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政協委員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建言獻策

發布時間:2022-03-08 09:20:00來源: 法治日報

  應對風險挑戰 助推爬坡過坎

  政協委員圍繞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大問題建言獻策

  □ 本報記者 蒲曉磊

  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舉(ju) 行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12名全國政協委員作大會(hui) 發言。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綜合研判國內(nei) 外形勢,今年我國發展麵臨(lin) 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如何攻堅克難,確保全年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中國經濟‘穩’可預期‘進’有動能”;

  “壯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實現穩定脫貧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銜接”;

  “加快建設高水平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

  “推動‘雙減’政策更加落實落地”……

  圍繞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委員們(men) 積極建言獻策。

  中國經濟“穩”可預期“進”有動能

  去年下半年以來,在疫情反複、洪澇災害和政策調整等因素疊加影響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三、四季度經濟增速降至4.9%和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黨(dang) 組成員王一鳴委員說,當前,中國經濟仍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再加上最近發生的地緣政治衝(chong) 突造成的外部不確定性,風險挑戰增多。但是,中國經濟在壓力下顯現韌性,在挑戰中孕育先機,在變局中開創新局,短期經濟下行並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麵。

  王一鳴指出,中國經濟“穩”可預期。麵對複雜嚴(yan) 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nei) 疫情散發的局麵,中國經濟顯現出強大韌性。同時,中國經濟“進”有動能。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創新驅動、數字經濟、綠色轉型成為(wei) 推動經濟轉型的新引擎。

  王一鳴說,穩預期是經濟回穩向好的關(guan) 鍵。當前,我們(men) 既要關(guan) 注疫情多地散發和消費需求疲軟對需求端的影響,也要注重解決(jue) “缺芯”“缺櫃”和大宗商品價(jia) 格上漲等供給端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穩定市場預期。

  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北京聯東(dong) 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振東(dong) 委員代表全國工商聯發言時提出,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增長是關(guan) 鍵,要穩增長就要切實發揮民營企業(ye) 的積極作用。

  對此,劉振東(dong) 建議,加強預期引導,展現增長前景;扶持中小企業(ye) ,夯實增長基礎;激活民間投資,釋放增長潛力;防範化解風險,守住增長底線。

  實現穩定脫貧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銜接

  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王紅委員代表民革中央發言時提出,要壯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實現穩定脫貧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銜接。

  “壯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促進鄉(xiang) 村發展能力和治理能力的綜合提升,進而實現穩定脫貧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銜接,不僅(jin) 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需要,更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王紅說。

  王紅指出,當前,在穩定脫貧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銜接的實踐中存在對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功能的特殊性重視不夠、對城鄉(xiang) 要素流動的雙向動力培育不夠、對農(nong) 民創業(ye) 的新動能激勵不夠三個(ge) 突出問題。為(wei) 此,應構建以鄉(xiang) 村特色為(wei) 基礎、以城鄉(xiang) 融合為(wei) 推力、以農(nong) 民創業(ye) 為(wei) 抓手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新格局,實現穩定脫貧,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chan) 連續第十八年豐(feng) 收,為(wei) 經濟社會(hui) 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為(wei) 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了主動。但也要看到,我國糧食生產(chan) 還麵臨(lin) 不少困難。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原黨(dang) 組書(shu) 記陳萌山委員說,為(wei) 增強糧食這一初級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保障能力,今年,中央提出要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以集聚現代科技和先進裝備發展糧食生產(chan) ,集聚市場資源要素做強糧食產(chan) 業(ye) ,這對打牢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十分必要。

  陳萌山認為(wei) ,國家應在東(dong) 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整體(ti) 布局,率先建設高水平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的目標任務是,突破耕地和種子兩(liang) 大瓶頸,全麵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和高效養(yang) 殖,全麵提高糧食綜合效益;建設糧食運輸走廊,連接國家糧食儲(chu) 備庫和加工基地,形成既能產(chan) 得出,又能調得快、供得上的高效供應鏈。

  推動“雙減”政策更加落實落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對於(yu) 營造人民群眾(zhong) 滿意的教育生態具有重要意義(yi) ,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舉(ju) 措。

  民進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委員代表民進中央發言時說,雖然“雙減”工作取得良好開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實際問題:部分家長“唯分數”論的思想觀念尚未轉變,“培優(you) 補差”仍有很大生存空間,相關(guan) 配套保障措施亟待完善。

  黃震指出,“雙減”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變革。落實“雙減”政策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推動“雙減”成為(wei) 廣泛共識,形成全社會(hui) 合力,同時持續深入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才能實現“雙減”政策的主旨和初衷。

  黃震說,“雙減”政策的實施,對政府、學校和老師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應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應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提供滿足個(ge) 性化需求的課堂教學和課後服務。教師需要具備更強的專(zhuan) 業(ye) 教學能力、多元評價(jia) 能力和家校共育指導能力。政府及相關(guan) 部門應出台相關(guan) 政策,完善基礎教育保障體(ti) 係,通過增加師資供給、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強化課後服務財政保障、完善公益性在線教育平台建設、整合社會(hui) 教育資源等一係列措施,幫助和引導學校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辦學活力,提升教師能力水平,促進提升學校課堂教學、課後服務質量和學校教育品質,切實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本報北京3月7日訊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