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與哲思的融通
作者:彭誌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讀王法艇的詩集《芝麻開花的隱喻》(中國言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發現他的新詩創作善於(yu) 關(guan) 注宏大主題,讀來有強烈的代入感,原因在於(yu) 他采用了民眾(zhong) 視角與(yu) 生活化敘事展開構思。
民眾(zhong) 視角,即詩歌寫(xie) 作選取老百姓的親(qin) 身經曆、觀察與(yu) 體(ti) 驗去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詩人出生於(yu) 皖西北農(nong) 家,樸實的父親(qin) 以走街串巷的小買(mai) 賣供養(yang) 整個(ge) 家庭,讓孩子長大成人。詩人人生軌跡的轉變,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大地上眾(zhong) 多農(nong) 家子弟的奮鬥縮影。詩歌《芝麻開花的隱喻》題記“四十年的中國變化從(cong) 一種植物的嬗變開始”便是頗為(wei) 生動的注解,即以芝麻開花節節高隱喻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wei) 大成就。
生活化敘事,貴在用普通人的日常細節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巨變,小人物折射出大時代脈動是這類詩作的要義(yi) 。《十月,光明是中國的前程和底色》是一首謳歌新中國豐(feng) 功偉(wei) 績的抒情長詩,詩人以紮根的石頭、匍匐的暗流、繚繞的憂思和恬靜的睡蓮抒發對這片自由高貴大地的由衷熱愛。
在長久的發展之中,古典詩歌漸漸形成了較為(wei) 穩定的“意象—意境—意蘊”的情理結構。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ti) 獨特情感活動後創造出的藝術形象,意境是詩詞中刻繪圖景與(yu) 所抒發的思想情感融合無間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意蘊是詩詞之中展現出來的理性內(nei) 涵和深刻旨歸,三者分別對應詩詞的語言、形象和意旨層麵。王法艇的詩歌創作繼承了上述的古典詩歌傳(chuan) 統。比如,《和一株向日葵並肩眺望河山》中以一株植物隱喻新時代越來越美好的願景;《飛翔在天安門上空的鴿子》中以口銜橄欖枝的鴿子翱翔湛藍天空,叩響了宏大瑰麗(li) 的中國夢想。
詩人從(cong) 古典詩歌傳(chuan) 統裏汲取豐(feng) 富的營養(yang) ,在新詩創作中構建起專(zhuan) 屬自我的情理結構,使用具有時代特征的意象,營造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悠遠意境。《鋼鐵,給一種精神命名》詳細描寫(xie) 了鍛造鋼鐵的全過程,也即鋼鐵精神的涅槃經過,還原了平凡事物極致的光輝,彰顯了中國力量和中國速度。
對新時代宏大主題的書(shu) 寫(xie) 能否兼顧思想性與(yu) 藝術性,其關(guan) 鍵之處在於(yu) 詩人對所要表現的對象是否抱持有一往情深,這種深情能否讓文字與(yu) 意旨達到契合無間的詩性境界。《史詩,每個(ge) 漢字都傾(qing) 注著對祖國的深情》中將天空比作詩集封麵,將大地喻為(wei) 詩集封底,起伏山巒與(yu) 蜿蜒山河共同淬煉歲月、歌詠曆史,錘煉出那部回蕩艱辛與(yu) 榮光的恢宏史詩。《七月,從(cong) 閃電中淬煉更璀璨的光芒》中自帶光輝的七月定義(yi) 了春秋、定義(yi) 了曆史、定義(yi) 了開天辟地。
優(you) 秀詩歌是形式美感與(yu) 內(nei) 容深度的統一,以詩性之筆傳(chuan) 達哲思之心。《光輝歲月,每人都有仰望的靈魂》中繪製了那些讓人心生敬仰的偉(wei) 大靈魂群像,有的奉獻過愛,有的捐獻青春和熱血,還有的默默守候著文脈,或許這些個(ge) 體(ti) 對曆史的推動有大有小、有快有慢,但詩人持守著“每一顆星星都有一個(ge) 名字,輝耀山川/每一個(ge) 名字都有一個(ge) 地址,抵達心髒”的辯證觀點,認為(wei) 這些高貴的靈魂都促進了曆史的進程。《春天,萬(wan) 物在陽光下純粹》中描寫(xie) 暖春裏見到冰融的欣喜、麥苗恣意生長預示五穀豐(feng) 登的期待、撲簌的柳絮隨風飛舞的愜意,以及嫋嫋炊煙裏蓄滿的羈旅鄉(xiang) 愁。在抒發詩情之外,亦不忘探索故鄉(xiang) 之思的哲學內(nei) 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