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看兩會】多措並舉推進我國智能製造快速發展
作者:鄖彥輝(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先進製造業(ye) 中心智能製造研究室主任)
智能製造是製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代表著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方向。推動我國智能製造發展是構築製造業(ye) 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關(guan) 鍵舉(ju) 措。隨著智能製造相關(guan) 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消費升級、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約束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企業(ye) 對智能製造的需求日益增加,加快智能化變革已成為(wei) 產(chan) 業(ye) 界的共識。
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不斷深度融合,我國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重點領域轉型升級取得一定成效,製造業(ye) 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截止到2021年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5.3%,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74.7%。初步建成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湧現出一批網絡協同製造、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遠程運維服務等新模式新業(ye) 態。二是智能裝備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我國智能製造裝備市場滿足率超過50%,主營業(ye) 務超過10億(yi) 的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達40餘(yu) 家。如,2016-2020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從(cong) 7.2萬(wan) 台增長到23.7萬(wan) 台。三是標準和支撐體(ti) 係不斷完善。我國不僅(jin) 初步建立起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構建了國際先行的標準,還積極參與(yu) 國際標準的製定與(yu) 合作。“十三五”期間,我國已經發布285項國家標準,在石化、船舶、建材等14個(ge) 行業(ye) 建立了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主導製定智能製造國際標準42項。人才、財稅、金融等措施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強。
與(yu) 此同時,我國智能製造進一步發展仍麵臨(lin) 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wei) :智能製造的共性技術、關(guan) 鍵技術存在缺失,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製造業(ye) 企業(ye) 在智能製造發展階段上參差不齊,許多中小企業(ye) 仍處於(yu) 數字化轉型的起步階段;智能裝備、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給與(yu) 市場需求的適配性不高,高檔數控機床、工業(ye) 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智能傳(chuan) 感與(yu) 控製裝備、智能檢測裝備等供給能力仍需加強;等等。
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智能製造的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也提出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大力推動裝備數字化,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專(zhuan) 項行動,完善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未來,我國將多措並舉(ju) ,持續推進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為(wei) 促進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推進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優(you) 化布局數字基礎設施,築牢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底基。數字基礎設施是智能製造發展的基石,應推進形成以新一代通信網絡為(wei) 基礎、以數據和算力設施為(wei) 核心、以融合基礎設施為(wei) 突破的新型數字基礎體(ti) 係,適度超前布局下一代智能設施體(ti) 係,賦能智能製造。一是根據製造業(ye) 生產(chan) 發展需求,以應用為(wei) 牽引,推進具有安全、泛在、高速等特征的物聯網、千兆光纖網、5G、IPv6+等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合理布局數據中心、雲(yun) 計算平台等多元化、智能化的算力基礎設施,推動大型數據中心有序建設,升級改造小型數據中心,豐(feng) 富應用場景,促進數字基礎設施與(yu) 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
加強核心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提升智能製造核心能力。基礎技術、先進工藝技術、共性技術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驅動智能製造發展的核心力量,應進一步增強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提升動力支撐。一是聚焦設計、生產(chan) 製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製造全過程,研發設計仿真、協同優(you) 化等基礎技術,突破精密加工、近淨成形等先進工藝技術,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製、人機協作、識別等共性技術,研發人工智能、5G、大數據、邊緣計算等在工業(ye) 領域的適用性技術。二是圍繞關(guan) 鍵領域,支持創新載體(ti) 建設。聚焦智能傳(chuan) 感、控製係統等領域,整合資源力量建設智能製造領域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ti) 。鼓勵研發機構加強資源共享,開展協同創新。
提升智能裝備、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給能力,夯實智能製造發展基礎。智能裝備、係統解決(jue) 方案是優(you) 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動力。一是加大高檔數控機床、激光與(yu) 增材製造裝備、協作機器人等新型裝備的研發力度,在生物醫藥、石化、電子信息、食品、汽車、智能家電等重點領域加強示範應用,通過示範工廠的建設帶動智能裝備的發展。二是積極落實首台(套)政策,探索首台套設備全流程保險補償(chang) 機製,對相關(guan) 條款進行適時修訂,落實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三是實施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培育行動。可以通過建立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名錄、鼓勵裝備製造企業(ye) 向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轉變等方式,培育一批綜合比較優(you) 勢顯著的智能製造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提升係統集成能力。
完善智能製造生態體(ti) 係,加強智能製造發展的保障。智能製造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需構建生態體(ti) 係來推進其發展。一是鼓勵不同領域、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設計企業(ye) 、智能技術提供商、智能裝備製造企業(ye) 、應用服務商等企業(ye) 加強交流合作,增強跨領域、多專(zhuan) 業(ye) 融合發展能力。二是完善企業(ye) 培育體(ti) 係,加大“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培育力度。充分發揮骨幹企業(ye) 的引領作用,鼓勵企業(ye) 基於(yu) 技術優(you) 勢,開展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模式創新,通過開放資源等形式與(yu) 中小企業(ye) 開展合作;積極培育細分領域“專(zhuan) 精特新”配套企業(ye) 。三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公共服務平台能力建設,如技術研發平台、標準研究製定平台、國際交流合作平台等,發揮公共服務平台重要紐帶和關(guan) 鍵節點作用,強化服務能力。不斷完善智能製造生態合作常態協調機製,加快建成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智能製造生態體(ti) 係。
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在智能製造領域深入開展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可以實現國家間優(you) 勢互補。堅持國內(nei) 循環與(yu) 國際循環有機銜接,推動5G、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共同促進全球製造業(ye) 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升級。加強國際標準、應用示範等領域共商共建共享,積極參與(yu) 國際及區域標準化活動,加強雙邊、多邊的智能製造標準合作。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RCEP成員國家市場,推進智能製造裝備、工業(ye) 軟件等產(chan) 品走出去,並探索在國外建立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園區。鼓勵跨國企業(ye) 通過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智能製造示範工廠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