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加強期貨市場監管 完善鐵礦石合理定價機製
人民網北京2月8日電(申佳平)據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官網消息,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生態環境部近日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促進鋼鐵工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其中提出要完善鐵礦石期貨市場建設,加強期貨市場監管,完善鐵礦石合理定價(jia) 機製。
《指導意見》要求力爭(zheng) 到2025年,鋼鐵工業(ye) 基本形成布局結構合理、資源供應穩定、技術裝備先進、質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競爭(zheng) 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其中包括五方麵具體(ti) 目標。
一是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行業(ye) 研發投入強度力爭(zheng) 達到1.5%,氫冶金、低碳冶金、潔淨鋼冶煉、薄帶鑄軋、無頭軋製等先進工藝技術取得突破進展。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左右,生產(chan) 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廠。
二是產(chan) 業(ye) 結構不斷優(you) 化。產(chan) 業(ye) 集聚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鋼鐵產(chan) 業(ye) 集中度大幅提高。工藝結構明顯優(you) 化,電爐鋼產(chan) 量占粗鋼總產(chan) 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布局結構更趨合理,鋼鐵市場供需基本達到動態平衡。
三是綠色低碳深入推進。構建產(chan) 業(ye) 間耦合發展的資源循環利用體(ti) 係,80%以上鋼鐵產(chan) 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資源消耗強度降低10%以上,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
四是資源保障大幅改善。資源多元化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國內(nei) 鐵礦山產(chan) 能、規模、集約化水平大幅提升,廢鋼回收加工體(ti) 係基本健全,利用水平顯著提高,鋼鐵工業(ye) 利用廢鋼資源量達到3億(yi) 噸以上。
五是供給質量持續提升。高端鋼鐵產(chan) 品供給能力大幅增強,品種和質量提檔升級,每年突破5種左右關(guan) 鍵鋼鐵材料,形成一批擁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企業(ye) 品牌和產(chan) 品品牌。
《指導意見》提出十二個(ge) 方麵的主要任務。其中強調要嚴(yan) 禁新增鋼鐵產(chan) 能。堅決(jue) 遏製鋼鐵冶煉項目盲目建設,嚴(yan) 格落實產(chan) 能置換、項目備案、環評、排汙許可、能評等法律法規、政策規定,不得以機械加工、鑄造、鐵合金等名義(yi) 新增鋼鐵產(chan) 能。嚴(yan) 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chan) 能應去盡去,嚴(yan) 防“地條鋼”死灰複燃和已化解過剩產(chan) 能複產(chan) 。
同時,要推進企業(ye) 兼並重組。鼓勵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實施兼並重組,打造若幹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ye) 集團。依托行業(ye) 優(you) 勢企業(ye) ,在不鏽鋼、特殊鋼、無縫鋼管、鑄管等領域分別培育1-2家專(zhuan) 業(ye) 化領航企業(ye) 。要深入推進綠色低碳。落實鋼鐵行業(ye) 碳達峰實施方案,統籌推進減汙降碳協同治理。支持建立低碳冶金創新聯盟,製定氫冶金行動方案,加快推進低碳冶煉技術研發應用。支持構建鋼鐵生產(chan) 全過程碳排放數據管理體(ti) 係,參與(yu)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還要大力發展智能製造。開展鋼鐵行業(ye) 智能製造行動計劃,推進5G、工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商用密碼、數字孿生等技術在鋼鐵行業(ye) 的應用,在鐵礦開采、鋼鐵生產(chan) 領域突破一批智能製造關(guan) 鍵共性技術,遴選一批推廣應用場景,培育一批高水平專(zhuan) 業(ye) 化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開展智能製造示範推廣,打造一批智能製造示範工廠
此外,《指導意見》要求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建立穩定可靠的多元化原料供應體(ti) 係。強化國內(nei) 礦產(chan) 資源的基礎保障能力,推進國內(nei) 重點礦山資源開發,支持智能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加強鐵礦行業(ye) 規範管理,建立鐵礦產(chan) 能儲(chu) 備和礦產(chan) 地儲(chu) 備製度。促進難選礦綜合選別和利用技術應用,推進釩鈦磁鐵礦綜合開發利用。鼓勵企業(ye) 開展港口混礦業(ye) 務,增加港口庫存,發揮港口庫存對資源保障的緩衝(chong) 作用。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強國際鐵礦石資源開發合作。完善鐵礦石期貨市場建設,加強期貨市場監管,完善鐵礦石合理定價(jia) 機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