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研團隊首次在銀河係發現超強磁場新天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員與(yu) 國外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分析平方公裏陣列(SKA)先導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發現了一個(ge) 具有異常緩慢周期性輻射的射電暫現源。研究團隊認為(wei) 該射電暫現源可能是一個(ge) 超長周期的磁星或擁有超強磁場的白矮星。相關(guan) 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yu) 1月27日的《自然》雜誌上。
科研人員介紹,這顆暫現源於(yu) 2018年初出現,其爆發周期約為(wei) 18分鍾左右,比已知的最長的脈衝(chong) 星爆發周期長9倍,每次爆發持續30—60秒左右,也包括短時標(<0.5秒)的爆發,而在更多情況下,觀察到的是比較平滑的以小時為(wei) 單位演變的輪廓,在爆發期間,它是150MHz波段南天最明亮的30個(ge) 射電源之一。
研究表明,這個(ge) 暫現源位於(yu) 銀河係內(nei) ,與(yu) 太陽係的距離約4200光年。偏振測量顯示出,此暫現源存在超強磁場,其長周期和低頻波段的高偏振度均無法用已知脈衝(chong) 星的理論模型和觀測特征來解釋,研究人員由此排除了它是一顆普通脈衝(chong) 星的可能性。該研究團隊認為(wei) ,它更有可能是一顆磁星或者是一個(ge) 擁有超強磁場的白矮星。
這一發現為(wei) 搜尋低頻暫現源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由於(yu) 銀道麵區域有複雜的射電輻射結構和較強的星際閃爍,在以往的大多數低頻射電巡天項目中,對暫現源的搜尋往往局限於(yu) 遠離銀道麵的區域,沒有對周期為(wei) 幾分鍾到幾小時的暫現源進行過係統搜尋。這一發現是在銀道麵區域長周期暫現源的首次探測,如果能繼續探測到更多具有類似特征的暫現源並揭示其物理性質,則意味著在銀河係內(nei) 存在一類具有超強磁場的長周期星體(ti) ,有助於(yu) 全麵了解恒星的演化和死亡。該團隊正在開展係統性的搜尋,以發現更多的這種類型的星體(ti) ,並建立一個(ge) 大樣本進行統計研究,從(cong) 而填補磁星研究的空白。
(總台央視記者 帥俊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