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春山萋萋可望,但躬身稼穡去!

發布時間:2022-02-24 09: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是南國的原野:犁鏵翻起新泥,山巒芳草萋萋;

  這是北國的大地:麥苗剛剛泛青,河溪春水湯湯。

  長城內(nei) 外,大江南北,瞧!旋耕機從(cong) 沃野上隆隆開過,插秧機栽下一行行新綠,噴灌滴灌設施在原隰上畫出一道道豐(feng) 收的彩虹。這是剛剛收獲“十八連豐(feng) ”的中國,這是迎來新一輪春耕的中國。

  這也是寄托著袁隆平“禾下乘涼夢”的中國,是證明了李振聲“我們(men) 能養(yang) 活自己”的中國,是擁有50個(ge) 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2600多位農(nong) 業(ye) 科學家、成千上萬(wan) 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數以億(yi) 計高素質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者的中國……

  麵對有限的耕地、有限的淡水,麵對複雜多變的氣候、錯綜不一的土壤類型,是他們(men) 讓瘠土變成了沃野,是他們(men) 讓荒原吐出了新綠,是他們(men) 圓了“西海固”“十八洞村”世代農(nong) 人夢寐以求的“溫飽夢”“致富夢”!

  正因如此,剛剛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以專(zhuan) 章強調:必須加強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隊伍建設!

  “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說到底,關(guan) 鍵在人。”當春泥在春露中滋潤,當春苗在春陽下拔節,當春蕾在春風裏蓄勢,億(yi) 萬(wan) 農(nong) 業(ye) 人才也在盈盈新綠中迎來了又一個(ge) 春天!

  (一)

  人是生產(chan) 力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

  從(cong) 汗滴禾下到機械轟鳴、從(cong) 消除絕對貧困到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從(cong) 農(nong) 業(ye) 大國邁向農(nong) 業(ye) 強國,走在這條接續奮鬥的道路上,我們(men) 的農(nong) 業(ye) 現代化需要更強有力的支撐!

  更強有力的支撐在哪裏?讓我們(men) 審視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的軌跡:從(cong) 1949年到2021年,中國耕地麵積在坐標圖中近乎一條直線,但糧食單產(chan) 卻從(cong) 每畝(mu) 68公斤躍升至每畝(mu) 387公斤,畫出了陡然向上的坡度。數十年,中國農(nong) 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提升了數十倍!今天14億(yi) 中國人的飯碗,必須依靠高素質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者才能端牢;

  更強有力的支撐在哪裏?讓我們(men) 的目光緊隨農(nong) 業(ye) 發展方向:從(cong) “吃得飽”“吃得好”到“吃得健康”,迫切需要抓住“種子”和“耕地”兩(liang) 個(ge) 要害,良種、良田、良製、良法齊發力。

  而“米袋子”更豐(feng) 盈、“菜籃子”更豐(feng) 盛,必須依靠現代科技人才;

  更強有力的支撐在哪裏?讓我們(men) 把視野投向世界:

  以色列開國總統魏茨曼曾有一句名言:“隻要給我們(men) 一碗水、一顆種子,這個(ge) 民族就能生存!”以色列九成的土地是山丘沙漠、全年一半的時間是無雨期。

  魏茨曼何以有這樣的自信?答案隻有一個(ge) :人!

  在以色列,政府將教育投資當作現代農(nong) 業(ye) 的根本保證,高度重視對農(nong) 民的教育和培訓。以色列農(nong) 民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

  有了人才的力量,以色列才以高效農(nong) 業(ye) 名揚世界;有了人才的力量,在丹麥,農(nong) 業(ye) 才成為(wei) 富有的代名詞;有了人才的力量,在德國,一係列農(nong) 業(ye) “黑科技”才找到用武之地。

  ……

  我國何嚐不是如此?正是人的素質的提升,帶動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的提升。人的思想觀念的革新、人的科學素養(yang) 的培育,正引領著我國農(nong) 村生產(chan) 力潛能的酣暢釋放。

  互聯網鋪在“田埂上”,無人機變身“新農(nong) 具”,直播變成“新農(nong) 活”。如今,肩挑“金扁擔”的新農(nong) 人,正在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讓現代農(nong) 業(ye) 星火燎原。

  “金扁擔”,擔起了好日子,也預示了新未來!

  的的確確,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說到底,關(guan) 鍵在人、關(guan) 鍵在人才。時刻不忘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人才,我們(men) 才能在倉(cang) 廩殷實、糧安天下的大道上行穩致遠!

  這,既是曆史證明,更是現實所需。

   (二)

  人是社會(hui) 前進中最革命的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發人深省:“沒有人,沒有勞動力,糧食安全談不上,現代農(nong) 業(ye) 談不上,新農(nong) 村建設也談不上。”換個(ge) 角度來看,新形勢下中國農(nong) 業(ye) 要再攀高峰,就意味著要突破前一個(ge) 發展階段遇到的瓶頸。

  藏糧於(yu) 地,要靠農(nong) 業(ye) 人才來突破資源製約。

  到2019年末,我國耕地麵積為(wei) 19.18億(yi) 畝(mu) ,與(yu) 第二次國土調查相比,減少了1.13億(yi) 畝(mu) ,而全國建設用地則增加了1.28億(yi) 畝(mu) 。鋼筋水泥向田園沃野鋪展……

  麵積是剛性的、地力是有限的。耕地紅線必須牢牢守住!

  撂荒的土地,要靠人來喚醒;耕地的質量,要靠人來提升;與(yu) 土地相關(guan) 的自然生態的改變,最終離不開人才環境的優(you) 化。

  藏糧於(yu) 技,要靠農(nong) 業(ye) 人才來發揮核心作用。

  把“科技”與(yu) “農(nong) 業(ye) ”擺在一起,我們(men) 腦中會(hui) 浮現出什麽(me) ?會(hui) 浮現出袁隆平田壟抱禾的身影——是他讓育種術變成中國糧、讓中國糧裝滿中國碗;會(hui) 浮現出林占熺窯洞種菇的畫麵——是他用技術牽起山海情、將希望種進西海固;會(hui) 想起“讓鹽堿地變成高產(chan) 田”的胡樹文,“讓所有人都吃上白麵饃”的郭天財……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家群體(ti) ,讓良種、良田、良法齊發力,帶來的不僅(jin) 是中國人的口糧,更是中國人的底氣和骨氣!

  田連阡陌、萬(wan) 裏沃野,腳踩田壟、孜矻稼穡,中華大地上數以千萬(wan) 的農(nong) 技推廣人,同樣是藏糧於(yu) 技的依托。

  在浙江淳安縣下薑村,是“活財神”(科技特派員)讓這個(ge) 藏在群山褶皺裏的鄉(xiang) 村,從(cong) “土牆房、半年糧、有女莫嫁下薑郎”變成遠近聞名的“綠富美”;在福建寧德,是農(nong) 民素質提升的長遠規劃,使閩東(dong) “種田為(wei) 吃糧,賺錢為(wei) 蓋房”小農(nong) 思維,轉變為(wei) 了山海開發的“大農(nong) 業(ye) ”理念,最終,率先在全國擺脫貧困……

  多少寫(xie) 在田壟間的中國故事,促使我們(men) 更加深入思考——

  怎樣才能不斷在“三農(nong) ”問題上鑿石開路、攻堅克難?

   (三)

  人是創新突破中最關(guan) 鍵的引擎。必須持之以恒地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人才!

  曾經,我們(men) 的人均糧食占有量遠低於(yu) 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4萬(wan) 萬(wan) 人吃不飽”承載了多少難以言傳(chuan) 的辛酸。當下,“雜交水稻”周年畝(mu) 產(chan) 稻穀超1600公斤;“小偃6號”衍生品種累計推廣超3億(yi) 畝(mu) ;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增加社會(hui) 經濟效益1000多億(yi) 元……

  這背後,是敢破敢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衝(chong) 破傳(chuan) 統學術觀念,畢生致力於(yu) 創建超級雜交稻技術體(ti) 係;

  這背後,是百折不回:“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聲攻克小麥雜交品種後代不育難題,半個(ge) 多世紀輾轉壟畝(mu) 、躬耕稼穡;

  這背後,是精益求精:“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突破產(chan) 量極限,嘔心瀝血培育出90多個(ge) 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這背後,是勠力同心: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胡樹文團隊向鹽堿地要高產(chan)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羅錫文團隊為(wei) 農(nong) 業(ye) 機械化問診把脈;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團隊給現代農(nong) 業(ye) 插上“智慧芯”……

  萬(wan) 萬(wan) 千千的他們(men) ,將科研論文化作中國大地上的千重稻菽,將知識報國的拳拳之心,化為(wei) 中國百姓的粒粒口糧!

  農(nong) 業(ye) 人才,不僅(jin) 是農(nong) 業(ye) 領域的戰略科學家,也是普及研發成果的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更是億(yi) 萬(wan) “新農(nong) 人”。

  何謂“新農(nong) 人”?

  他們(men) 愛農(nong) 業(ye) :山東(dong) 農(nong) 民紛紛報考職稱、江蘇農(nong) 民免費進入大學、貴州“農(nong) 民導師”活躍在田間……無數“愛農(nong) 業(ye) ”的新農(nong) 人紛紛湧現,讓廣袤的農(nong) 村成為(wei) 希望的田野、創業(ye) 的舞台。

  他們(men) 懂技術:浙江的“雲(yun) 和師傅”、廣東(dong) 的“潮州老農(nong) ”、陝西的“楊淩農(nong) 科”……一個(ge) 個(ge) 開掛破圈的人才品牌,讓“泥腿子”變成“田秀才”,讓“賣體(ti) 力”變成“賣技術”,讓“個(ge) 人富”變成“全民富”。

  他們(men) 善經營:隨著農(nong) 業(ye) 人才在大市場中的壯大,具有幾千年曆史的中國農(nong) 業(ye) 正在甩掉“弱質”的帽子向價(jia) 值鏈高處攀登。華夏大地上,越來越多的小家庭匯成合作社,“補丁地”聚成“整塊田”,分散自耕變為(wei) 規模經營,粗放管理走向精細調控。

  讓農(nong) 村,成為(wei) 人才的沃土;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向往的產(chan) 業(ye) ;讓農(nong) 民,成為(wei) 搶手的職業(ye) !

  聚力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人才,何嚐不是在凝聚中國農(nong) 業(ye) 最基礎、最深厚、最磅礴的力量?

  (四)

  人是現代化進程中最深厚的潛力。

  今天,當我們(men) 在“三農(nong) ”工作的曆史軌跡中徜徉沉思時,當我們(men) 在稻浪滾滾的原野上感受豐(feng) 收喜悅時,當我們(men) 深度思考百年變局下糧食安全的定數與(yu) 變數時,“如何挖潛”的提問不斷在心中回響。

  我們(men) 需要提高農(nong) 業(ye) 科學家的集聚水平。

  神州大地出了一位袁隆平,就圓了千百年來中國百姓的念想、破了難倒半個(ge) 地球的問題,這就是頂尖農(nong) 業(ye) 科學家的力量!在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保障糧食安全,必須要培養(yang) 、成就科技人才,必須要改進完善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管理、激勵機製,讓他們(men) 敢於(yu) 、善於(yu) 、樂(le) 於(yu)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讓他們(men) 有底氣、有機遇去作出開創性成就、旗幟性貢獻……

  我們(men) 需要加快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主力軍(jun) 建設。

  “一個(ge) 明白人,勝似活財神。”這是中國農(nong) 民一鎬一鋤“挖掘”出的至理。隻有健全基層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體(ti) 係,加強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提高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打通科技推廣服務的最後一公裏,才能讓田間地頭時時湧動著農(nong) 業(ye) 科技春潮……

  農(nong) 業(ye) 人才的脫穎而出,離不開全社會(hui) 的整體(ti) 托舉(ju) 。

  需“研”“培”並舉(ju) ——

  提升農(nong) 民素質,是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恒久的主題。新時代,更需要持續構建職業(ye) 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農(nong) 村社區教育四位一體(ti) 教育體(ti) 係,大規模培養(yang) 高素質農(nong) 民。高等院所要引領、產(chan) 業(ye) 政策要扶持、金融保險要支撐、社會(hui) 保障要兜底,方能為(wei) 造就“新農(nong) 人”搭建堅實平台、撐起宏闊天宇。

  需“內(nei) ”“外”兼修——

  既要植根鄉(xiang) 土,調動“田秀才”“土專(zhuan) 家”的熱情,也要築巢引鳳,讓更多“農(nong) 創客”“新農(nong) 人”紮根廣袤田野。通過廣辟渠道、政策激勵、引育結合,鼓勵更多有誌青年留在農(nong) 村,支持年輕幹部、科技人才、大學畢業(ye) 生、農(nong) 民工、退役軍(jun) 人和退休人員到農(nong) 村創業(ye) ,在田間播撒希望的種子!

  需“虛”“實”相生——

  稼穡為(wei) “實”,網絡為(wei) “虛”。推進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yu) 農(nong) 機農(nong) 藝融合應用。加強農(nong) 民數字素養(yang) 與(yu) 技能培訓。著眼解決(jue) 實際問題,拓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加強農(nong) 業(ye) 信息基礎社會(hui) 建設,讓數字技術為(wei) 農(nong) 民插上翅膀,讓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擁有智慧之“芯”!

  瞧,春耕中的農(nong) 業(ye) ,千頃新綠、萬(wan) 畝(mu) 錦繡,既是“領頭雁”的天地,又是“主力軍(jun) ”的舞台;

  瞧,春陽下的農(nong) 村,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又創造出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美景;

  瞧,春天裏的農(nong) 民,既傳(chuan) 承著悠悠古風,又沐浴著現代新風。因為(wei) ,他們(men) 生活的環境變了——城市是農(nong) 村的CBD,農(nong) 村是城市的後花園。

  的確!變了,天地在變——因為(wei) 我們(men) 有移山填海的偉(wei) 力;

  的確!不變,夢想不變——因為(wei) 我們(men) 有強農(nong) 富國的心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