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女性需了解宮頸病變到宮頸癌還差幾步
研研(化名)還在讀高中,但已經是宮頸癌前病變3級的患者。半年前的手術切掉了她的大部分宮頸。複查時,老家醫院的醫生告訴她,情況並不樂(le) 觀,宮頸又發生了病變,沒有其他辦法,隻能切除子宮。
失去子宮意味著什麽(me) ?研研並不了解,但她媽媽堅決(jue) 不同意,帶著她來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找到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劉彥春,請求醫生幫助研研在保留子宮的情況下清除病毒。
劉彥春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長期以來,她治療宮頸病變的原則是“非不得已不做手術錐切術或leep刀術,必要時該切還得切。”“需要生育的患者,能不切盡量不切。需要實行切除手術的通常是因為(wei) 病情,不得已而為(wei) 之。即使患者無生育需要或絕經了,也不應建議切除子宮。”劉彥春不支持盲目手術切除,認為(wei) 應該考慮到患者以後的生活質量等問題,製定出最恰當的治療方案。
劉彥春每天要接診四五十位患者。尤其近年來,來就診的宮頸病變和宮頸癌患者出現年輕化趨勢,大部分患者在30歲左右,最小的隻有17歲。“宮頸癌的防治任務越來越重。”她說。
為(wei) 什麽(me) 很多年輕女性來就診?
據了解,宮頸癌是目前唯一一個(ge) 病因明確的癌症,由高危型HPV感染造成。“現在年輕人的性活動較早。HPV通過密切的皮膚黏膜接觸感染,而性接觸是最密切的行為(wei) ,也就是說,隻要有性行為(wei) ,如果一方感染HPV,就容易引發相關(guan) 病變和癌變。”劉彥春說。此外,在桑拿房、遊泳池、溫泉等消毒清潔不到位的場所,也有可能感染HPV病毒。
盡管HPV感染,並由此導致宮頸癌的發生很隱匿,但可以預防。
早期還沒有發生癌變的時候,除了少部分的無症狀感染者,大部分感染HPV的人可能會(hui) 有慢性宮頸炎。慢性宮頸炎的重要症狀是白帶多,白帶像清水狀或鼻涕狀,白帶有異味,尤其是腥臭味;小肚子疼痛、後腰疼痛以及外陰瘙癢;還可能有性生活出血、疼痛,肚子疼、腰疼等症狀。
劉彥春介紹,對於(yu) 外陰瘙癢的患者,醫生一般會(hui) 查是否有滴蟲、黴菌、細菌陰道病,如果這些都沒問題,一定要查一查是否感染HPV。“無論是宮頸感染HPV還是外陰直接感染HPV都可能會(hui) 造成瘙癢。臨(lin) 床中有人瘙癢長達幾年,隱私部位很難受、很尷尬也很痛苦。”
如果發展成宮頸癌,症狀會(hui) 比較明顯,比如性生活出血、腰酸、腰痛等。
劉彥春強調,性生活時一定要戴安全套,不僅(jin) 可以預防HPV感染,也能預防艾滋、梅毒、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尤其是年輕女性,要保護好自己;要少去有可能受到汙染的桑拿房等地方;還應提高免疫力,規律生活,不熬夜。另外,一定要主動進行篩查,一般是查HPV(查有沒有感染病毒)和TCT(查病毒是否造成宮頸上皮細胞病變甚至癌變)。如有問題,一般還要做陰道鏡活檢,進一步檢查有沒有病變和癌變。
從(cong) 統計學上看,從(cong) 感染HPV到癌變一般要8~10年,但近幾年,劉彥春接診的患者的癌變時間大大低於(yu) 這個(ge) 數字,具體(ti) 時間因人而異。
“從(cong) 前每年數萬(wan) 死於(yu) 宮頸癌的人,年齡大概集中在50~60歲,現在有不少年輕化的案例,比如一個(ge) 讀大二的女孩宮頸癌晚期,在醫院等著放化療,很痛苦;還有的小姑娘查出感染HPV,自己以為(wei) 是宮頸糜爛,也沒當回事,過段時間再去檢查已經發展到宮頸癌了。”劉彥春提醒,很多女性認為(wei) 宮頸炎是正常現象,這是不對的。宮頸真性炎症性糜爛、宮頸炎、陰道炎等絕不是正常的,不能麻痹大意。
目前,治療HPV感染沒有特效藥,一般是等發生病變才采用錐切、物理治療等方法,或者癌變後處理。劉彥春提倡使用微創、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通過微波、局部打針等多種手段配合藥物,袪除病變,提高局部免疫力,從(cong) 而清除病毒。“以我的(臨(lin) 床)經驗來看,3~6個(ge) 月,大部分患者的病毒就清除了。”
劉彥春介紹,如果宮頸比較光滑,沒有陰道炎、宮頸炎,生活比較規律,這樣的患者自動轉陰的可能性大。如果宮頸有炎症,生活不規律、熬夜、性生活比較混亂(luan) 、性伴比較多,這些因素都會(hui) 造成病毒持續感染,繼續發展成一級、二級、三級病變甚至癌變。至於(yu) 多久轉陰或癌變,因人而異。超過35歲感染了HPV且具備上述炎症症狀者,自動轉陰的可能性較小,這部分人應主動去正規醫院進行治療。(記者 張曼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