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王小廟村“喚醒”沉睡荒地

發布時間:2022-02-10 09: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春走基層·春耕時節,我們(men) 在行動①】

  寧舍寸金 不舍寸土

  王小廟村“喚醒”沉睡荒地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岩

  開欄的話

  隨著春風勁拂,大江南北依次進入春耕時節。瞧,犁鏵翻開沉睡一冬的泥土;瞧,種子播入蘊涵希冀的田壟。新的年景,就這樣從(cong) 忙忙碌碌中開始了。

  春耕離不開田。牢牢端穩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牢牢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牢牢守住一年1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目標,請從(cong) 春耕開始;

  春耕離不開種。良田千萬(wan) 頃,良種是基礎。讓每一畝(mu) 農(nong) 田都播下優(you) 質的種子,讓禾下乘涼夢在禾苗拔節聲中成真,讓天下糧倉(cang) 個(ge) 個(ge) 囤滿倉(cang) 實,請從(cong) 春耕開始;

  春耕離不開技。想當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今,土、肥、水、種、播哪樣離得開農(nong) 業(ye) 科技?科學規劃,科學管理,請從(cong) 春耕開始;

  春耕離不開人。實現糧食安全,離不開高素質的人。人的素質,人的作為(wei) ,終將決(jue) 定,我們(men) 能否確保2022年糧食產(chan) 量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能否在糧食安全這場防禦戰中固若金湯。發揮好人的作用,請從(cong) 春耕開始!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和著春的腳步,光明日報記者走進鄉(xiang) 村,踏上田壟,報道為(wei) 糧食安全奮戰在春耕一線的人們(men) 。今天起,我們(men) 推出《新春走基層 春耕時節,我們(men) 在行動》專(zhuan) 欄,把一線記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呈現給廣大讀者。

  初春的王小廟村醒了。

  一輪紅日躍出,被一片碧綠麥田托住。

  披上外套,劉瑞才出了門。60多歲的老劉是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每天頭一件事,就是去田間地頭轉一圈。

  “目前不用澆水,墒情非常好。再過幾日,就該翻土準備春播啦!”老劉用手搓了一抔黃土高興(xing) 地說。

  “荒宅變良田,農(nong) 民心裏甜。”河南鄲城縣張完鄉(xiang) 王小廟村支部書(shu) 記劉運榮接過話茬,在過去,這裏是閑置破敗的房屋和一些廢棄的宅基地,那可是“外麵像個(ge) 村,進村不是村;老屋夜無燈,荒地雜草生”。

  俗話說,“寧舍寸金,不舍寸土”。地荒著,大夥(huo) 兒(er) 都心疼。“咱莊稼人最見不得地荒,甚至房前屋後都種上了莊稼。這兩(liang) 年一看見滿是雜草的撂荒地,心裏那個(ge) 疼啊。”

  村裏召開村民代表會(hui) 議:進行空心村整治,拆除殘垣斷壁。

  要動老宅,誰都捏一把汗。為(wei) 啥?村民對老宅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即使不住,也不會(hui) 輕易退出。

  果然,在前期摸排中就遇到了麻煩。

  “空心村整治是好事,但是拆我家老宅可不行!”鄉(xiang) 村幹部往劉瑞才家跑了四五趟,就是兩(liang) 個(ge) 字:“不拆。”

  “我先拆!”劉運榮請來挖掘機手,三下五除二拆掉了自家的廢舊房屋。

  黨(dang) 員先拆,群眾(zhong) 沒話說。

  王小廟村10天清理出300多間荒廢房屋,40多畝(mu) 荒土變良田。

  “說是老宅,其實是隻有60平方米的土坯危房,30年了,牆角有縫,冬天透風,夏天漏雨。”劉運榮說起這件事來,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劉運榮介紹,曾經有380多人的王小廟村是一個(ge) 典型的“空心村”,村裏絕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到城市打工去了。

  “空心村”整治前,村內(nei) 僅(jin) 有8戶人家居住,且多是留守老人,居住著20世紀的土坯房。很多老房子破敗不堪、雜草叢(cong) 生,遇到陰雨天還有隨時倒塌的危險。

  在黨(dang) 支部帶動下,村民們(men) 陸續搬出。清理了瓦礫,新建了灌溉渠道,並使用省裏專(zhuan) 家研製的有機肥增強了肥力。

  “空心村”整治後,村民居住環境大大改善。

  村裏老房子拆下來的磚頭瓦塊不僅(jin) 沒有被扔掉,還被廢物利用,鋪成林間小路,建成了小遊園,老房子房前屋後的老樹、大樹也都被保留了下來。“留住了記憶,留住了鄉(xiang) 愁。”鄉(xiang) 親(qin) 們(men) 讚不絕口。

  “空心村”整治後,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前兩(liang) 天村裏召開群眾(zhong) 會(hui) ,鄉(xiang) 裏說要在我們(men) 村繼續發展特色種植,要流轉不少土地。新增加的耕地流轉後,咱們(men) 農(nong) 民不僅(jin) 腰包更鼓了,而且還能在這片土地上繼續打工掙錢,真好。”劉瑞才說。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0日 01版)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