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振興路 鄉村日子甜
編者的話
特色大棚裏果蔬豐(feng) 收,帶動了致富,也振奮了精神;舊房改造兜底保障,屋裏敞亮,農(nong) 戶心裏更敞亮;直播帶農(nong) 貨生意紅火,增加了收入,也吸引了各類人才返鄉(xiang) 創業(ye) 、各展所長……脫貧攻堅取得全麵勝利後的第一個(ge) 春節即將來臨(lin) ,回望過去的一年,群眾(zhong) 生活越來越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越走越寬,特色產(chan) 業(ye) 越做越大,就業(ye) 機會(hui) 越來越多。如今,鄉(xiang) 村的“硬件”和“軟件”同步升級,“環境美”“生活美”二者兼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正穩步推進。
“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本報記者分赴廣西、吉林、山東(dong) 、內(nei) 蒙古、湖北等地,喜看鄉(xiang) 村新變化,傾(qing) 聽鄉(xiang) 親(qin) 新期待。
廣西北流市新圩村村民李培堅——
巧種秋冬菜 應季不愁賣
本報記者 李 縱
早上6點,頂著寒風,廣西北流市新圩鎮新圩村村民李培堅早早地出了門,來到自家承包的秋冬菜種植基地,打理蔬菜大棚。雖是隆冬臘月,棚內(nei) 卻是滿眼鬱鬱蔥蔥。“這批青瓜還有一個(ge) 月就能收獲了,這幾天下雨又降溫,是青瓜最容易發生病蟲害的時候,得盯著點。”李培堅說。
“這一季我種了青瓜、苦瓜、絲(si) 瓜等,主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打個(ge) 季節差,全部采摘出售後大概能純收入20萬(wan) 元。”李培堅說,過去自家種7畝(mu) 蔬菜,一年大概能收入4萬(wan) 元。2020年,他家加入了北流市綠灃源蔬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承包了幾十畝(mu) 的秋冬菜種植,合作社提供種子和技術支持,而且包銷售。
2021年,由於(yu) 是剛起步,種植技術還不太精湛,李培堅家種植的秋冬菜產(chan) 量沒有達到預期,但純收入還是達到了15萬(wan) 元。“標準化種植的秋冬菜很受市場歡迎,我得再加把勁,隻要踏實肯幹,不怕賺不到錢。去年,我給老房子加蓋了兩(liang) 層新房,今年,小汽車也買(mai) 上了。”李培堅臉上滿是笑容。
每天6點起床,在地裏忙到天黑,李培堅卻不覺得辛苦。“從(cong) 現在一直到正月都會(hui) 很忙,過了正月就可以采摘發售了。”李培堅說,“到時候還得請村裏人幫忙哩!”
據了解,北流市目前共有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1000多個(ge) ,其中10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從(cong) 事果蔬種植。李培堅所在的合作社有種植基地1550畝(mu) ,輻射周邊麵積2400畝(mu) ,2021年銷售收入近1500萬(wan) 元。經過兩(liang) 年的種植經驗積累,李培堅還想有更大的發展,他說:“今年還得再上規模!”
吉林敦化市帽山村村民張永久——
住進新房子 過個(ge) 舒心年
本報記者 劉以晴
走進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鎮帽山村,見到71歲的張永久時,他剛剛趕集回來。老人把買(mai) 來的雞鴨等年貨放進院子裏的大缸,再蓋上一層厚厚的雪,這就是東(dong) 北的天然“冰箱”。
冰天雪地裏,張永久的新房分外惹眼,橙色的牆壁配上紅色的房頂,煙囪冒著陣陣白煙,呈現出一幅優(you) 美的鄉(xiang) 村圖景。走進屋裏,一室一廳雖然不大,但幹淨整潔,窗台上的綠植,粉紅鮮花開得正好。記者手裏被老人塞了把瓜子,一起坐上炕頭,聽他講起過往。
24年前,張永久搬進帽山村,一直住的是土坯房。黃泥糊成的外牆,隨著風吹日曬逐漸剝落,房梁也漸漸老化。最難以忍受的是寒冷,老房子沒有供暖設施,隻能靠火炕取暖。剛睡覺時被窩裏是暖和的,等炕灶裏的柴火燒盡了,就會(hui) 被凍醒。
去年入秋,村裏考慮到張永久的老房年久失修,請來第三方機構鑒定為(wei) D級危房,符合改造條件。鎮政府幫他申請了4.8萬(wan) 元危房改造資金,辦理手續、老房拆遷、新房修建……整個(ge) 過程中,村鎮幹部幫張永久跑前跑後,而他也暫時搬到了親(qin) 戚家借住。當年10月,張永久的新房在原址上重建完成。
問起還需要點兒(er) 啥,張永久滿意地擺了擺手:“啥都不缺!你看俺家房子多敞亮啊,看著心裏就敞亮。”曾經破舊的木頭窗戶,如今成了鋥光瓦亮的塑鋼窗。現在,趴在窗台上往外看成了老人最喜歡做的事。村裏還為(wei) 他安裝了使用清潔能源的地熱采暖。“以後再也不用燒炕啦,屋裏從(cong) 早到晚都暖和,今年肯定是個(ge) 舒心年。”
山東(dong) 青島市徐官莊村村民徐敬賓——
幹上公益崗 生活變了樣
本報記者 李 蕊
天剛蒙蒙亮,62歲的徐敬賓戴上勞保手套,穿上保潔馬甲,蹬上三輪車,朝著村廣場趕去。“孩子們(men) 放寒假了,都愛來這兒(er) 打球,得把這兒(er) 先打掃幹淨。”車停穩,老徐從(cong) 車鬥裏拿出竹掃帚,“沙沙”“沙沙”,從(cong) 廣場外圈一點點向中間掃著……
老徐是山東(dong) 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徐官莊村村民,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wei) 要照顧患病的妻子,他沒有外出打工。除了家裏的三畝(mu) 地,他們(men) 也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生活很貧困。
近年來,西海岸新區根據各村實際情況,設置了衛生保潔、公路養(yang) 護、林木管護等扶貧公益崗位。徐敬賓是個(ge) 勤快人,家裏的小院子總是收拾得幹幹淨淨。2017年,村裏幫他申請了公益崗位,讓他發揮“特長”,當上了保潔員,每月能領800元崗位補貼。
空閑時間,徐敬賓還靠著瓦工手藝,去四鄰八村做些零工。近幾年,在村裏的幫助下,徐敬賓脫了貧,攢下一筆錢,種起了茶樹,去年把第一茬新葉賣給村裏合作社,又賺了3000多元。
“現在學會(hui) 了發短視頻,曬曬俺的新生活。” 徐敬賓拿出手機,笑嗬嗬地說,“你看,去年6月到現在,發了20多條,都快有800個(ge) 讚啦!” 他想著,今年再多種一些茶樹,“等生活條件再好點兒(er) ,我就把保潔員的公益崗位讓出去,讓給比我更需要的人。”
西海岸新區人社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曲波介紹,截至去年底,西海岸新區已累計開設農(nong) 村扶貧公益崗位472個(ge) ,發放崗位補貼957萬(wan) 元,“未來還要繼續精準開設公益崗位,提高增收的穩定性和長效性,充分發揮兜底保障作用。”
內(nei) 蒙古興(xing) 安盟平安村村民齊曉景——
直播帶農(nong) 貨 富了一方人
本報記者 丁誌軍(jun)
“我要10套農(nong) 家味的大禮包。”“我們(men) 單位訂65套!”……新年將至,在過去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內(nei) 蒙古興(xing) 安盟,科爾沁鎮平安村村民齊曉景正在網上賣農(nong) 貨,生意越來越火。如今的她,已是鎮上鄉(xiang) 土人才孵化中心的負責人了。
“我們(men) 把黏豆包、小笨雞、凍豆腐、粉條等重新包裝組合,推出農(nong) 家味道特色禮包,通過電商平台銷售。”齊曉景告訴記者,“這個(ge) 禮包的創意是我和村裏的姐妹們(men) 一起想出來的。別小看這些農(nong) 家味產(chan) 品,老受歡迎了。這幾年冬天,姐妹們(men) 每人都能賺1萬(wan) 元左右,可開心了。”
齊曉景曾是一名來自農(nong) 村的貧困大學生,畢業(ye) 後,她選擇回到農(nong) 村發展。2014年,她創辦了“展翼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主要從(cong) 事草莓、甜瓜的種植和采摘,並開始嚐試線上經營、直播帶貨等,從(cong) 此生意越做越紅火。
“這幾天快忙不過來了。”齊曉景說,“我們(men) 村離烏(wu) 蘭(lan) 浩特市才十幾公裏,市民啥時候吃,我們(men) 就啥時候送,產(chan) 品新鮮又放心,需求量可不小。”
“現在,沈陽、大連等地的客戶也越來越多了。我們(men) 的產(chan) 品也越來越豐(feng) 富,有100多個(ge) 品種了。”齊曉景介紹,以前,向外地市場推廣成本比較高,產(chan) 品也不好保鮮,現在建立了自己的送貨渠道,解決(jue) 了難題。
去年年底,齊曉景又萌生了新的想法:她想成立一個(ge) 番茄公社,把它打造成休閑農(nong) 業(ye) 與(yu) 研學勞動實踐相結合的鄉(xiang) 村旅遊目的地,既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增收,也能吸引更多人才回鄉(xiang) 發展。“今年6月就建成,”齊曉景高興(xing) 地說,“到時候您一定再來參觀啊!”
湖北鹹寧市尺衝(chong) 村村民王值軍(jun) ——
紮根村小學 嗬護山裏娃
本報記者 範昊天
“王老師來了,快坐快坐,還沒吃早飯吧?我給您煮碗麵。”一大早,小學生沈舒翔的奶奶正要出門起網捕魚,迎麵碰到來家訪的王值軍(jun) ,忙招呼他進屋坐。“不麻煩了。今天過來,主要是想提醒寒假安全事項,也看看舒翔的學習(xi) 情況……”
45歲的王值軍(jun) 是湖北省鹹寧市崇陽縣青山鎮尺衝(chong) 小學的一名教師,沈舒翔父母在外務工,王值軍(jun) 每年都會(hui) 家訪幾次,輔導沈舒翔的功課,還給他買(mai) 衣服和文具。
1995年,王值軍(jun) 從(cong) 中等師範學校畢業(ye) 後,成為(wei) 一名鄉(xiang) 村教師。20多年來,他既當老師,又當保育員、擺渡人,全身心照顧村裏的孩子們(men) 。
這些年來,王值軍(jun) 親(qin) 曆了尺衝(chong) 小學的變化。學校位於(yu) 一麵傍山、三麵環水的小島上,過去,孩子們(men) 上學,有的要翻山頭,有的要劃船。如今,公路修到學校門口,周邊又修了三座橋。學校教學樓從(cong) 土坯房變為(wei) 兩(liang) 層樓房,增加了多功能教室,添置了電子設備,新建了食堂和抽水式廁所……通過縣裏的“聯校網教”係統,孩子們(men) 還可以聽城裏學校老師的遠程授課。
據崇陽縣教育局副局長王秀麗(li) 介紹,2014年以來,崇陽縣持續投入3.09億(yi) 元,推進農(nong) 村學校辦學條件提升;近兩(liang) 年共招錄義(yi) 務教育教師283名、幼兒(er) 教師60名,全部安排到農(nong) 村學校和幼兒(er) 園任教。
“過去村裏人都想把孩子送到外麵上學,現在我們(men) 這兒(er) 生源也回流了。”王值軍(jun) 笑著說。去年,學校來了兩(liang) 名大學畢業(ye) 生。25歲的廖崇峰曾是王值軍(jun) 的學生,大學畢業(ye) 後,他主動接過了老師的接力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