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預製菜在哪些方麵吸引消費者?帶來了怎樣的創業機遇?

發布時間:2022-02-08 09:5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今年春節期間天南地北的年夜飯圖景裏,預製菜的身影特別引人注目。

  過節前夕,佛跳牆、花膠雞、鬆鼠桂魚、醬香蹄膀等節慶大菜,都以預製菜單品或套餐禮盒形式出現在超市、餐飲門店和電商平台的年貨區,包裝上還大多配有“鴻運當頭”“福虎迎春”“龍騰虎躍”等應景吉祥語。

  在疫情防控、提倡就地過年背景下,經過預加工環節,用冷凍或真空包裝保存,後期隻需簡單烹飪即可食用的預製菜,為(wei) 消費者提供了一種年夜飯的新思路。

  北京90後女生吳雪下單了一款包括8道預製菜的年夜飯禮盒,“以前年夜飯都由長輩一手操辦,光采購就要花上好幾天,還要準備炸丸子、排叉、藕盒這類小吃,以便串親(qin) 戚時送上幾大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過節流程簡約了不少,串門也省了,做太多菜自家吃不完,不如試試預製菜”。

  “與(yu) 2021年春節相比,今年消費者似乎更大膽,也更能接受預製菜形式的年夜飯,甚至會(hui) 5套、8套地囤年夜飯套餐。”預製菜品牌“麥子媽”創始人翁博成說。

  鬆鶴樓電商運營總監羅華也注意到這一現象,他從(cong) 網店評論裏了解到,“囤套餐”行為(wei) 多數發生在年輕人群體(ti) 中,“大都是替家裏老人買(mai) 的”。

  據商務大數據對重點電商平台的監測,2022全國網上年貨節啟動以來,半成品菜肴受到追捧,預製菜銷售額同比增長45.9%。

  預製菜到底在哪些方麵吸引了消費者?又帶來了怎樣的創業(ye) 機遇和市場想象?

  “硬菜”也能簡單做

  “預製菜這種免洗免切免調料的菜品,非常適合像我一樣廚藝不精又對食物有要求的人,可以說是‘懶人福音’。”95後女生葉述說。

  葉述家住湖南,是豆瓣網站上“半成品食物交流中心”興(xing) 趣小組的創建者。小組成立一年以來,已吸引近4萬(wan) 名對預加工食品感興(xing) 趣的組員在此分享各自的美食體(ti) 驗和“踩雷經曆”。

  “什麽(me) 樣的預製菜適合端上年夜飯的餐桌,是組裏最近討論最多的一個(ge) 問題,不少人都提名了佛跳牆、花膠雞這種操作難度大、工藝複雜的‘硬菜’。”葉述說。

  梅菜扣肉和酸菜魚片,是葉述為(wei) 自己選定的年夜飯,“這兩(liang) 道菜烹飪步驟都比較繁瑣,屬於(yu) ‘一個(ge) 環節做錯,毀掉整盤菜’的類型,與(yu) 其過年廚藝‘翻車’,還不如直接用預製菜,做起來也省時間,像梅菜扣肉,加熱幾分鍾就可以直接吃了”。

  在羅華看來,“非家常”正是預製菜年夜飯吸引消費者的一個(ge) 關(guan) 鍵點。

  “比如說,鬆鼠桂魚這樣的功夫菜,要在魚肉上開花刀,又要在熱油鍋裏炸出金黃色,非常考驗刀功和烹飪水平,是很難在家裏做成功的。預製菜就不一樣,已經把這道菜最難的部分都完成了,消費者隻需取出半成品來,按照視頻教程進行複炸、澆汁,操作幾分鍾就能在年夜飯時段收獲一條品相不錯的鬆鼠桂魚,你說大家願不願意買(mai) ?”羅華說。

  除了前置烹飪工序、降低“硬菜”烹製門檻,作為(wei) 蘇幫菜老字號,鬆鶴樓研製的鬆鼠桂魚、清蒸大白魚、雞頭米、手剝河蝦仁、火腿煨筍衣等預製菜品,也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為(wei) 消費者足不出戶嚐到蘇幫菜提供了可能。

  “後台數據顯示,今年發往各地高校的年夜飯套餐特別多,想必有不少是留校過年的學生,正惦記著家鄉(xiang) 的味道呢。”羅華說。

  值得留意的是,近來如知味觀、新雅粵菜館、杏花樓、廣州酒家、陶陶居等餐飲老字號,都將各自的招牌菜做出了預製菜版本。

  吳雪選購的年夜飯禮盒,便來自一家尚未在北京開設分店的老字號品牌,“還沒來得及去現場體(ti) 驗,預製菜倒搶了先”。

  如何還原味道

  味道是衡量菜品價(jia) 值的重要標準。

  發力工藝繁複的“硬菜”、引入地方特色風味,固然是預製菜的“加分項”,但若是在味道上與(yu) 現烹菜品相差太多,即便菜品外觀出彩,也終究難以抓住消費者的胃與(yu) 心。

  葉述較為(wei) 關(guan) 注預製菜的口味差異,“哪怕是同一道菜,各家品牌的製作工藝、調味水平也會(hui) 有細微差別,還是能吃出不同的。為(wei) 確保吃到喜歡的口味,年夜飯準備的兩(liang) 道預製菜,都提前試過味”。

  預製菜的定位介於(yu) 餐飲和零售食品之間,涉及門類廣泛,食品供應商、連鎖餐飲品牌、電商平台、超市賣場以及創業(ye) 公司,都依托各自的優(you) 勢資源,圍繞菜品的研發、生產(chan) 與(yu) 銷售進行布局。

  “如今新銳品牌層出,正是創業(ye) 發力的關(guan) 鍵階段。”翁博成說。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預製菜相關(guan) 企業(ye) 6.8萬(wan) 家,其中近58%企業(ye) 成立於(yu) 5年內(nei) ,2018年注冊(ce) 量首次超過1萬(wan) 家,2019年、2020年注冊(ce) 量均超過1.2萬(wan) 家,2021年新增4000餘(yu) 家。

  在菜品味道上下功夫,是預製菜相關(guan) 企業(ye) 打響品牌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為(wei) 了讓速食菜也能有現烹口感,光是一道水煮牛肉已經迭代過3次,調整了牛肉選料、醃製工藝、調料包等製作環節。”翁博成介紹,創立麥子媽品牌之前,團隊曾為(wei) 多家連鎖餐飲企業(ye) 供應預製菜品,“連鎖餐廳需要口感統一的菜品、穩定的供應鏈和快速的出餐速度,預製菜工業(ye) 化、標準化的特點正可以滿足這些需求,還能節省人工、租金”。

  供應商經曆讓翁博成在預製菜消費端看到了創業(ye) 前景。

  “通過客戶訂單情況和業(ye) 務往來,可以了解消費者對菜品口味的喜好,我們(men) 又有供應鏈資源,可以不斷試練菜品,完全能直接服務消費者。”翁博成說。

  餐飲標準化的內(nei) 在需求,也在助推連鎖餐飲品牌引入預製菜。中國連鎖經營協會(hui) 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連鎖餐飲企業(ye) 裏74%自建了中央廚房。

  在大部分消費者尚不知預製菜為(wei) 何物時,“中央廚房+預製菜”模式已成為(wei) 不少餐廳的“後廚標配”。2020年,疫情阻斷餐飲線下消費,餐飲企業(ye) 進一步發力預製菜消費端市場。

  “鬆鶴樓的門店後廚和消費端預製菜,供應鏈是共用的,我們(men) 認為(wei) 目前預製菜還原現烹菜的程度可以達到九成。像八寶飯這樣容易做成預製菜又帶有時令性的菜品,我們(men) 會(hui) 先在線上推出,待時令到了再在門店售賣。”羅華說。

  值得留意的是,與(yu) 現烹菜品相比,預製菜品對保鮮要求更高,企業(ye) 在包裝、配送、溫控、供應鏈等方麵也要具備相應的能力。

  “速凍食品需要鎖鮮技術來保留食材的風味和口感,但急凍技術研發成本也不低,比如說零下196攝氏度急凍鎖鮮技術能將2-5小時的速凍時間縮短到1-5分鍾,但成本要比傳(chuan) 統-35攝氏度速凍技術高出10倍。”翁博成說。

  還處於(yu) 發展初期

  吳雪用“超出預期”來形容預製菜年夜飯禮盒,“沒想到用料還挺實在,本來家裏長輩不大讚成我去買(mai) 預製菜,嚐了幾口也說還可以,配上家裏炒的幾道菜,吃得挺不錯”。

  不過,被問及是否會(hui) 將預製菜納入日常餐飲時,吳雪卻表示,“嚐鮮感覺是不錯,但沒想過天天吃,預製菜才剛開始流行,先看看再說”。

  據羅華介紹,如今預製菜業(ye) 務收益已接近鬆鶴樓總收入的三分之一,“的確會(hui) 有顧客對預製菜的質量表示質疑,或是不清楚到底該怎樣加工,但消費者能去關(guan) 注這些問題,起碼已經對預製菜有好奇心,目前整個(ge) 行業(ye) 還處於(yu) 發展初期,出現各種疑慮都是正常的”。

  在食品產(chan) 業(ye) 分析師朱丹蓬看來,預製菜行業(ye) 尚存在兩(liang) 個(ge) 痛點,“一是預製菜尚未出現國家標準,二是消費者對預製菜的認可度和接受度還不高”。

  有業(ye) 內(nei) 人士提出,隨著代表餐飲標準化的預製菜快速發展,餐廳“去廚師化”將成為(wei) 一種趨勢。

  對此,朱丹蓬認為(wei) ,“預製菜的確在‘去廚師化’,但不代表廚師會(hui) 批量失業(ye) ,一是廚師可以去從(cong) 事研發新菜等工作,二是預製菜不代表餐飲業(ye) 的全部生態,像商務正餐就需要廚師,廚師的應用場景是不會(hui) 消失的。”

  在鬆鶴樓做出一道合格的鬆鼠桂魚,需刻出108塊形如蒜瓣的魚肉而魚皮不斷,這樣的精細化要求隻能由廚師來完成。

  “過年前,蘇州總店的廚師下班後都要到中央廚房去做鬆鼠桂魚半成品,因為(wei) 人手有限,這道菜還是限量售賣的。”羅華說。

  在羅華看來,預製菜現階段的技術水平,還談不到“奪走廚師的飯碗”的地步。

  “很多講究工藝細節的預製菜,在製作時都需要廚師參與(yu) ,比如燜肉,機器切出來,是四四方方比較呆板的,而廚師則能順著紋路斜著切,呈現出的效果是不同的。此外,並不是所有菜品都能做成預製菜,比如說蔬菜水果考驗新鮮度、響油鱔糊鱔段容易爛掉,現階段還很難實現預製。像我們(men) 自己的廚師,對中央廚房和預製菜的態度都很淡定。”羅華說。

  當年夜飯已在一年一度的“朋友圈曬圖大賽”中定格,由年夜飯帶熱的預製菜,還在引發新的探討。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璿文並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