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哪些殘疾兒童沒上學 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如何融合
新聞1+1丨特殊教育,與(yu) 普通教育如何融合?
每個(ge) 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有著特殊需求的殘障孩子。近日,《“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啟動實施,計劃提出到2025年高質量特殊教育體(ti) 係初步建立,全國適齡殘疾兒(er) 童義(yi) 務教育入學率要達到97%。將要加強學校無障礙設施設備的建設,促進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行動計劃中提出怎樣的新目標和新要求?重點和亮點又是什麽(me) ?《新聞1+1》連線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特殊教育教師培養(yang)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顧定倩,共同關(guan) 注:特殊教育,與(yu) 普通教育如何融合?
還有哪些殘疾兒(er) 童,因何沒有上學?
董倩:到2025年,將適齡殘疾兒(er) 童義(yi) 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由95%,提升至97%,目標背後,這2%的孩子他們(men) 是誰?因何沒有上學?
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師培養(yang)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 顧定倩:這部分孩子我覺得主要都是重殘,甚至是多殘的孩子,比如說有肢體(ti) 殘疾,有智力殘疾,還有包括罕見病兒(er) 童。一方麵他們(men) 的身體(ti) 條件不太適合在學校環境中讀書(shu) ;另一方麵就是當地的特殊教育資源不足。普通學校老師沒有受過特殊教育培訓,很難給他們(men) 支持,或者當地的特殊教育學校也沒有。因此這部分孩子現在成為(wei) 我們(men) 未來特殊教育的“攻堅”部分,要逐步解決(jue) 這部分孩子上學的問題。這些孩子我覺得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來解決(jue) 的,需要給他們(men) 特殊的幫助。
如何解決(jue) 孤獨症兒(er) 童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問題?
董倩:持續提高殘疾兒(er) 童義(yi) 務教育普及水平,《“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特別提到要合理布局,鼓勵建設“孤獨症兒(er) 童特殊學校”,怎麽(me) 理解對這個(ge) 群體(ti) 的關(guan) 注?
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師培養(yang)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 顧定倩:因為(wei) 現在孤獨症兒(er) 童的發病率比較高,這部分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不同於(yu) 我們(men) 現在已有的聾教育、盲教育,或者殘疾兒(er) 童教育,這些孩子的教育實踐中為(wei) 我們(men) 提出了很多新問題,需要我們(men) 用特別的思路和方式去解決(jue) 。這個(ge) 行動計劃中也專(zhuan) 門提到:要為(wei) 這些孩子建立特殊教育學校,另外還提到要嚐試新的教學方式,製定孤獨症兒(er) 童指導綱要。這不僅(jin) 是學習(xi) 問題,在其他一些功能的康複方麵,都需要特殊的安排。這種教育我覺得可能不隻是我們(men) 老師要提供,而且還需要有一些專(zhuan) 業(ye) 人員來配合共同實施,才能取得一些預期效果,使孤獨症兒(er) 童能夠受到應有的教育。
如何向重度殘疾兒(er) 童更好的提供“送教上門”服務?
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師培養(yang)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 顧定倩:送教上門這些年我們(men) 已經進行了很多嚐試,現在遇到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特殊教育的老師資源不夠。而且有的因為(wei) 孩子家庭住得比較遠,所以每次送教的路程花費時間比較多,這種付出的成本和收到的實效之間有些不相匹配。我覺得下一步送教上門能夠盡可能就近,不僅(jin) 依靠特教學校老師,而且能夠依靠當地普通學校老師,通過學習(xi) 一些特教知識,就近給殘疾兒(er) 童一些幫助,這種方式的效果可能會(hui) 更好。而且送教不僅(jin) 是知識方麵的,還需要一些訓練方麵的內(nei) 容,因此送教不僅(jin) 僅(jin) 是老師來承擔,還需要一些其他專(zhuan) 業(ye) 人員來參與(yu) 。
孤獨者兒(er) 童融合教育,如何解決(jue) “融而不合”的問題?
董倩:殘疾兒(er) 童,比如孤獨症兒(er) 童,融入到普通學校隨班學習(xi) ,可能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擠,有些普通學生家長也不同意,這種情況又該怎麽(me) 辦?
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師培養(yang)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 顧定倩: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men) 特殊教育學校裏的巡回指導老師,以及一些專(zhuan) 業(ye) 工作者,通過他們(men) 的幫助,盡可能地減少孤獨症兒(er) 童對自己學習(xi) ,包括對其他孩子存在的一些影響,逐步消除我們(men) 普通孩子家長的一些疑慮,而解決(jue) 好這個(ge) 問題,也需要我們(men) 在後續工作過程當中逐步去解決(jue) 和克服。
特殊教育,社會(hui) 和企業(ye) 又該如何參與(yu) ?積極作為(wei) ?
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師培養(yang)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 顧定倩:社會(hui) 需要為(wei) 特殊教育創造一個(ge) 和諧的,有利於(yu) 融合教育的環境,融合教育也需要社會(hui) 各方麵的支持,比如當孩子離開學校進入到社會(hui) 的時候,社會(hui) 也是課堂,也同樣是一個(ge) 學習(xi) 的環境,這就需要我們(men) 更多的社會(hui) 人士為(wei) 他們(men) 提供幫助和支持。從(cong) 企業(ye) 角度來講,很多孩子需要一些特殊的學具、教具,我們(men) 的很多企業(ye) ,科研人員,也應該關(guan) 注到他們(men) 這方麵的需要,為(wei) 他們(men) 設計生產(chan) 所需要的一些學具教具,包括康複器械等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