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水”與“一餐飯”——懷念我的兩位陳姓老師
【戲劇名家講故事】
作者:羅懷臻
回顧生平,我有很多老師,其中有兩(liang) 位陳姓老師,對我影響至深。一位是戲曲理論家陳多,一位是劇作家陳西汀,他們(men) 是我終身不能忘懷的師長。
1983年,我還是江蘇淮陰市(今淮安市)淮劇團的演員,業(ye) 餘(yu) 時間也嚐試著編寫(xie) 劇本。偶然的機會(hui) ,去到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進修。進修班的班主任是著名戲曲理論家、時任戲劇文學係主任的陳多老師。陳多老師聽說我白天在進修班上課,晚上自修電視大學中文專(zhuan) 業(ye) 的課程,讓人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對我說:“係主任辦公室夜間不熄燈,學生宿舍熄燈後你就到我的辦公室學習(xi) ,我給你配了一把鑰匙,你不要對別人說。”
自那晚起,學生宿舍熄燈後我就悄悄溜進陳多老師的辦公室、坐在他的辦公桌前學習(xi) 。第一晚學到深夜,口渴了,下意識試了試陳多老師辦公桌上的竹殼熱水瓶,水是滿的。打開壺塞,水是燙的。我也沒多想,便倒出來喝了。次日早晨,趁著陳多老師還沒到辦公室提前去學校熱水房把熱水瓶注滿,再原封不動地放在陳多老師的辦公桌上。
第二天見到陳多老師,匆忙間我沒說,陳多老師也沒問。當晚夜讀,竟發現陳多老師辦公桌上的熱水瓶又是滿的。我馬上意識到那是陳多老師特意為(wei) 我熬夜讀書(shu) 預備的一壺水,他是在下班離校前去到熱水房把那一壺水注滿的。我心頭為(wei) 之一熱,再喝那壺水,就感覺到了一股注入身體(ti) 的熱量,感覺到了麵前溫暖的光亮。早晨,我也會(hui) 滿滿地為(wei) 陳多老師把熱水續上。但是,無論是在教室裏聽陳多老師的課,還是在校園裏與(yu) 陳多老師不經意邂逅,或是在陳多老師家裏聊天說戲,我和他都沒有把那一壺水的默契說破。老師對學生關(guan) 懷,學生對老師的感恩,便在那一早一晚的一壺熱水中默默延續、加深……直到2006年老師臨(lin) 終前我在他的病床前看護,我見老師默不作聲地望著我,我想說“老師每晚為(wei) 我留著的那壺水溫暖並激勵了我一生”,可老師沒讓我說出口,他隻是慈祥地看著我,心領神會(hui) 地點了點頭……
我稱陳多為(wei) 老師,稱陳西汀為(wei) 先生,陳西汀先生是我在上海戲劇學院進修時,陳多老師為(wei) 我們(men) 那個(ge) 進修班外請的劇本創作指導老師,陳多老師把我安排給了陳西汀先生。陳西汀先生是位高山仰止的大劇作家,他曾為(wei) 京劇的周信芳、蓋叫天、童芷苓、孫正陽,為(wei) 昆劇的梁穀音、計鎮華等著名戲曲演員創作過膾炙人口的作品。在上海進修的一年間,西汀先生精心指導我創作了我的第一部京劇劇本《古優(you) 傳(chuan) 奇》。
一年進修時間倏忽而過,告別了上海的我,卻不知道西汀先生在我離開上海的次日便親(qin) 自去到上海藝術研究所,向該所主辦的雜誌《新劇作》推薦發表我的習(xi) 作《古優(you) 傳(chuan) 奇》。
西汀先生這麽(me) 著急地想讓我的劇本在上海發表,是因為(wei) 之前我們(men) 有過一次對話。他問我有沒有可能來上海工作?我說這不可能,因為(wei) 我是初中學曆,外地戶口,最主要當時我是工人編製,而上海的劇團都是事業(ye) 編製、幹部身份,我不具備異地調動的條件。西汀先生又問怎麽(me) 才能變成幹部的編製呢?我說除非有特別突出的成就,當時叫“轉幹”——轉為(wei) 國家幹部。西汀先生想到的辦法就是讓我的作品發表在上海的《新劇作》上。上海《新劇作》、北京《劇本》,在當時號稱中國麵向全國發表劇本最權威的“南北雙刊”,哪位劇作者在其中一家發表了大戲劇本,那麽(me) 他的一生就算是很有成就了。
西汀先生坐在編輯部等結果。《新劇作》主編顧寶璋說,陳先生您把劇本留下來,先回家吃午飯,有結果我打電話告訴您。西汀先生說不行,我這個(ge) 學生迫切需要發表這個(ge) 劇本,你能不能立馬給個(ge) 意見。顧主編說您到隔壁坐會(hui) 兒(er) ,我這就看。一會(hui) 兒(er) 顧主編過來說,劇本特別好,但他一個(ge) 人決(jue) 定不了,要請汪培副主編也看看。等到兩(liang) 位主編都看了,已經是下午一點多鍾了。西汀先生就一直坐在那裏等著,誤了他中午的一餐飯。直到兩(liang) 位主編告訴他,他們(men) 決(jue) 定發表了,發頭條,把送印刷廠的那個(ge) 頭條先撤回來。有了這個(ge) 話,饑腸轆轆的西汀先生才起身回家。
我拿著決(jue) 定刊用我的劇本《古優(you) 傳(chuan) 奇》的《新劇作》用稿通知和陳西汀、陳多兩(liang) 位老師聯名寫(xie) 給淮陰市相關(guan) 領導的推薦信,叩開了淮陰市人事局的大門,材料送進去的一個(ge) 星期後,我便搖身一變成為(wei) 了“國家幹部”。在我離開上海的兩(liang) 年之後,便在陳西汀、陳多等老師的力薦之下通過上海市的“特殊人才”通道從(cong) 蘇北小城遷居到了大上海。從(cong) 此,有了更廣闊的戲劇與(yu) 人生的舞台。
陳西汀先生和陳多老師先後故去後,我時常會(hui) 回想他們(men) ,也時常會(hui) 對我的學生們(men) 講那一壺水和一餐飯的故事。
人物鏈接:
羅懷臻,劇作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顧問、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顧問。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ge) 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專(zhuan) 家特殊津貼。主要作品有舞劇《朱鹮》《永不消逝的電波》,淮劇《金龍與(yu) 蜉蝣》,昆劇《班昭》,芭蕾舞劇《梁山伯與(yu) 祝英台》,話劇《蘭(lan) 陵王》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