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兩會大家談】防治抑鬱症,科研和社會層麵都要努力

發布時間:2022-03-09 09:12: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張田勘

  兩(liang) 會(hui) 期間,一些代表的提案指向抑鬱,尤其是在青少年抑鬱的防治上。全國政協委員、新東(dong) 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向大會(hui) 提交了《關(guan) 於(yu) 重視青少年抑鬱預防和治療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建議,要加速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心理疾病及抑鬱症管理中的應用。

  這兩(liang) 個(ge) 提案不約而同從(cong) 不同角度、不同人群和不同途徑對防治抑鬱症提出建議,既表明,社會(hui) 已經普遍關(guan) 注這樣一種隨著社會(hui) 發展更易在人群中產(chan) 生的心理疾病。

  各學科的研究人員正在對抑鬱症產(chan) 生的原因、防治措施等進行深入和廣泛的研究。盡管研究取得了一定結果,但防治抑鬱和抑鬱症還是充滿巨大挑戰。一個(ge) 重要的原因是,抑鬱具有隱匿性。這種隱匿性既源於(yu) 人們(men) 不把其當作一種器質性或實質性疾病,更在於(yu) 這種心理疾病的當事人和親(qin) 朋好友羞於(yu) 言說。正因為(wei) 如此,一些發表於(yu) 專(zhuan) 業(ye) 期刊的研究既指出了抑鬱症的嚴(yan) 重性,也認為(wei) 抑鬱症已經成為(wei) 一種被忽視的全球健康危機。《柳葉刀》最近的一項研究就持這種觀點。

  這種看法實際上源於(yu) 抑鬱症的隱匿性,但是,如果深入了解,會(hui) 發現這是一種比較廣泛的心理障礙——盡管很多人並不會(hui) 患上抑鬱症,但是會(hui) 在不同時期的某一時間段陷於(yu) 抑鬱或情緒十分低落的狀態,再進一步發展,就會(hui) 成為(wei) 抑鬱症。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2020年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wei) 24.6%。其中輕度抑鬱17.2%,重度抑鬱為(wei) 7.4%;小學階段抑鬱檢出率為(wei) 1成,其中重度抑鬱為(wei) 1.9-3.3%;初中階段抑鬱檢出率約為(wei) 3成,其中重度抑鬱為(wei) 7.6%-8.6%;高中階段抑鬱檢出率近4成,其中重度抑鬱為(wei) 10.9%-12.5%。同時,最近一次覆蓋中國31個(ge) 省區市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揭示,我國成年人群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是6.8%,12個(ge) 月患病率是3.6%。

  抑鬱症最早是從(cong) 青少年時期產(chan) 生,如果不對其有效幹預,就會(hui) 成為(wei) 成年時期的常態心理障礙。同樣是近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hui) 雜誌-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提出了青少年時期患心理疾病的人在成年後可能遇到更多的健康風險。美國杜克大學的一個(ge) 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一項為(wei) 期30年的研究發現,患有早期心理障礙的人(包括抑鬱症)在成年後和生命後期癡呆症發作的風險較高。因此,在年輕時關(guan) 注精神健康可能會(hui) 減輕或延緩日後的癡呆症負擔。

  這也意味著,從(cong) 青少年時期就關(guan) 注和幹預抑鬱和其他精神和心理疾病,有助於(yu) 引導、幫助和照亮青少年未來的人生。也因此,需要從(cong) 各個(ge) 方麵從(cong) 青少年時期起就防治抑鬱和其他精神疾病。如同防治其他疾病一樣,早發現早預防和早治療是基本的對策。

  目前對青少年抑鬱成因比較認同的有幾點因素:一是學業(ye) 競爭(zheng) ,包括學習(xi) 時間長、課程難度大、考試重等,同此引發了攀比和心理失常;二是人際關(guan) 係趨於(yu) 緊張,包括家庭關(guan) 係、家校關(guan) 係、師生關(guan) 係、同學同伴關(guan) 係等;三是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如沉迷網絡、作息紊亂(luan) 、缺乏運動等。雖然這些原因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但是,成年人也有同樣的抑鬱誘發因素,如工作壓力大、職場競爭(zheng) 激烈。

  根據國家嚴(yan) 重精神障礙管理信息係統統計,全國精神科醫生數量僅(jin) 有2萬(wan) 多名,平均每10萬(wan) 人口僅(jin) 有1.49名精神科醫生。而且,抑鬱症發病機理複雜,需要精神科醫生進行專(zhuan) 業(ye) 診斷和識別,而非精神專(zhuan) 科醫院醫師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低,同時校園、社區等免費心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也使得一些抑鬱者不易辨別。社會(hui) 、學校、家庭也容易誤把青少年抑鬱症認定為(wei) 青春期叛逆現象。如此,即造成誤診誤判,也失去了早日幹預和對症下藥的時機和路徑。

  對此,既需要解決(jue) 專(zhuan) 科醫生不足的問題,還需要采用信息時代的新方式,如人工智能,進行更專(zhuan) 業(ye) 和更柔性的輔助篩查,以減少就診者的擔憂。如果能建立一個(ge) 心理健康服務平台,進行包括對抑鬱症在內(nei) 的各種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智能篩查,就有可能更準確和更早地發現抑鬱人群,進行有效引導和幹預。當然,這樣做需要建立一係列規則,如自願、知情同意和為(wei) 求助者保密等。

  通過各種舉(ju) 措防治抑鬱,才能讓更多的青少年健康成長,並在未來成為(wei) 國家的棟梁。在防治抑鬱症方麵,不隻是科研手段要跟上,社會(hui) 層麵的措施也應當建立。不隻是要建立和依靠醫療係統,心理谘詢係統,還應當建立第三個(ge) 係統——社會(hui) 支持係統。後者是一個(ge) 更全麵、作用更廣泛的係統,能起到“短期是診治,長期是成長,全程是陪伴”的作用,以彌補現有醫療係統和心理谘詢係統的不足。但如何建立和運行,有待探討。(張田勘)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