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辦好“兩類學校”,給留守兒童更好的教育
作者:熊丙奇
新學期開學,一名11歲的留守男孩淩晨5時獨自出門,趕赴15公裏外的小學報名上學,遠在千裏外的父親(qin) 通過視頻目送,2月14日發生在江西贛州定南縣的一幕令很多網友淚目。2月16日,男孩的父親(qin) 向記者表示,他為(wei) 兒(er) 子感到自豪,遺憾不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當地教育部門表示,對留守兒(er) 童有完善的幫扶政策。
據媒體(ti) 報道,視頻中的男孩叫小騰,家在江西贛州定南縣老城鎮水西村,村子地處江西最南端的山區,是江西廣東(dong) 兩(liang) 省交界處。相比就近入學的孩子,小騰“步行+乘車”的上學路要辛苦得多。他5點10分出門,需要步行近4公裏再乘車前往學校。所以,解決(jue) 留守兒(er) 童的義(yi) 務教育問題,需要切實辦好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和鄉(xiang) 鎮寄宿製學校“兩(liang) 類學校”,減輕鄉(xiang) 村孩子上學的成本,讓鄉(xiang) 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規範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指出,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學校布局要保障學生就近上學的需要。農(nong) 村小學1至3年級學生原則上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小學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為(wei) 主,確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學生根據實際可以走讀或寄宿。各地要根據實際條件合理確定學校覆蓋範圍,一般應使學生每天上學單程步行時間不超過40分鍾;具備公共交通或校車服務條件的,學生每天上學單程乘車時間應不超過40分鍾。
按照這一意見,以單程步行40分鍾測算,小騰步行4公裏趕到的村子,就應該有一所小學,這才符合就近入學的要求。雖然他是寄宿,但按照步行4公裏加乘車11公裏測算,每回一次家,就需要近兩(liang) 個(ge) 小時。由此看來,保留並辦好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對於(yu) 保障鄉(xiang) 村孩子的義(yi) 務教育,以及讓鄉(xiang) 村有教育氣息來說,十分重要。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和鄉(xiang) 鎮寄宿製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和鄉(xiang) 鎮寄宿製學校(統稱“兩(liang) 類學校”)是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兩(liang) 類學校”,是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進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有力舉(ju) 措。但在具體(ti) 落實中,一些地方存在重點關(guan) 注鄉(xiang) 鎮寄宿製學校建設,輕視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導致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逐漸走向消亡,鄉(xiang) 村適齡學生不得不到距離家更遠的寄宿製學校就讀。
根據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ye) 發展統計公告,我國全國2020年共有普通小學15.80萬(wan) 所,另有小學教學點9.03萬(wan) 個(ge) 。而2017年,全國共有小學16.70萬(wan) 所,另有小學教學點10.30萬(wan) 個(ge) 。也就是說,在三年間,我國小學減少0.9萬(wan) 所,小學教學點減少1.27萬(wan) 個(ge) 。
小學與(yu) 小學教學點的減少,受到鄉(xiang) 村出生人口減少、人口外流、鄉(xiang) 村城鎮化等因素影響,也與(yu) 一些地方低水平維持鄉(xiang) 村小學、小學教學點辦學相關(guan) ,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在這些“小而弱”的小學、小學教學點讀書(shu) ,進而使這些學校、教學點被撤並。
辦好“兩(liang) 類學校”,首先要求各地因地製宜,根據適齡學生的分布,確定辦小規模學校還是鄉(xiang) 鎮寄宿製學校,要以學生為(wei) 本,聽取居民的意見。其次,應該把“兩(liang) 類學校”都切實辦好,尤其要重視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因為(wei) 學校規模小,所以更有利於(yu) 推進小班化教學、個(ge) 性化教學,從(cong) 而將學校辦成“小而美”的特色學校,甚至吸引學生回流,也為(wei) 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進城務工人員解決(jue) 孩子上學的後顧之憂。當然,這需要加強鄉(xiang) 村學校師資建設,增加對鄉(xiang) 村教育的投入。(熊丙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