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年代劇合奏家國命運交響

發布時間:2022-02-16 09: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閆偉(wei) 、楊陽 單位: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hui)

  近年來,鐫刻國人時代記憶的現實題材電視劇佳作頻出。繼《父母愛情》《情滿四合院》《大江大河》《裝台》《山海情》等收獲良好口碑之後,近日,由騰訊影業(ye) 、閱文影視、新麗(li) 傳(chuan) 媒聯合出品,李路執導並擔任總製片人的《人世間》熱播,再次點燃了觀眾(zhong) 的追劇熱情。這類作品往往以一個(ge) 家庭或群體(ti) 幾十年的發展變遷為(wei) 創作藍本,深情回望一段百姓生活曆史。創作者往往將創作視野聚焦於(yu) 蘊藏在歲月褶皺裏的時光剪影,屢屢獲得觀眾(zhong) 歡迎和業(ye) 界認可。總結年代劇這類現實題材電視劇成功的原因,可以提取出一些現實題材創作出精品的共通之法。

  首先,通過傾(qing) 情詠歎普通百姓的人性光亮與(yu) 生命意誌,書(shu) 寫(xie) 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年代劇通過塑造極具時代印記的人物來凸顯時代對人的形塑,從(cong) 而完成對曆史記憶的生動呈現。時代大潮下的小人物,雖不像英雄模範、社會(hui) 精英那般自帶弧光,但他們(men) 在逆境中跌跌撞撞、向陽而生的精氣神同樣令觀眾(zhong) 蕩氣回腸。《裝台》中以刁順子為(wei) 代表的裝台工人,雖處於(yu) 社會(hui) 底層,為(wei) 了生活日夜奔波,卻依舊堅忍不拔,堂堂正正地追求有尊嚴(yan) 的人生;《人世間》中的周秉昆作為(wei) 留守城市裏的周家小兒(er) ,有缺點、自卑處,卻默默承擔照料老人的家庭重擔和柴米油鹽的日常瑣碎,靠著正直堅守改變命運。不回避矛盾、不粉飾生活,即便人生實苦,仍洋溢著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生動寫(xie) 照。

  想要為(wei) 波瀾壯闊的時代留下生動的影像誌,首先須解決(jue) 好“為(wei) 誰而寫(xie) 、又為(wei) 誰而抒”的問題,現實題材作品尤為(wei) 如此。盡管小人物身上有著時代的局限性,但往往就是因為(wei) 這些鮮明的時代烙印,賦予了他們(men) 較高的辨識度,從(cong) 而成為(wei) 時代精神的代言人。因此,現實題材劇作者不應忽視的,是凡夫俗子身上承載著的至善至美。隻有將普通人作為(wei) 作品的“主角”,關(guan) 注其樸素的願望、激烈的掙紮與(yu) 人格的成長,才能把人民史詩詮釋得更加有形有神。

  其次,通過生動展現中國式家庭的情感關(guan) 係,尋找能引發觀眾(zhong) 精神共鳴的最大公約數。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親(qin) 情,家和萬(wan) 事興(xing) 、闔家團圓等都體(ti) 現了中國人的此種觀念。《人世間》裏的“光字片”、《情滿四合院》裏的四合院、《父母愛情》裏的鬆山島,就是這種集體(ti) 文化認同的縮影。特定地域和條件下,一家人或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彼此幫扶、相互依存,在此種敘事範式下迸發出的屬於(yu) 中國人的情緒與(yu) 感受,容易讓觀眾(zhong) 在超強代入感中產(chan) 生心理共情。《人世間》便時時把這種恬淡溫情提升到濃烈效果。如一家人在火車站與(yu) 周父告別,周母即便心中萬(wan) 分不舍,當著孩子們(men) 的麵也用含蓄的表達掩飾著內(nei) 心的波濤洶湧;周秉昆麵對鄭娟母親(qin) 和弟弟,不由心生悲憫,即便明知會(hui) 給自己帶來麻煩,也在掙紮後毅然對其伸出援手。還有《情滿四合院》中的傻柱不僅(jin) 對秦淮茹一家的生活費心頗多,還為(wei) 孤寡老人聾奶奶養(yang) 老送終;《父母愛情》中的安傑和江德福雖因成長環境不同而時有矛盾,卻仍舊在理解包容中相愛相守……這些令人熱淚盈眶的故事脈絡,摸準了中國人的情感神經,把獨具民族氣質的深情與(yu) 浪漫,用較為(wei) 理想的開合度描摹得入木三分。

  最後,通過深刻書(shu) 寫(xie) 個(ge) 人命運與(yu) 國家命運的交織碰撞,揭示時代發展的內(nei) 在邏輯。每一個(ge) “曆史書(shu) 記官”對待不同的時代會(hui) 有不同的視角,但從(cong) 長遠來看,能夠真正傳(chuan) 得開、留得下的,多是以大格局、大氣度、大情懷來摹寫(xie) 百姓生活的佳作。這些作品並不是簡單停留在講清楚一個(ge) 故事的層麵上,而是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將個(ge) 體(ti) 命運與(yu) 宏大時代進行同構,從(cong) 而形成現實題材作品鮮明的敘事特征和藝術質感。如《山海情》將故事置於(yu) 將飛沙走石“幹沙灘”建成寸土寸金“金沙灘”的脫貧攻堅宏闊背景下,它書(shu) 寫(xie) 的不僅(jin) 是變遷史,而且是一百多萬(wan) 吊莊移民的心靈史;《大江大河》則借助三位時代弄潮兒(er) 在社會(hui) 變革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人生故事,對改革開放進程的開啟與(yu) 艱辛作了生動注腳,體(ti) 現出一種大曆史觀和大時代觀。時代與(yu) 個(ge) 體(ti) 有機融合、互為(wei) 投影的表達方式,既可提升作品的思想寬度與(yu) 現實銳度,也是對曆史記憶的深情回望和擁抱。當然,通過小人物來寫(xie) 時代氣象,其涉及麵之廣、表現力之強、挖掘度之深,都非常考驗藝術功力和創作智慧,如何更好地賦予個(ge) 體(ti) 與(yu) 時代、社會(hui)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意義(yi) ,還需創作者走進曆史的縱深區域,辯證把握社會(hui) 演進的邏輯規律。

  總之,年代劇創作大有可為(wei) 。在遵循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謳歌時代與(yu) 社會(hui) 的發展、抓取與(yu) 記錄普通人的高光時刻、突破和超越已有的創作模式,應是創作者須深思的重要課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