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互認有助勞動力高效配置
作者:周琳
最近,有兩(liang) 則關(guan) 於(yu) 區域互認的消息引發關(guan) 注。一是天津相關(guan) 部門日前實施新修訂的《天津市居住證管理辦法》和《天津市居住證積分指標及分值表》,增加了“推動京津冀居住證互認”和放寬居住證申請條件等內(nei) 容。二是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支持試點地區在城市群內(nei) 開展戶籍準入年限累計互認”。
兩(liang) 者均著眼於(yu) 戶籍製度改革,推動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進而盤活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格局。尤其是京津冀居住證互認,對於(yu) 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區域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意義(yi) 深遠。
央地兩(liang) 個(ge) 層麵發力擴大區域互認並非偶然。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區域的人力資源共享、勞動力要素配置等,都受到不少隱形因素製約,市場化配置程度不充分,尤其是體(ti) 製內(nei) 外人力資源配置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區域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
勞動力市場的區域分割、城鄉(xiang) 分割、行業(ye) 分割不利於(yu) 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區域分割為(wei) 例,有的城市或地區實行外來勞動力暫住證、居住證製度,當地政府可向辦理暫住證、居住證的外來勞動力提供“市民待遇”,但外來勞動力在工作、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麵仍然受一定限製。又如,城鄉(xiang) 分割,既可能帶來不同區域的農(nong) 村轉移勞動力難以融入城市,又可能在農(nong) 村帶來轉移勞動力留守兒(er) 童養(yang) 育、留守老人贍養(yang) 、醫療衛生等一係列問題。
包含勞動力在內(nei) 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基本特征,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重要製度保障。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看,區域互認改革,有利於(yu) 拆除阻礙勞動力流動的藩籬、打破區域分割,有利於(yu) 加速推動區域人力資源共享,促進人員、物資自由流動,進而有利於(yu) 實現區域經濟一體(ti) 化發展。其必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
從(cong) 租房落戶到居住證互認,再到落戶年限同城化積累互認,表麵上看是部分區域之間“搶人大戰”的升級版,背後卻是不同區域加速一體(ti) 化發展,鼓勵本地區農(nong) 業(ye) 人口轉化和加速城鎮化的大文章。做好這篇區域人才一體(ti) 化發展的文章,最終將有助於(yu) 擴大消費和內(nei) 需,最大限度激發被抑製的人口存量紅利,促進勞動力要素高效配置。
有人擔心,當落戶門檻不斷降低,區域互認增加,會(hui) 不會(hui) 導致個(ge) 別大城市不堪重負,小城市被“虹吸效應”影響發展?實際上,這種擔心是多餘(yu) 的。區域互認改革的目的,恰恰是通過破除城市群內(nei) 部的戶籍壁壘來實現勞動力要素合理流動和分配,避免大中小城市過度失衡,從(cong) 而真正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要實現這些目的,僅(jin) 靠互認還不夠。下一步,應繼續構建公平有序落戶的戶籍政策,有效發揮市場在區域人力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一方麵,不斷調整和完善戶口遷移政策,可考慮逐步調整大城市落戶政策。創新人口管理方式,以居住證為(wei) 載體(ti) ,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建立健全與(yu) 居住年限、參加社會(hui) 保險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製。另一方麵,要加強城鄉(xiang) 人口基礎信息平台建設,建立完善覆蓋全國實際居住人口、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wei) 唯一標識、以人口基礎信息為(wei) 基準的人口基礎信息庫。此外,探索城鄉(xiang) 統一的就業(ye) 製度,鼓勵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去農(nong) 村並留在農(nong) 村,為(wei) 區域協調和城鄉(xiang) 協調發展作出貢獻。(周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