樂(le) 配套服務較受年輕人青睞,因而願意在此就業(ye) 。
青睞哪些行業(ye) ——
IT、互聯網等行業(ye) 吸引力大
除了地域,高校畢業(ye) 生流向的行業(ye) 同樣備受關(guan) 注。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大學生就業(ye) 力調研報告》顯示,IT/通信/電子/互聯網是畢業(ye) 生最期待從(cong) 事的行業(ye) 。從(cong) 近期多所高校披露的畢業(ye) 生就業(ye) 質量報告來看,信息技術等相關(guan) 行業(ye) 受到較多畢業(ye) 生青睞。
北京大學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該校2021年高校畢業(ye) 生中,有26.36%的本科生和24.76%的碩士生從(cong) 事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行業(ye) ,占比均為(wei) 該學曆層次中最高。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2021年就業(ye) 質量報告》顯示,按不同學曆統計,本科生和碩士生選擇在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就業(ye) 人數最多,分別為(wei) 240人和1075人。南京大學2021年畢業(ye) 生就業(ye) 重點行業(ye) 的第一名為(wei) “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占比達到25.38%。南京理工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第一名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業(ye) 。
“高校畢業(ye) 生青睞IT、互聯網等相關(guan) 行業(ye) ,一方麵與(yu) 其對數字經濟發展的良好預期有關(guan) ,另一方麵由於(yu) 數字職業(ye) 的技能魅力和較高的收入待遇。”吳帥說,相比傳(chuan) 統經濟領域的一些重複勞動,智能製造、數字金融等更能引起年輕人的從(cong) 業(ye) 興(xing) 趣,工作更新潮、收入更高、時間相對更自由等,對年輕人有較大吸引力。
從(cong) 職位選擇來看,研發/技術類職位是更多高校畢業(ye) 生首選的職位類型。58同城的報告顯示,2021年大學生首選的職位類型中,研發/技術類職位占26.54%;其次是技術支持/測試類職位,占23.03%;辦公職能類職位排名第三,占比19.52%。據分析,首選研發類職位的主要原因是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技術崗位往往能獲得良好的職業(ye) 發展,薪資有競爭(zheng) 力。而技術支持/測試類職位有一定的薪資水平保證,也能深入接觸核心業(ye) 務,並且應聘挑戰性低於(yu) 研發崗。
數據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1076萬(wan) 人,同比增加167萬(wan) ,規模和增量均創曆史新高。目前,教育部已啟動實施“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促進行動”,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舉(ju) 辦專(zhuan) 場網絡招聘活動,提供各類崗位,同時通過線上線下就業(ye) 能力培訓,幫助高校畢業(ye) 生提升就業(ye) 競爭(zheng) 力。
多個(ge) 機構的監測顯示,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輻射範圍擴大、影響程度加深,帶來一大批就業(ye) 機會(hui) ,成為(wei) 吸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重要領域。特別是隨著數字技術融入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這些產(chan) 業(ye) 湧現出更多新崗位。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去年以來,以智慧農(nong) 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營銷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數字經濟”崗位規模迅速增長,對高學曆人才十分渴求。
“數字經濟領域就業(ye) 潛力大,但目前人才供需匹配度不高。”吳帥認為(wei) ,緩解這一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從(cong) 高校畢業(ye) 生角度講,要注重提升數字素養(yang) ,適應未來更多綜合性、融合性的崗位。在人才培養(yang) 機製上,應做好數字經濟領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加強數字領域的職業(ye) 啟蒙、認知和體(ti) 驗等,提供專(zhuan) 業(ye) 化的數字技術人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