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距離創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韓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雙、銀振強、何德勇、陳巍等,近期實現833公裏光纖量子密鑰分發,將安全傳(chuan) 輸距離世界紀錄提升了200餘(yu) 公裏,向實現千公裏陸基量子保密通信邁出重要一步。該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yu) 《自然·光子學》。
量子密鑰分發基於(yu) 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在信息安全層麵上提供了竊聽可感知的密鑰分發手段。光量子是量子信息的天然載體(ti) ,但線路中不可避免的損耗限製了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距離,也是製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部署和應用的關(guan) 鍵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延長光量子密鑰分發直接傳(chuan) 輸的安全距離,成了當前極具挑戰的難點和焦點之一。
2018年,英國科學家提出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突破了原有的理論極限,但其理論的完善和實驗技術的開拓極具挑戰性。郭光燦、韓正甫研究組在2019年首先提出了免相位後選擇的雙場類協議,並首次在300公裏光纖信道中驗證了此類協議的可行性。
經過2年多的探索,郭光燦、韓正甫團隊提出了改進的四相位調製雙場協議,並進一步提升了獨立光源的鎖相穩頻技術、高帶寬信道相位補償(chang) 技術、高信噪比的單光子探測信號甄別技術等關(guan) 鍵技術,將光纖雙場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傳(chuan) 輸距離延長至833公裏。
相比於(yu) 國內(nei) 外其他研究團隊工作,該成果不僅(jin) 將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距離從(cong) 500多公裏大幅提升至833公裏,而且將安全碼率提升了50~1000倍,為(wei) 實現千公裏量級陸基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總台記者 王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