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大家談】推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統一教材隻是第一步
作者:馬青
全國“兩(liang) 會(hui) ”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總校校長崔建梅帶來了《關(guan) 於(yu) 國家編寫(xie) 統一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建議》。她在建議中說:“目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勢仍不容樂(le) 觀,中小學生抑鬱、自卑、厭學、逆反等現象高發,自殺、自殘等行為(wei) 屢見報端。”
這個(ge) 判斷是有根據的。2021年3月,中科院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為(wei) 24.6%,其中輕度抑鬱17.2%,重度抑鬱為(wei) 7.4%。也就是說,每5個(ge) 孩子中就有1個(ge) 有抑鬱傾(qing) 向。在這令人心驚的數據背後,還伴隨著一樁樁青少年自殺事件。中國兒(er) 童中心和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兒(er) 童藍皮書(shu) :中國兒(er) 童發展報告(2021)》中,也有一組調查數據:10~16歲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平均分隻有62.88分(百分製),約33.1%中小學生得分低於(yu) 60分。特別值得注意是,正確率最低的是關(guan) 於(yu) 預防自殺的心理健康知識。調查還發現,心理健康素養(yang) 水平越高的中小學生抑鬱風險越低、心理韌性越高,且越願意尋求專(zhuan) 業(ye) 心理幫助,而越是有抑鬱傾(qing) 向的學生越不願意向外界求助。
由此可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及時跟上。教育部幾年前就要求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開設心理谘詢室,但問題是,有的學校有谘詢室卻沒有專(zhuan) 職心理老師,由班主任或任課老師兼任。不少老師和家長吐槽,有些學校的心理課或心理谘詢室隻是擺設。
教育部去年進一步下發通知,要求高校把心理健康納入公共必修課中,而中小學校則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校本課程,還明確要求每所中小學至少要配備1名專(zhuan) 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即使解決(jue) 了專(zhuan) 職心理老師的問題,沒有可以信任的教材,老師們(men) 上課就隻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此前在網上,有學校的心理課老師向眾(zhong) 人求教,沒有現成的教材,市麵上的心理學書(shu) 籍又多又雜,該怎麽(me) 選擇呢?心理學在中國是近幾年才逐漸發展起來的,專(zhuan) 業(ye) 心理谘詢師少,專(zhuan) 職心理學師資也不豐(feng) 富,很多年輕老師即使考取了資格證,也還欠缺實踐經驗。所以,科學權威的統一教材不僅(jin) 是給孩子們(men) 看的,更是給老師們(men) 上好心理健康課的輔助。
當然,有了統一教材也不可能萬(wan) 事大吉,有些學校名義(yi) 上開了心理健康課程,卻上不了幾個(ge) 課時;有的學校發了教材,卻隻能放在書(shu) 架上落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問題,不能全指望學校的心理健康課。
當下,依然有人不把心理健康當回事,隻以“脆弱”二字概括之。很多時候,解開青少年的心結,是需要整個(ge) 家庭一起配合治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環牽在家長的手裏,調查顯示,33%的青少年自殺原因是家庭矛盾。孩子如果生理上感冒發燒等,父母容易發現,也會(hui) 積極治療,不會(hui) 因此責怪孩子,可如果是心理上“感冒”,待遇可能大不相同:要麽(me) 是對孩子的求助信號視而不見,要麽(me) 就是勸孩子“想開點,堅強點”之類的大而無用的道理。
統一教材也好,心理健康課也好,都是當前非常迫切的教育改進措施。但是,也千萬(wan) 別覺得隻要多上兩(liang) 堂課,學校更重視一些,孩子們(men) 的心理隱疾就能痊愈,這種錯誤的認知也正說明,包括家長在內(nei) 的整個(ge) 社會(hui) ,都需要心理學的“掃盲”。(馬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