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實招助返鄉創業就業
春節越來越近,不少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並考慮著開春後就近找一份工作,既不再奔波,又方便照顧家裏的老人和孩子。
相關(guan) 想法無可厚非,而且正越來越成為(wei) 現實。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的實施,以及東(dong) 部地區部分產(chan) 業(ye) 不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加快,當地居民有了越來越多的就近就業(ye) 選擇機會(hui) 。數據顯示,2020年,跨省流動農(nong) 民工7052萬(wan) 人,比上年減少456萬(wan) 人;中西部地區輸出農(nong) 民工17481萬(wan) 人,比上年減少189萬(wan) 人,農(nong) 民工就近就業(ye) 比率明顯提高。
盡管如此,仍有部分農(nong) 民工難以就近找到理想的工作。這是因為(wei) ,相比東(dong) 部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有些行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落後,尤其是服務業(ye) 的發展還不夠理想,而服務業(ye) 恰恰是吸納勞動力的“大戶”。同時,部分農(nong) 民工缺少專(zhuan) 業(ye) 技能,多從(cong) 事建築、裝修、搬運等勞動密集型行業(ye) 或做小本生意,不符合當地一些用工單位專(zhuan) 業(ye) 化、技能化需求;有些農(nong) 民工雖然創業(ye) 意願強烈,但往往受限於(yu) 資金、技術、項目、服務等因素,顧慮重重。這就需要有關(guan) 地區在優(you) 化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環境方麵加大工作力度,盡快拿出管用的辦法措施。
創造氛圍,鼓勵鄉(xiang) 村能人返鄉(xiang) 。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前期在城鎮就業(ye) 時,普遍積累了一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這部分群體(ti) 懂農(nong) 村、想法活,容易成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發展的能工巧匠。所以,要充分營造鼓勵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的輿論環境,可通過信函聯絡、回鄉(xiang) 懇談、外出慰問、樹立典型等方式,抓住春節期間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ang) 的有利時機,宣傳(chuan) 返鄉(xiang) 創業(ye) 、技能培訓、惠企服務等方麵的好政策、好模式,激發其返鄉(xiang) 創業(ye) 就業(ye) 信心;還可邀請已經創業(ye) 成功的當地企業(ye) 家傳(chuan) 授經驗,增強示範帶動和引領效應。
產(chan) 業(ye) 融合,提供更多就業(ye) 載體(ti) 。隻有有活幹、有收入,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才有基礎。中西部地區應結合地方特色和資源優(you) 勢,積極承接東(dong) 部產(chan) 業(ye) 轉移,通過大力培育專(zhuan) 業(ye) 大戶、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等新型經營主體(ti)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創意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電商等新業(ye) 態,創新集體(ti) 經濟實現形式,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水平和效益,推動就地城鎮化。要健全企業(ye) 用工登記監測製度,及時掌握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狀況,想方設法增加麵向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的就業(ye) 崗位,持續完善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動態管理製度,比如有的地方推出“勞動業(ye) 務辦理平台”係統,實現“不見麵”一站式服務。此外,還應統籌做好線上線下招聘活動。
提升素質,加大技能培訓力度。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能力的高低與(yu) 就業(ye) 的難易密切相關(guan) 。要高度重視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技能培訓,可依托農(nong) 民夜校、職業(ye) 院校、培訓機構實施免費培訓,適時開展家政、美妝、電商等專(zhuan) 業(ye) 技能培訓和創業(ye) 培訓。應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現工種設置與(yu) 企業(ye) 用工需求相銜接、培訓內(nei) 容與(yu) 農(nong) 民工意願相銜接,形成培訓、招工、就業(ye) 一條龍的良性運行機製。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培訓的靈活性,精細化製定“對口對路”的培訓方案,培養(yang) 一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nong) 民工,比如有的地方根據市場需求,多次舉(ju) 辦“膠東(dong) 花餑餑”農(nong) 民工培訓班,效果明顯。
政策扶持,鼓勵引導自主創業(ye) 。創業(ye) 是更高程度的就業(ye) ,對就業(ye) 具有倍增效應。可依托現有的產(chan) 業(ye) 園區,在場地建設、財政扶持、稅費減免、獎勵激勵等方麵實施政策傾(qing) 斜,降低創業(ye) 門檻,加快形成“放水養(yang) 魚”“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針對農(nong) 民工創業(ye) 中存在的缺乏市場調研、項目選擇不當等情況,當地應搭建項目推介、資源分享的公共服務平台或返鄉(xiang) 創業(ye) 基地,借力“互聯網+”做好創業(ye) 指導服務,讓他們(men) 創得好、留得下。另外,要鼓勵銀行把網點向農(nong) 村延伸,創新優(you) 化金融服務,切實解決(jue) 他們(men) “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幫助他們(men) 辦成事、創成業(ye) 。(作者係中共山東(dong) 省委黨(dang) 校王春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