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傳家寶 一脈家國情
【一線講述】
聽親(qin) 曆者、親(qin) 聞者講述紅色家風的故事——
一份傳(chuan) 家寶 一脈家國情
編者按
家與(yu) 國,自古就是一個(ge) 整體(ti) 。有國才有家,家和國興(xing) 旺。一代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以優(you) 良黨(dang) 風涵養(yang) 紅色家風,以優(you) 良家風強化黨(dang) 性修養(yang) ,在凝聚黨(dang) 心民心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中,全麵總結了黨(dang) 的百年奮鬥曆史經驗。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於(yu) 鬥爭(zheng) 、堅持自我革命……在鮮活的紅色家風故事中,這些寶貴經驗清晰可見、親(qin) 切可感。
1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hui) 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明確要求:“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一定要重視家教家風,以身作則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幹淨做事。”新征程、新起點,定會(hui) 遇到許多爬坡過坎、闖關(guan) 奪隘的關(guan) 頭,如何讓優(you) 良家風賡續相傳(chuan) ,並在全社會(hui) 凝聚成一股提振信心的力量?我們(men) 邀請四位親(qin) 曆親(qin) 聞者為(wei) 您講述。
“滴水穿石”的家訓鞭策三代科研人
講述人: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之子 童時中
我的父親(qin) 童第周是一位生物學家,他曾多次與(yu) 人說起爺爺寫(xie) 給他的座右銘:滴水穿石。這四個(ge) 字後來被裝裱起來,掛在他的臥室中,幾十年過去,一直作為(wei) 我們(men) 的家訓,成了銘記於(yu) 後人心中的一份傳(chuan) 家寶。
父親(qin) 17歲離開了偏僻的小山村來到寧波,考取寧波效實中學,成了洋學堂裏坐在最後一排的學生。由於(yu) 他沒有英語基礎,上課時麵對英文授課方式,就如同坐飛機一樣暈暈乎乎。那時,他每天早起晚睡,常在路燈下苦讀。幾年如一日,畢業(ye) 時,他由全班倒數第一躍升為(wei) 正數第一。
自此,父親(qin) 帶著“滴水穿石”的座右銘和“我不比別人笨”的信念,踏上了攀登世界生物學高峰的曆程,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成為(wei) 世界知名的生物學家。
父親(qin) 深知,基礎理論研究水平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科學水平的標誌,如果不掌握基礎理論,應用科學就沒有“根”。於(yu) 是,他將研究細胞內(nei) 的核質關(guan) 係作為(wei) 主攻方向。1956年的全國遺傳(chuan) 學會(hui) 議上,他在肯定“摩根是一個(ge) 大遺傳(chuan) 學家”的同時,認為(wei) “摩根學派太強調細胞核的作用,忽視了細胞質”,提出“遺傳(chuan) 中的物質,細胞核與(yu) 細胞質都有關(guan) 係,細胞質的作用很大”這一觀點,從(cong) 而成為(wei) 世界上首個(ge) 敢於(yu) 對摩根學說提出疑問的科學家。當然,他也因此陷入了學術爭(zheng) 議的漩渦之中。但他不為(wei) 此所擾,繼續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孜孜以求,在大量實驗中采用細胞核移植、細胞融合、分子生物學的核酸注射技術等,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條種間“核質雜種魚”,證實了細胞質對遺傳(chuan) 的作用,從(cong) 而成為(wei) “表現遺傳(chuan) 學”先驅。此後,他的研究為(wei) 漁、牧業(ye) 開辟了一條高效、快捷的育種新途徑。
1978年,父親(qin) 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實現了多年的夙願。
時間流轉,“滴水穿石”的家訓成為(wei) 對我們(men) 後人的一種莫大鞭策。我也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在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工作。這些年,在模塊化與(yu) 標準化、機械結構與(yu) 造型等領域盡了自己的一份力,有了一些探索與(yu) 成果。退休後,我曾被華為(wei) 公司整機工程部聘為(wei) 標準化、模塊化顧問,還主編了4本書(shu) ,參編了2本專(zhuan) 著。
我的兒(er) 子童和欽也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從(cong) 事通信網絡開發工作。他曾經告訴我,2017年年初,剛開始研發電網和通信網半實物聯合仿真平台時,由於(yu) 沒有可供參考的案例,工作一度遇到不少障礙。就是憑著滴水穿石的韌性,他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題,取得了多項發明專(zhuan) 利,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現在,這項技術正在向更廣闊的應用空間推進。
我們(men) 一家都是科研人,為(wei) 黨(dang) 和國家的科研事業(ye) 上下求索;滴水穿石的家訓將銘刻心中、始終不渝。
兩(liang) 把冰鎬激勵兒(er) 孫勇攀高峰
講述人: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中國登山運動員 侯生福
在我的家裏,珍藏著兩(liang) 把冰鎬。它們(men) 承載著我登上珠穆朗瑪峰,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世界之巔的寶貴記憶。一看到它們(men) ,我就會(hui) 回想起那段不畏艱苦、勇攀珠峰的歲月,想起黨(dang) 和國家對我們(men) 的關(guan) 懷與(yu) 囑托,想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認真履責、團結拚搏、敢於(yu) 鬥爭(zheng) 的精神。這些也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我時常對兒(er) 孫說,這兩(liang) 把冰鎬寄托著咱們(men) 的家風,你們(men) 一定要牢記在心,好好地為(wei) 黨(dang) 和人民作貢獻。
對於(yu) 登雪山的人來說,冰鎬作用巨大:攀雪、挖冰、搭帳篷……它就像一雙臂膀,又像一把武器。47年前,正是一把冰鎬救了我的命。
1975年3月,我和中國登山隊其他8名隊員一起進山,開始了登峰征程。
整個(ge) 過程困難重重,最大的考驗就是缺氧。到7500米~8000米左右時,空氣中含氧量已經不足陸地上的三分之一。頭疼、惡心、四肢無力、食宿不安……各種不適反應全上來了。可隊友們(men) 沒有一個(ge) 退縮,都咬牙堅持向上攀。隨著海拔升高,風力升到十級左右,人根本站不住,隻能趴在雪地裏慢慢往上挪,一小時最多前進十幾米。氣溫低到了零下40攝氏度,一位隊友的耳朵、鼻子、手、腳趾全都凍傷(shang) 了。可是,大自然再怎麽(me) 無情,我們(men) 還是要往上攀,因為(wei) 肩負著黨(dang) 和人民交給的任務,寧肯前進一步死,絕不退後半步生。
一次,當攀到海拔7200米左右時,我一不小心向下滑墜了好幾米,兩(liang) 側(ce) 就是萬(wan) 丈“冰淵”。緊急關(guan) 頭,我立刻將冰鎬插進雪地穩住身體(ti) ,其他隊友很快通過結組繩將我拉了上來。可以說,險象環生中,冰鎬救了我。
1975年5月27日早上,我們(men) 每4人一組用結組繩綁在一起,從(cong) 突擊營地向頂峰進發,14時30分,終於(yu) 站在了世界之巔。
我立刻向大本營報告好消息,並拍下了隊員們(men) 站在山頂高舉(ju) 五星紅旗的一幕。隨後,我們(men) 又給女隊員潘多做了人體(ti) 心電遙測圖,並將紅色金屬覘標豎在頂峰,協助測繪人員精確測得珠穆朗瑪峰當時的海拔高程——8848.13米。
由於(yu) 當時經濟困難、物資緊張,下山以後我就將登山裝備全部交還國家,包括那把救過命的冰鎬。後來,條件好一些,登山隊又給了我兩(liang) 把冰鎬,被我珍藏在家中。
如今,當年我與(yu) 戰友們(men) 在珠峰的合照被擺在家裏顯眼位置,我常拿起來端詳,給兒(er) 孫們(men) 講那段故事,時時提醒他們(men) :現在生活好了,但不能忘了當年吃過的苦,不能忘了那種為(wei) 履行職責而不顧一切的拚勁兒(er) 。
我的兒(er) 孫們(men) 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裏,幾個(ge) 孫輩學習(xi) 都很好,有的已經大學畢業(ye) 參加工作,有的還在讀大學。新時代了,有了知識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我的心願就是,兒(er) 孫們(men) 能牢記家風傳(chuan) 統,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繼續攀登更高的山峰。
“永遠跟黨(dang) 走,把咱家的光榮傳(chuan) 統傳(chuan) 下去”
講述人:安徽省廬江縣白湖鎮孫咀村村民、抗美援朝老兵 孫緒海
報告!我是原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第180師戰士孫緒海,今年90歲,黨(dang) 齡67年。
1953年5月,剛剛參加完新兵集訓,任務就來了,要求我們(men) 緊急入朝作戰。
當時,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寫(xie) 了決(jue) 心書(shu) ,保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入朝後,在一次戰鬥中,一雙大手拍在我肩上,原來是首長過來問我:“小孫,你怕不怕?”我說:“不怕,我必須聽黨(dang) 話。”首長說:“這是黨(dang) 對你的培養(yang) ,對你的考驗。”
戰鬥的慘烈程度超出了一個(ge) “新兵蛋子”的想象,我們(men) 堅守在陣地上,一直打到天亮。全班8位戰士,一位負重傷(shang) ,腰眼都打穿了,還有一位犧牲了。
我因為(wei) 在這次戰鬥中表現好,榮立三等功。1954年5月,入朝一年後,我火線入黨(dang) ,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可是,那位首長姓甚名誰,是健在還是犧牲了,我到今天也不知道。
1957年3月,部隊撤離回國,我也複員回老家務農(nong) ,隻帶回了三樣東(dong) 西:一枚軍(jun) 功章、一份立功證明書(shu) 、一頂軍(jun) 帽。
回來以後,有人說我應該找組織安排這、安排那,我說多少人都犧牲在戰場了,我們(men) 班最後隻有3個(ge) 人活了下來,我憑什麽(me) 要求那麽(me) 高呢?不能給組織添麻煩。所以我從(cong) 來沒找過,民政局在哪裏我都不曉得。
帶回來的三樣老物件,就是我們(men) 家的一套“寶貝”,始終珍藏著。老伴在世時,也常叮囑我:你把它們(men) 洗幹淨好好放著,叫子孫們(men) 多望望,把咱家的光榮傳(chuan) 統傳(chuan) 下去。
1995年2月,我的大兒(er) 子孫長雲(yun) 為(wei) 搶救同村落水青年光榮犧牲了,年僅(jin) 30歲,留下了兩(liang) 個(ge) 小孩。社會(hui) 上兩(liang) 位好心人一人負擔一個(ge) ,資助他們(men) 到了十八歲。我為(wei) 兒(er) 子自豪,他是個(ge) 漢子,死得光榮。
我總跟子孫們(men) 念叨過去的事,給他們(men) 看我用生命換來的一套“寶貝”,就是想告訴他們(men) ,不能忘記那段曆史,一定要好好聽黨(dang) 話。隻要能吃苦、肯堅持,不管在多平凡的崗位上,都能幹出個(ge) 名堂來。
以前孩子們(men) 還小,講這些,他們(men) 不懂。這些年他們(men) 長大了,就都知道了——這不隻是我們(men) 一個(ge) 小家的光榮,更是國家光輝曆史的一部分。
隻有跟黨(dang) 走,中國才有前途,人民才會(hui) 幸福。除了從(cong) 戰場上帶回來的那些老物件,我給子孫們(men) 留下的“傳(chuan) 家寶”就是一句話: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永遠跟黨(dang) 走。
拓荒精神薪火相傳(chuan)
講述人:大陳島帆板運動創始人、浙江省台州市體(ti) 育總會(hui) 原辦公室主任 李勇
我的父母珍藏著兩(liang) 枚光榮墾荒三十年紀念章,這是父母大半輩子工作的見證,也是大陳島墾荒精神的生動寫(xie) 照。
早年間,父母都是溫州青年誌願墾荒隊隊員,響應團中央號召,來到大陳島參加開發建設。由於(yu) 曆史原因,大陳島的基礎設施一度全部被炸毀,滿目荒蕪、毫無生機。要生產(chan) 自救,許多困難超出想象。
上島後,父親(qin) 被派去創辦養(yang) 牛場,帶著十四五個(ge) 隊員養(yang) 了三百多頭奶牛。那時候,一長排牛棚,一邊養(yang) 著牛,一邊住著人,中間用竹簾子隔開。夏天臭得很,蚊蠅到處都是;冬天北風呼嘯,冷風鑽進骨頭裏。隊員們(men) 從(cong) 來也沒養(yang) 過奶牛,算是白手起家,一步一步現學現用。海島氣候變化無常,遇上大風大雨,山上泥濘難行,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風刮下山。
我出生那年,一場強台風登陸,父親(qin) 忙著轉移職工和奶牛,母親(qin) 帶著我和姐姐在家等父親(qin) 歸來。幸虧(kui) 墾荒隊同事發現了我家房子搖搖欲墜,衝(chong) 進屋裏幫忙,我們(men) 才趕在房子倒塌前跑了出來。在躲避台風的坑道裏,我們(men) 遇到了正在趕牛群的父親(qin) 。事後,我帶著幾分怨意和不解地問父親(qin) ,為(wei) 什麽(me) 不顧家人的安危,卻忙著看護牛群呢?父親(qin) 沉默不言。
轉眼間,到了1979年,我考入了臨(lin) 海師範學校,兼任臨(lin) 海二中(現臨(lin) 海市回浦中學)籃球教練。一次備課,我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了國外的帆板比賽。這個(ge) 項目的操作方式和父輩撐小篷船的原理是一致的。自然而然地,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了大陳少年們(men) 站在帆板上,踏浪前行、衝(chong) 向賽場的樣子。那一刻,我決(jue) 定畢業(ye) 後回到大陳去。
1981年夏天,我到大陳中學任教。不久,就從(cong) 學生中挑選出七名運動員,組建了帆板隊。那時條件有限,隻有兩(liang) 塊帆板,沒有經費,也沒有海上訓練的保護設施。我們(men) 就用玻璃纖維布覆蓋三夾板,打上玻璃膠製作板體(ti) ,用毛竹竿代替鋁合金製作桅杆,還嚐試用油桶浸泡曬幹布,製作風帆……漸漸地,帆板隊從(cong) 零起步,終於(yu) 組建成立了。
1984年,帆板隊即將去杭州參加省裏的比賽。由於(yu) 愛人身體(ti) 不好,臨(lin) 行前,我送她和孩子去嶽母家住幾天。就在我叫車時,她暈倒了,被緊急送進醫院。嶽母勸我別耽誤比賽,愛人沒說什麽(me) ,但我知道她肯定不願我離開。可一想到二十幾個(ge) 第一次出遠門的學生,我就覺得,一定要把他們(men) 親(qin) 手送到賽場上去。這時,我突然理解了父親(qin) 當年的沉默,這份沉默是對家人的虧(kui) 欠,也是他的工作責任。在同樣的沉默中,我感到一種情感在流淌,一種精神在繼承。如今,這支隊伍共向浙江省水上運動管理中心輸送了40多名帆船帆板運動員,其中入選國家隊的就有10多名。
我的父母都不是文化人,平時很少講大道理。但他們(men) 用行動告訴我,為(wei) 人處世要誠懇、有擔當,尤其是對黨(dang) 的事業(ye) 要高度忠誠、無怨無悔。耳濡目染間,老一輩的墾荒精神深深印在我心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陳之殷、丁一鳴、劉豔傑、張哲浩、陸健、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於(yu) 北辰、吳金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