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最基礎的環節反而最薄弱 鄉村消防救援短板亟待彌補

發布時間:2022-02-22 09:5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月1日,雲(yun) 南普洱市思茅區鼎益茶城附近“衣能回收”倉(cang) 庫的一場火災,驚擾了許多人大年初一的假期。

  這個(ge) 建築麵積約400平方米的倉(cang) 庫儲(chu) 存著大量廢舊衣服,火勢迅速蔓延,對毗鄰的化肥倉(cang) 庫和居民住宅造成威脅。消防員從(cong) 不同側(ce) 麵6隻水槍的壓製,以及3輛挖掘機的挖掘隔斷,7個(ge) 多小時後才將熊熊大火撲滅。

  據統計,春節期間(1月31日至2月6日15時),雲(yun) 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接警618起,出動7468人次。其中火災465起,3人死亡;雲(yun) 南省森林消防總隊出動2200人次,在全省38個(ge) 重點火險區巡護執勤1400餘(yu) 公裏,製止野外用火67起,撲救森林火災1起。

  盡管事故的發生比去年春節期間有所下降,但目前鄉(xiang) 村的消防安全仍如利劍高懸。

  “一些火情雖未引發較大火災,但撲救卻很費時。”在不久前結束的雲(yun) 南省兩(liang) 會(hui) 上,雲(yun) 南省政協委員、雲(yun) 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政委王星在向大會(hui) 提交的提案中指出,2021年,雲(yun) 南鄉(xiang) 村共發生火災7237起,造成78人死亡,直接財產(chan) 損失1億(yi) 元。目前,雲(yun) 南鄉(xiang) 村消防安全高風險場所較多,全省基層消防力量建設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形勢不匹配。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成重點

  李鬆南一家原來住在怒江高黎貢山腳下的古登鄉(xiang) 色仲村,村寨的對麵是碧羅雪山,沒有公路。自從(cong) 搬到瀘水市城牆壩易地扶貧安置點和諧社區後,他在社區附近開了一個(ge) 小賣部,生活發生了變化,家裏新添置了冰箱、洗衣機等電器。但是,他卻對消防安全產(chan) 生了擔憂。

  這也是消防部門擔心的。從(cong) 分散到集中、從(cong) 山民到居民,易地搬遷群眾(zhong) 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消防知識缺乏,在樓道堆放生活雜物、疏散通道被堵塞,忘記關(guan) 火關(guan) 電、亂(luan) 拉電線亂(luan) 接電器,消防設施設備損壞缺失、滅火救援力量不足等,安置點的消防安全新隱患增加。

  雲(yun) 南省政協委員、雲(yun) 南省審計廳廳長謝健也對此表示擔憂。在今年的雲(yun) 南省兩(liang) 會(hui) 上,他提交提案,呼籲加強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的消防設施建設管理。

  謝健在提案中指出,2021年1至4月,雲(yun) 南省審計廳對昆明東(dong) 川區、昭通昭陽區、魯甸縣、施甸縣、瀘水市5個(ge) 縣(市、區)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後期扶持審計。這5個(ge) 縣(市、區)共投入134.77億(yi) 元,建成大中型(800人以上)集中安置小區24個(ge) ,搬遷人口17.29萬(wan) 。審計結果顯示,安置小區未經消防驗收就投入使用的情況較為(wei) 普遍,有的未編製消防規劃或規劃建設項目資金保障不足,有的消防工程和設備設施未按方案建設或未購置消防設施,有的消防設施和器材損壞、丟(diu) 失,有的消防設施管護責任落實不到位,未確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和開展消防安全檢查,未對搬遷群眾(zhong) 進行消防知識宣傳(chuan) 和培訓等。

  王星在提案中也指出,雲(yun) 南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832個(ge) ,涉及人口近百萬(wan) ,其中34個(ge) 安置點有983棟高層建築。這些場所和安置點,消防基礎條件薄弱,存在較大的消防安全隱患。

  雲(yun) 南省消防救援總隊總隊長趙文生認為(wei) ,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加速推進,各類風險隱患觸點多、燃點低,各類火災、爆炸事故仍處在易發多發時期,高風險的城市與(yu) 低設防的農(nong) 村並存,城市火災防控難度增大,農(nong) 村消防安全存在失控漏管的問題。特別是隨著新材料、新能源、新業(ye) 態的快速發展,影響消防安全的因素增多,傳(chuan) 統和非傳(chuan) 統、新老消防安全問題交織疊加。

  最基礎的環節反而最薄弱

  2月2日14時許,昆明市祿勸縣轎子雪山國家級風景區突降大雪,約2000名遊客被滯留。2月3日3時,雲(yun) 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昆明支隊43名消防救援人員攜帶除冰鏟、救援繩、急救藥品趕往轎子雪山,協助當地政府轉運取暖、生活保障物資,救援拋錨車輛,清理道路積雪,向山下轉移受困遊客。

  對24小時值班備勤、時刻保持枕戈待旦應急備戰狀態的消防救援隊伍來說,除火災外,還要麵對嚴(yan) 峻複雜的自然災害。今年春節期間,雲(yun) 南消防救援總隊接到的618起警情,其中,153起為(wei) 搶險救援,搶救被困人員83人。

  2021年5月12日、6月10日、6月12日和2022年1月2日,雲(yun) 南大理州漾濞縣、楚雄州雙柏縣、德宏州盈江縣、麗(li) 江市寧蒗縣分別發生6.4級、5.1級、5.0級、5.5級地震。雲(yun) 南消防救援總隊、雲(yun) 南省森林消防總隊分別在地震後迅速調集車輛、人員和警犬趕赴災區。

  2021年6月,按照雲(yun) 南省北移亞(ya) 洲象群安全防範工作指揮部的部署,雲(yun) 南省森林消防總隊58名指戰員第一次承擔起一項從(cong) 未幹過的工作:用無人機、紅外望遠鏡監測,24小時監測、跟蹤從(cong) 西雙版納一路北上的“短鼻家族”象群,與(yu) 它們(men) 一起翻山越嶺、風餐露宿、跋山涉水110餘(yu) 天,作為(wei) “指揮部的眼睛”,為(wei) “盯象、管人、理賠、助遷”提供精準依據。

  “從(cong) 曆年全省消防救援隊伍災害處置的類型上看,火災撲救約占30%,其餘(yu) 主要是以搶救人民生命為(wei) 主的應急救援。”王星說,鑒於(yu) 不斷發生的新情況,災害事故處置的範圍、規模、難度較以往大幅增長。大多數災害都集中在鄉(xiang) 村,但基層的消防力量卻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形勢不匹配。

  他在向大會(hui) 提交的提案中指出,鄉(xiang) 鎮基層消防力量嚴(yan) 重短缺,全省1413個(ge) 鄉(xiang) 鎮平均建設1支政府專(zhuan) 職消防隊、不到5名專(zhuan) 職隊員;同時,受工資待遇、發展前途影響,人員流動性較大;救援車輛裝備投入不夠,難以形成有效戰鬥力,在應對處置鄉(xiang) 村各類災害事故上較為(wei) 乏力。

  全國政協委員、雲(yun) 南德宏州紅十字會(hui) 副會(hui) 長何慶也認為(wei) ,“現有專(zhuan) 業(ye) 力量與(yu) 執行綜合性消防救援任務不相適應”。她指出,2021年,雲(yun) 南有數百個(ge) 傳(chuan) 統村落無專(zhuan) 業(ye) 消防救援力量;有100多個(ge) 消防救援站不足20人;全省的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人員僅(jin) 4786人,政府專(zhuan) 職隊消防員僅(jin) 8385人,消防救援隊伍總體(ti) 人數偏少,雲(yun) 南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現有的消防救援力量難以滿足救援需要。最基礎的環節反而最薄弱,基層消防力量亟須加強。

  值得一提的是,雲(yun) 南省兩(liang) 會(hui) 後,為(wei) 推動鄉(xiang) 村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2月10日,雲(yun) 南省消防救援總隊為(wei) 全省22個(ge) 國家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配發了23輛消防車、1785件(套)救援器材,幫助當地建設1支鄉(xiang) 鎮專(zhuan) 職消防隊。其中,向曲靖市會(hui) 澤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二級消防站配發42米雲(yun) 梯消防車、重型水罐消防車各1輛,以滿足高層滅火救援需要。

  群防群治離不開民間智慧

  2021年2月14日17時40分,被譽為(wei) “中國最後一個(ge) 原始村落”的雲(yun) 南臨(lin) 滄市滄源縣翁丁老寨發生火災,火勢迅速向全木結構的茅草房蔓延擴散,持續近6小時才被撲滅。翁丁火災為(wei) 8歲小孩在古寨玩火引起。大火燒毀老寨房屋104間,造成直接財產(chan) 損失813.48萬(wan) 元。

  古樸、神秘的翁丁,數十年間,從(cong) 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hui) 村寨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鄉(xiang) 村建設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典型,翁丁村由老寨和新寨組成。老寨被列入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大部分村民搬入新寨,每天回老寨上班。隻有17戶留在老寨生活。2019年年底,翁丁所有貧困戶脫貧。

  然而,一場大火,讓翁丁在快速發展中急刹車。2021年11月24日,雲(yun) 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公告,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遊區已不滿足4A國家級旅遊景區條件,對其作出取消等級處理。目前,翁丁重建方案還在審批之中。

  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翁丁火災不僅(jin) 暴露出鄉(xiang) 村消防安全管理的短板,而且顯示出讓村民搬遷出去的“人村分離”規劃對傳(chuan) 統文化村落帶來的傷(shang) 害。

  “許多民族以防為(wei) 主的消防民間智慧,雖然‘原始’,卻簡單易行,行之有效。”雲(yun) 南大學教授、人類學家尹紹亭說,過去,翁丁每家住屋的屋麵上,都安置著一把3米多長的竹梯,竹梯頂上懸掛著一個(ge) 裝滿水的大竹筒,竹筒正對火塘位置,一旦發生火災,主人便迅速爬上竹梯,把屋頂草排掀開,將竹筒倒向火塘,迅速滅火。翁丁依賴這一做法,400多年來得以免受大規模火災之害。

  “看了翁丁火災的視頻,失火點從(cong) 冒煙到火苗躥出屋頂,足有五六分鍾的時間。”在尹紹亭看來,如果傳(chuan) 統“竹筒滅火”消防的方法尚存,絕不會(hui) 釀成如此慘重的災難。

  雲(yun) 南旅遊文化資源豐(feng) 富,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街、名村、文物建築、傳(chuan) 統村落共1213處,其中1199處集中在鄉(xiang) 村。在專(zhuan) 業(ye) 人士看來,除專(zhuan) 業(ye) 隊伍和設備外,防患於(yu) 未然,更需要群防群治。

  有近2000年的茶葉種植曆史的普洱市瀾滄景邁山,擁有古茶林麵積2.8萬(wan) 畝(mu) ,古茶樹320餘(yu) 萬(wan) 株,是目前發現麵積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布朗族、傣族世居在山上的15個(ge) 村寨,家家戶戶都有火塘。火塘對他們(men) 來說是神聖的,不僅(jin) 可以取暖、照明、做飯,還是聚會(hui) 議事、祭祀神靈的重要場所。

  “火塘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不能一禁了之。”長期駐紮在翁基村的普洱市瀾滄縣消防救援大隊掛職副大隊長趙聞東(dong) 說。

  為(wei) 尊重世居民族的習(xi) 俗,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隊除在各村寨增加消防設施器材配備、新建消防水池、消火栓,改造電氣線路,安裝感煙探測器外,還組織村民對火塘、民居進行防火改造,規劃放置柴草堆;沿用“打更巡邏、鳴鑼喊寨”的古老習(xi) 俗,組織160個(ge) “同心互助組”,每天繞村而行,一麵敲打竹筒铓鑼,一麵高聲喊叫提醒村民注意用火。

  “世界上延綿數千年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的住屋史,毫無例外都是一部利用民間智慧、與(yu) 水火等自然災害鬥爭(zheng) 的曆史。”尹紹亭說,時至今日,農(nong) 耕時代的民間智慧依然具有生命力,依然值得珍視傳(chuan) 承,“翁丁的火災如果能讓人們(men) 認識到這一點,那將是不幸中的萬(wan) 幸”。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