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時代特征與發展導向
作者:李鳳亮(南方科技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
2020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提出,要加強高校基礎研究,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ti) 。當前,新型研究型大學已正式寫(xie) 入與(yu) 國家宏觀政策目標相一致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係統政策,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發展導向。國家在當前發展階段提出這一概念,既是國家戰略需求的集中體(ti) 現、加快構建高質量創新體(ti) 係的現實需求,又是知識生產(chan) 模式變革的客觀要求,更是大學組織結構演進的時代具象。
圍繞時代特征 力扛曆史責任
從(cong) “高質量發展”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需求。科技創新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guan) 鍵變量。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黨(dang) 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居於(yu) 首位,成為(wei) 指導新時代發展的重要遵循。之後,中央不斷強調科技、人才、創新驅動的重要性,特別是將科技自立自強擺在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推動力的首要位置。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wei) 了推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黨(dang) 和國家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wei)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肩負著培養(yang) 創新人才和探索科學前沿的時代重任。國家希望新型研究型大學做“尖兵”突進,對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問題進行攻關(guan) 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學要勇擔時代使命,通過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產(chan) 出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支撐高質量經濟社會(hui) 發展,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cong) 知識生產(chan) 模式變革到大學組織演進的知識生產(chan) 革新使命。大學是現代社會(hui) 中最為(wei) 關(guan) 鍵的知識生產(chan) 機構,知識性是大學組織的本質屬性之一。知識生產(chan) 模式變革是大學組織結構演進的根本內(nei) 驅力,對大學的學科結構、人才培養(yang) 和科研組織方式都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新型研究型大學本質上也屬於(yu) 研究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是大學組織分化的結果,也是大學係統適應社會(hui) 需要的結果。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出現,是大學組織結構對知識生產(chan) 、傳(chuan) 播以及應用方式變革的主動應對。大學組織結構轉型已經成為(wei) 全球和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不可扭轉的趨勢。當前,新型知識生產(chan) 模式強調知識生產(chan) 主體(ti) 的多元性、網絡性與(yu) 耦合性,知識創造發生在多元創新主體(ti) 的互動與(yu) 耦合的過程中,並在此過程中形成創新生態係統。從(cong) 學科組織結構而言,目前學科發展呈現高度分化基礎上的高度綜合趨勢,交叉學科越來越受到關(guan) 注,研究型大學也對此高度重視。大學要打破傳(chuan) 統學科組織界限,加強製度設計,增強組織的開放性,形成“扁平化”學科組織結構,順應和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更要基於(yu) 學科組織結構創新,先行先試、勇於(yu) 探索,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探索構建有利於(yu) 學科交叉合作、有利於(yu) 解決(jue) 複雜問題的新型組織結構及其製度體(ti) 係。
新科技革命時代對人才培養(yang) 模式提出更多新要求,學生的終身學習(xi) 能力以及自主獲取知識和融匯跨學科知識能力,對於(yu) 學生未來高水平、可持續發展愈加重要。新型研究型大學要應需而變,革新育人理念、課程體(ti) 係和教學方法,在新技術加持下,對教學係統進行組織創新,設計新的學習(xi) 框架。為(wei) 適應學科交叉和跨界融通的需要,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科研組織模式更為(wei) 扁平和開放,鼓勵引入和開發新的技術手段、研究方法,減少因專(zhuan) 業(ye) 壁壘和物理空間所帶來的限製。
從(cong) 高等教育發展的曆史視角到未來前瞻的創新驅動。縱觀曆史,前三次工業(ye) 革命都成為(wei) 新型大學產(chan) 生的重要推動力。如第一次工業(ye) 革命時期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第二次工業(ye) 革命時期德國的柏林洪堡大學,第三次工業(ye) 革命時期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在第四次工業(ye) 革命時代,是否會(hui) 產(chan) 生一類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大學?大學模式和高等教育模式的演進,與(yu) 社會(hui) 發展密切相關(guan) ,兩(liang) 者間的關(guan) 係發展有著一定的規律。從(cong) 曆史來看,每次變革中都會(hui) 有不少大學進行探索和嚐試,最終形成最適合當時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大學形態。
每個(ge) 時代都有著自己的“新型大學”,例如柏林洪堡大學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與(yu) 同時代其他大學相比,它們(men) 當時也具有新型的特征。通過對大學形態的探索逐漸沉澱,他們(men) 最終成為(wei) 成熟的大學形態,並被世界範圍內(nei) 的大學共享,進而成為(wei) 人類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特征在於(yu) 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中實力對比的變化,世界經濟中心轉移,政治格局呈現非西方化和多極化,從(cong) 而推動全球治理體(ti) 係的秩序和規則演變。這一變局的原動力在於(yu) 第四次工業(ye) 革命帶來的產(chan) 業(ye) 顛覆性變革。在此時代大變革背景下,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wei) 高等教育探索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運而生、乘勢而上。
新型研究型大學相關(guan) 探索成功與(yu) 否,尚有待時間和實踐的檢驗。雖然現在不一定能準確預見未來大學的發展模式,但我們(men) 可以進行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探索,並為(wei) 後來者積累經驗。隨著國力的強盛,我國正逐步成為(wei) 知識創新的全球中心,這也給了我們(men) 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貢獻中國探索的機遇,我們(men) 有責任也有義(yi) 務進行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探索,為(wei) 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創新辦學思路 重塑組織結構
新型研究型大學之“新”,首先在於(yu) 要“能”傳(chuan) 統研究型大學所“不能”。新型研究型大學之“型”,在於(yu) 通過組織和製度創新,構建出適合新形勢需要的特色辦學模式。在新時代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要重點回應以下四方麵問題。
一是理念定位之“新”。如何紮根中國大地,快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理念之新是新型研究型大學能否成為(wei) 一個(ge) 類型大學的根本所在。在新時代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核心理念是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下,深化科教融合、產(chan) 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wei) 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要高起點辦學,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自覺肩負起改革使命,把有利於(yu) 加強基礎研究、有利於(yu) 推動重要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有利於(yu) 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yang) ,作為(wei) 深化改革的著力點,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製度,真正實現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體(ti) 來說有四個(ge) 堅持:堅持集約化發展,小而精、高精尖、質量型;堅持開放式發展,加強合作協同;堅持內(nei) 涵式發展,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堅持差異化發展,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校一麵。
二是治理模式之“新”。如何通過體(ti) 製機製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激發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活力,歸根到底在於(yu) 全麵提升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就治理機製而言,要堅持和加強黨(dang) 對高校的全麵領導,並全方位貫穿到辦學治校的全過程。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國家推進“雙一流”建設進程中,要在頂層設計中堅持和加強黨(dang) 對高校的全麵領導;要貫徹落實黨(dang) 委辦學治校的主體(ti) 責任,發揮學校各級黨(dang) 組織在辦學治校中的“定盤星”作用;要把黨(dang) 建優(you) 勢轉化為(wei) 治理效能,把黨(dang) 建成效轉化為(wei) 育人成效、科研突破、服務貢獻。
就治理構架而言,要構建更為(wei) 科學合理的多元化治理體(ti) 係,並進一步提升辦學效能。如何協調多元主體(ti) 之間的關(guan) 係,以及多元主體(ti) 參與(yu) 治理的科學機製,構建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間、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之間的新型關(guan) 係,亟待進一步探索。同時,投入與(yu) 管理主體(ti) 、辦學主體(ti) 、行業(ye) 管理主體(ti) 這三種主體(ti) ,如何更有效能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也需要進一步探索。
三是育才樹人之“新”。如何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培養(yang) 德才兼備的拔尖創新人才?新型研究型大學要構建起核心素養(yang) 內(nei) 化係統,致力於(yu) 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要進一步明晰人才培養(yang) 目標,製定人才培養(yang) 標準,形成具有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方案。要健全協同育人機製,完善通識與(yu) 專(zhuan) 業(ye) 貫通式人才培養(yang) 新路徑,建立“通專(zhuan) 結合”的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要積極拓展學科邊界,促進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建立具有明顯交叉學科屬性的前沿性課程。要用學術前沿啟迪和增強“科研敏感”,設置學術前沿引領、研究方法訓練、學生創新研究項目、學術表達能力培養(yang) 、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ang) 等模塊,幫助學生在課程學習(xi) 中提升研究思維、素養(yang) 、視野、研究興(xing) 趣等,並將其與(yu) 科學研究技能有效結合,轉化為(wei) 拔尖人才的科研實力,為(wei) 他們(men) 未來在基礎學科領域成為(wei) 領軍(jun) 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四是視野融合之“新”。如何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和文化自信,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鮮明的國際化特征,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服務國家,放眼全球,在日益複雜的國際文化交流中保持高度文化自信。要具有全球意識和融通思維,要直麵不同觀點、文化碰撞交匯時產(chan) 生的問題與(yu) 張力。從(cong) 世界格局的高度,以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價(jia) 值理念為(wei) 引領,將中國文化和觀點浸潤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
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強調,必須實現創新成為(wei) 第一動力、協調成為(wei) 內(nei) 生特點、綠色成為(wei) 普遍形態、開放成為(wei) 必由之路、共享成為(wei) 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為(wei) 代表的一批具有新型研究型大學特征的高校,在高等教育新一輪發展中,以較快的發展速度,在人才培養(yang) 、科研、國際影響力等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崛起之路,凸顯了製度優(you) 勢和治理效能。雖然幾所學校的發展背景不太相同,但總體(ti) 上都呈現辦學時間短、高起點、研究型、對外開放程度高、小而精等諸多鮮明特點。
新時期,新型研究型大學不僅(jin) 要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且要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創造一流學術成果,肩負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試驗田重任。麵對難得的曆史機遇,新型研究型大學應進一步提升治理效能,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製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方麵,進一步創新路徑,在一流辦學體(ti) 製機製、一流學科建設、一流人才培養(yang) 、一流科研平台建設上,先行先試,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培養(yang) 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