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閩寧鎮:逐夢金沙灘 續寫山海情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賀蘭(lan) 山東(dong) 麓,料峭春寒中,樹幹已泛出這個(ge) 季節特有的青色。農(nong) 曆正月二十一,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設施農(nong) 業(ye) 種植基地的一間溫棚內(nei) ,電視劇《山海情》中淩一農(nong) 的原型、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被人們(men) 簇擁在一人多高的菌草叢(cong) 中。
“可以說,現在閩寧鎮是菌草技術扶貧知名度最高的鎮了,國外有許多素不相識的人打電話來,問我是不是電視劇裏閩寧鎮的淩一農(nong) ,我說我這個(ge) ‘林’和那個(ge) ‘淩’不一樣。”林占熺一席話,逗得種植戶劉昌富和大家都笑了起來。當天,埃塞俄比亞(ya) 一家華人公益組織的負責人雷曉俊也趕到閩寧鎮,就開展菌草項目向林占熺請教。
林占熺從(cong) 菌草上折下一節,說:“大家看,這一節就是一個(ge) 種子,往地裏一插就行。用這種方法,在寧夏1畝(mu) 地的草種可以滿足150畝(mu) 地的需種量。”
“過去跟著林教授種蘑菇,現在跟著林教授種菌草。”劉昌富1998年從(cong) 老家西吉縣的窮山溝裏搬遷至閩寧鎮,是追隨林占熺二十多年的“鐵杆粉絲(si) ”。
“那時候年輕氣盛,跟家裏老人吵了一架就跑來了,來時隻帶了一把鐵鍬,結果下車的時候還忘拿了,第二天去找也沒找回來。”劉昌富說,“我記得可清了,身上隻剩下五毛錢,有一個(ge) 堂姐是先搬遷的,我去她家裏時,她正在打兒(er) 子,說剛買(mai) 的鉛筆就弄丟(diu) 了,我說別打娃了,就把僅(jin) 有的五毛錢給了小侄子買(mai) 鉛筆。”
1999年,福建農(nong) 林大學林占熺教授來到閩寧鎮,說:“昌富,你能不能帶動十幾戶?”“我說沒麻達,我們(men) 就開始種起了蘑菇。”劉昌富憶起往事,這些年,閩寧鎮一天一個(ge) 樣,當初戈壁上建起的村莊發展成6萬(wan) 多人的新型城鎮,過去“鍋裏少糧、缸裏缺水、身上沒錢”的苦日子一去不複返,飛沙走石的幹沙灘變成如今的金沙灘。
這幾年,林占熺在“以草代木”種植蘑菇的基礎上,又提出“以草代糧”的理念:“我們(men) 國家養(yang) 殖業(ye) 要消耗大量玉米,巨菌草的粗蛋白含量高於(yu) 玉米,在寧夏巨菌草的鮮草產(chan) 量是青貯玉米的3倍左右。種2萬(wan) 畝(mu) 菌草,至少是6萬(wan) 畝(mu) 青貯玉米的產(chan) 量,相當於(yu) 增加了4萬(wan) 畝(mu) 耕地。”
2020年,劉昌富種了200畝(mu) 菌草。“秋天收割後,按450元每噸的價(jia) 格賣了。我拿到73萬(wan) 元,刨掉流轉費、水費、人工費、機耕費,淨落37萬(wan) 元。”劉昌富說,“2021年賣得早了,按每噸400元賣的,後期都漲到了600元,因為(wei) 種植麵積擴大了,淨利潤也有40萬(wan) 元。”
掙了一些錢後,滿懷感恩之情的劉昌富在閩寧鎮自費投入130萬(wan) 元建設閩寧脫貧紀念館:“我就是想把閩寧鎮脫貧的曆程記錄下來,把福建援寧群體(ti) 的事跡傳(chuan) 承下去。”
的確,物質富有更要精神富足。附近福寧村24歲的何鵬飛走上與(yu) 父輩們(men) 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寧夏大學畢業(ye) 後又考上了碩士研究生,她最早關(guan) 於(yu) 閩寧鎮的印象源於(yu) 父親(qin) 何世偉(wei) 的講述:“最初,蓋房的原材料要從(cong) 3公裏以外的地方購買(mai) 。50斤重的水泥、白灰扛起來就走。10天時間,新房子的框架起來了。清晨感覺腳趾冰涼。低頭才發現,一雙新鞋的底子已被磨破了。”
何世偉(wei) 說,過去在南部山區,不讓孩子念書(shu) ,尤其不讓女娃念書(shu) 。搬出來之後,看到了外麵的世界,沒有文化寸步難行,走一步路都得學會(hui) 看路牌。
搬到閩寧鎮,何鵬飛不用再像哥哥那樣,天不亮就出發,上山下溝、翻山越嶺去上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閩寧鎮還沒有柏油路,何鵬飛和小夥(huo) 伴們(men) 排著隊順著一條石子路上下學。她時常穿一雙媽媽做的布鞋,一天下來腳掌被石子硌得生疼。後來,沙石路變成寬闊的柏油馬路,從(cong) 家門口一直通到校門口。
假期,何鵬飛在家寫(xie) 論文。累了,她就沿著林蔭道散步,經常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小學。校門口,她栽的一棵槐樹,如今已有碗口粗了,枝繁葉茂。
何鵬飛所在的福寧村,本科以上的大學生已經超過100人,閩寧鎮學生的中考成績連續多年在永寧縣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前,搬遷前的何世偉(wei) 就喜歡在老家西吉縣平峰鎮南方溝村獨自散步,去山上、田裏,邊走邊看。搬到閩寧鎮後,何世偉(wei) 依舊喜歡到處走,騎上自行車,沿著街道騎一路、看一路,看沿線的酒莊、看生態園,看人來車往,看農(nong) 民在葡萄架下翻藤掐梢。
今天,在閩寧兩(liang) 省區,始於(yu) 扶貧的閩寧協作並沒有因為(wei) 全麵小康的建成而告一段落,而是繼續發力,進入了新階段。雙方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發力、單向援助轉向雙向互動、主攻扶貧轉向全麵協作。
從(cong) 閩寧鎮沿著賀蘭(lan) 山往北,石嘴山市在平羅縣寶豐(feng) 鎮建起了菌草科技創新創業(ye) 園。在林占熺教授指導下,這裏正通過菌草種植、菌筒加工生產(chan) 、菌草菇生產(chan) 、菌物飼料、有機肥還田,構建起“以草代木”“以草代糧”的植物、菌物、動物循環生產(chan) 的閉合菌草產(chan) 業(ye) 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