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河山在今朝 冬奧會火炬傳遞路線拉近古今文化的距離
北京冬奧會(hui) 火炬傳(chuan) 遞將於(yu) 2月2日至4日舉(ju) 行,八達嶺長城、張家口工業(ye) 文化主題公園、大境門等火炬接力點位展現了北京與(yu) 張家口獨具魅力的曆史文化,拉近古今文化的距離。
八達嶺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西到嘉峪關(guan) ,東(dong) 到山海關(guan) ,萬(wan) 裏長城如巨龍一樣蜿蜒在中華大地上。如果要選擇一處長城遊覽,許多人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八達嶺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長久吸引著國人,隻有爬上好漢坡才算是來到了八達嶺長城,才算是好漢。
位於(yu) 北京市延慶區的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我國最早向公眾(zhong) 開放的長城。八達嶺長城是明朝為(wei) 抵禦遊牧民族入侵而修建的,但這並非表示明朝之前八達嶺一帶空空如也,實際上早在戰國時代,八達嶺一帶就築有長城,今天還能見到一些遺跡,這說明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八達嶺一帶在軍(jun) 事上的重要性。
八達嶺一名最早見於(yu) 金朝一個(ge) 叫劉迎的官員兼詩人的詩中,其中一首《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寫(xie) 他乘馬車晚上到八達嶺山腳下,走了一整夜才翻過八達嶺,之所以花了這麽(me) 長的時間,主要原因是山路十分崎嶇,行車極為(wei) 不易,“推前挽複後,進寸退還咫”,好不容易走完了全程,“歸來幸無恙,喘汗正如洗”,氣喘籲籲,出了一身汗,就如洗了個(ge) 澡一樣。另一個(ge) 原因,則是路上的車絡繹不絕,“奕奕似流水”。至於(yu) 八達嶺這一名字是怎麽(me) 來的,眾(zhong) 說紛紜,明朝人有一種說法,認為(wei) 這裏南通北京,北去延慶,西往宣化、張家口,“路從(cong) 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guan) 山最高者”。
要翻越八達嶺已屬不易,而要在此修建長城就更為(wei) 不易了。明朝花費了幾代人的心血營造萬(wan) 裏長城,近三百年的艱辛鑄就了地球上的偉(wei) 大奇跡。今天我們(men) 在遊覽氣勢如虹的長城時,很難想到一個(ge) 具體(ti) 的建設者的名字,那麽(me) 不妨在八達嶺長城景區內(nei) 的中國長城博物館了解一二。
1505年,八達嶺關(guan) 城建成,主持其事的是經略邊務大臣、大理寺右少卿吳一貫,吳一貫來自千裏之外的潮汕地區,今天在潮州城的牌坊街上,還有一座為(wei) 紀念他而立的“大理少卿坊”。他奉使經略邊務期間,上《安邊策》萬(wan) 言並規劃創立八達嶺關(guan) 城,“其城上跨東(dong) 西兩(liang) 山,下當兩(liang) 山之衝(chong) ,高二丈五尺,厚一丈,長六百八十丈,南北城門城樓二座,敵樓二座,城鋪二間,護城東(dong) 山平胡墩一座,西山禦戎墩一座”。
此後,關(guan) 城得到多次重修加固。關(guan) 城城門戰時緊閉,平時開放,供商人旅客出入,因此“關(guan) ”包含著兩(liang) 重意義(yi) ,它既是一道分隔線,又是一個(ge) 融匯點。我們(men) 今天見到的關(guan) 城是新中國成立後加以修複的,南門門額上書(shu) “居庸外鎮”,北門門額上書(shu) “北門鎖鑰”,都是明朝人所寫(xie) 的,這八個(ge) 字道出了關(guan) 城險要的地理位置,“失此不守,則居庸不可保矣”。
1567年,朝廷征召抗倭名將戚繼光北上協助辦理北方防務,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戚繼光走馬上任後,一方麵整頓軍(jun) 紀、加強軍(jun) 事訓練,另一方麵鑒於(yu) 過去“邊牆雖修,墩台未建”,於(yu) 是建議大修敵台。在戚繼光的設想中,“台高五丈,虛中為(wei) 三層,台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到1571年,一千多座敵台建成,“精堅雄壯,二千裏聲勢聯結”。
八達嶺長城上的敵台,也包含了戚繼光的心血。今天我們(men) 遊覽這些敵台時,往往認為(wei) 是烽火台,其實不然,烽火台的位置還要更遠更靠近前線。敵台的修築顯著增強了長城的防禦功能,當我們(men) 爬上敵台頂層俯瞰長城蜿蜒時,總是會(hui) 心潮澎湃,既為(wei) 其技術而驚歎,也為(wei) 其蘊含的精神與(yu) 智慧而驚歎。中國人是崇尚和平的,長城的修建也是為(wei) 了和平,這是中國人所崇尚的“止戈為(wei) 武”。
張家口工業(ye) 文化主題公園:百年京張啟新篇
張家口市的主城區,一條南北走向的清水河,將其分成了東(dong) 西兩(liang) 個(ge) 部分,河上一座橋,東(dong) 為(wei) 橋東(dong) 區,西為(wei) 橋西區。張家口城市起源於(yu) 橋西區,一百多年前的一條鐵路,為(wei) 橋東(dong) 區注入了生機與(yu) 活力,這條鐵路就是1905年至1909年修造的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是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籌建設經費、自行設計施工、獨立運營管理的幹線鐵路。在橋東(dong) 區的張家口工業(ye) 文化主題公園內(nei) ,棄用的京張鐵路鐵軌搖身一變成為(wei) 了大家紛紛前來打卡的景觀。張家口工業(ye) 文化主題公園原本是鐵路職工居住的棚戶區,經過改造後,它現在成為(wei) 了保存城市工業(ye) 文化遺產(chan) 、留住過往生活記憶的公園。
曆史上,從(cong) 北京去往塞外必經張家口。恰如曆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所言,北京城坐落在“一個(ge) 重山環繞的半封閉小平原”,它將這種地理形勢命名為(wei) “北京灣”,北邊的燕山與(yu) 西邊的太行山既為(wei) 北京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也成為(wei) 西向交通上不得不經過的區域。古人很早就在崇山峻嶺的太行山中開辟了多條通道,是為(wei) “太行八陘”,最北的一條通道為(wei) “軍(jun) 都陘”,這條通道起自今北京市昌平區的南口,西北過軍(jun) 都山中的居庸關(guan) 、八達嶺,八達嶺又被稱為(wei) 北口,從(cong) 南口到北口的這段路稱為(wei) “關(guan) 溝”,過了北口往西,可到懷來、宣化、張家口。
二十世紀初,當中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受命建造京張鐵路時,選擇的也是這條路線。但這條路線有一個(ge) 棘手的工程難題,即如何翻越關(guan) 溝。關(guan) 溝的天然坡度太大,超出了當時鐵路線的極限,為(wei) 此詹天佑提出的解決(jue) 方案是,先開鑿四條隧道降低路線坡度,其中最長的八達嶺隧道長一千米,當時中國在開鑿隧道方麵還很落後,一些外國專(zhuan) 家說中國人不可能取得成功,但詹天佑帶領施工人員將不可能變為(wei) 可能;其次北上列車從(cong) 南口站起使用兩(liang) 台機車牽引,一台前拉、一台後推,車到八達嶺附近的青龍橋站時,車頭是朝著東(dong) 北方向的,詹天佑利用這裏的天然地形設計出了“人”字形線路,到“人”字形的結點後,原先推的機車拉、原先拉的機車推,將車頭扭轉到西北方向。這種以長度換高度的做法,是京張鐵路修建過程中的點睛之筆,青龍橋車站與(yu) “人”字形線路載入了中國工業(ye) 遺產(chan) 名錄。
今天我們(men) 修建京張高鐵時有更多的點睛之筆、亮眼之處。與(yu) 詹天佑所處的時代是在努力追趕世界鐵路發展潮流不同,今天的中國正在引領世界鐵路發展潮流。京張高鐵的“複興(xing) 號”智能型升級版列車,在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的“加持”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時速350公裏自動駕駛。我國在修建大長隧道的技術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今天京張高鐵穿行八達嶺不再困難,新八達嶺隧道全長十二千米,八達嶺高鐵站位於(yu) 長城之下102米,建成時是國內(nei) 埋深最大的高速鐵路地下車站,這麽(me) 做的原因是為(wei) 了保護地麵上的工業(ye) 遺產(chan) 與(yu) 長城景觀。
從(cong) 北京北站出發,不到一個(ge) 小時就能到達張家口高鐵站,這裏北距張家口工業(ye) 文化主題公園約五千米,是城市發展的新區域,鐵路再度為(wei) 這座城市的發展注入生機與(yu) 活力。
大境門:互通有無和為(wei) 貴
京張高鐵線上設有宣化北站,宣化區是張家口市的市轄區之一,而在明清時代張家口歸屬宣化管理。明朝在長城沿線設置了九個(ge) 邊鎮,分段鎮守,這就是“九邊重鎮”,宣府鎮是其中之一,清朝長城不再具有軍(jun) 事功能,長城沿線地區撤鎮衛、改府縣,康熙年間設宣化府,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稱。明清時代宣化治下的張家口,逐步發展壯大,從(cong) 軍(jun) 事堡壘發展為(wei) 邊貿城市,到近現代成為(wei) 該區域的中心。
據說張家口這個(ge) 名字的由來,跟市區北部的兩(liang) 座山東(dong) 太平山、西太平山有關(guan) ,兩(liang) 山相距不遠,中間形成了一個(ge) 隘口,在滿清入關(guan) 的1644年,官府在隘口處建築了大境門。明初,在隘口外的正溝街住了不少來守邊的移民,其中有一戶人家姓張,人們(men) 就將其居住的村子稱為(wei) 張家口。
1429年,明朝一個(ge) 叫張文的軍(jun) 官修築了一座軍(jun) 事堡壘,定名為(wei) “張家堡”,這就是橋西區的堡子裏,此地在大境門南約四千米的地方。它建成時隻是宣府鎮下六十多個(ge) 軍(jun) 事堡壘中的一個(ge) ,沒有人會(hui) 預料到它有朝一日將成為(wei) 繁華的都市。
堡子裏又被稱為(wei) “下堡”,因為(wei) 明代晚期官府在大境門內(nei) 又修建了“上堡”,它正式的名稱叫“來遠堡”。1571年,明朝與(yu) 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達成和議,明朝封俺答汗為(wei) “順義(yi) 王”,雙方和平互市,結束長達兩(liang) 百多年的戰爭(zheng) 狀態。長城沿線的肅殺氣氛不見了,轉而出現了商業(ye) 興(xing) 旺的局麵。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境門內(nei) 發展出了“市圈”,初期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很簡陋,大概就是一圈土牆劃出一個(ge) 市場的範圍,人們(men) 在裏麵進行交易,1613年,宣府巡撫汪道亨主持修建了來遠堡,今天在大境門內(nei) 尚存來遠堡的遺跡。再過三十多年到1644年,大境門築成,門上“大好河山”四個(ge) 字則是1927年察哈爾都統高維嶽所書(shu) 。
大境門與(yu) 山海關(guan) 、居庸關(guan) 、嘉峪關(guan) 並稱“長城四大雄關(guan) ”,但隻有大境門稱門而不稱關(guan) ,關(guan) 有一種關(guan) 起門來、拒敵於(yu) 門外的緊張感,而門則透露出在相互尊重的情況下,可以打開門來交談與(yu) 交易。那麽(me) ,在大境門周邊的市場中都交易什麽(me) 商品呢。北方遊牧民族帶來了馬、羊,還有絨毛、皮張,發達的皮貨交易讓張家口曾享有“塞外皮都”的說法,而他們(men) 帶回的有糧食、絲(si) 綢、布匹以及茶葉。
由於(yu) 北方遊牧民族的飲食以肉食為(wei) 主,蔬菜少有,為(wei) 了平衡膳食,他們(men) 發展出了奶茶來解肉食之膩,這種奶茶可不是現在市麵上甜滋滋的奶茶,而是鹹奶茶,鹹奶茶放在多穆壺中,方便攜帶。茶葉交易的興(xing) 盛,推動了從(cong) 張家口到庫倫(lun) (今烏(wu) 蘭(lan) 巴托)的商道的形成,張庫大道的起點就在大境門外。這條商道後來更延伸到了今俄羅斯的恰克圖,恰克圖這個(ge) 名字在俄語中的意思就是“有茶葉的地方”。
追溯這些外銷茶葉的產(chan) 地,絕大多數來源於(yu) 南方的武夷山、安化等地,距離庫倫(lun) 、恰克圖有萬(wan) 裏之遙,它們(men) 相會(hui) 在大境門,和平通商,萬(wan) 裏也不為(wei) 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