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放歸賀蘭山 岩羊不再“安逸”
作者:莊電一(光明日報原高級記者)
長期無天敵之慮的賀蘭(lan) 山岩羊,如今也有“死於(yu) 非命”之憂了:2021年11月下旬,有人在賀蘭(lan) 山下的一片草甸上發現了岩羊被啃食後的皮毛、頭骨,同時發現了兩(liang) 處拖拽殘骸遺留的血跡。專(zhuan) 業(ye) 人員斷定,製造這起“血案”的,就是兩(liang) 個(ge) 月前放歸的雪豹。
岩羊屬於(yu)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賀蘭(lan) 山的“土著”,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度瀕危,總數隻有1600隻左右。隨著寧夏全境封山禁牧與(yu) 賀蘭(lan) 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岩羊的生存空間不斷擴大,種群數量迅速增加。相關(guan) 調查顯示,1995年,賀蘭(lan) 山岩羊總數為(wei) 8000~12000隻,10年後數量增加到1.5萬(wan) ~1.7萬(wan) 隻,現在總數超過4萬(wan) 隻,這樣的密度已逼近賀蘭(lan) 山所能承載的極限。岩羊數量的急劇增加帶來一係列問題,對賀蘭(lan) 山的生態構成嚴(yan) 重威脅。
賀蘭(lan) 山位於(yu) 銀川平原的西部,呈南北走向,是寧夏與(yu) 內(nei) 蒙古兩(liang) 個(ge) 自治區的界山,土壤瘠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動植物的生存均存在很大困難。據筆者實地觀察:山坡的陽麵多是光禿禿的,山脊裸露,怪石嶙峋,不僅(jin) 很難看到樹木,就連小草也難覓蹤影;山坡的陰麵有些林草的蹤跡,但都生長緩慢,百年的鬆樹也不過胳膊粗細,而且基本都是天然林,人工種植的樹木基本無法存活。惡劣的自然條件導致當地的生態係統十分脆弱,無力養(yang) 活如此之多的“大肚子食客”。有資料表明,隨著岩羊數量的增加,賀蘭(lan) 山的植被明顯退化,承載能力也大大降低。
因此,控製岩羊種群的規模已變得十分迫切。在眾(zhong) 多解決(jue) 方案中,引入岩羊的天敵被許多人看好,但引入什麽(me) 、如何引入仍在研究中。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自然保護與(yu) 社會(hui) 發展研究中心與(yu) 內(nei) 蒙古賀蘭(lan) 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合作開展了“雪豹對岩羊的捕食作用”項目。2021年5月,該項目架設的紅外相機發現了雪豹蹤跡,這也是自20世紀50年代雪豹在賀蘭(lan) 山消失以來的首次發現。
2021年9月,在內(nei) 蒙古四子王旗境內(nei) ,人們(men) 也發現了一隻雪豹。在進行了必要的救護、隔離、健康檢查之後,有關(guan) 部門將它放歸賀蘭(lan) 山。放歸前,工作人員為(wei) 它佩戴了衛星項圈,以便對它的野外活動進行實時監測。隨後的跟蹤監測發現:這隻雪豹大部分時間在賀蘭(lan) 山東(dong) 麓寧夏一側(ce) 活動,似乎找到了適宜的環境,有了在賀蘭(lan) 山東(dong) 麓定居的“意向”。而在此成功捕獲到足以果腹的獵物,並且在無幹擾的環境下“大快朵頤”,無疑會(hui) 讓它對此地有更多的留戀。這隻雪豹是否會(hui) 與(yu) 更早前發現的雪豹相遇並相伴共生,甚至繁衍後代,值得我們(men) 寄予希望、展開暢想。
作為(wei) 生態係統頂尖捕食者的雪豹“入主”賀蘭(lan) 山,打破了賀蘭(lan) 山的“太平日子”,給岩羊等物種帶來生存危機,但這對於(yu) 維護和促進當地生態係統的健康、穩定與(yu) 完整卻有推動作用。區區兩(liang) 隻雪豹短期內(nei) 對降低岩羊種群密度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但隨著各項保護措施的施行和完善,相信一定能加速當地生態環境自愈的進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