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非遺文化“活”而“新”

發布時間:2022-03-10 09:2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我從(cong) 一線來】

  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wei) 龍軍(jun)

  每年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時,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刺繡生產(chan) 部主任成新湘代表都會(hui) 帶上好幾套湘繡服裝,今年也不例外。如何傳(chuan) 承這些美麗(li) 的湘繡,非遺文化如何更好地適應現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是成新湘代表一直思考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能是老而遺、舊而遺。這些有著數千年曆史的非遺瑰寶,必定生生不息,曆久彌新。這種新,要靠我們(men) 這代傳(chuan) 人努力創新,與(yu) 時俱進,與(yu) 時代同步。”成新湘代表說。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的血脈根源,文化教育應當與(yu) 知識教育並行不悖。成新湘代表先後兩(liang) 次提交關(guan) 於(yu) “非遺進校園”的建議,對“非遺進校園”提出了具體(ti) 可行的建議措施,反映了廣大非遺傳(chuan) 承人群體(ti) 在落實推廣“非遺進校園”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現在,“非遺進校園”已經在各地多所學校開展起來,並取得積極的成效,受到了孩子們(men) 的喜愛。青少年學生麵帶笑容走進非遺研習(xi) 場所,學習(xi) 體(ti) 驗非遺項目,非遺的種子正在孩子們(men) 心中萌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成新湘代表深有感觸地說,目前我國一些非遺傳(chuan) 承發展麵臨(lin) 傳(chuan) 承人老化、接續乏力的困境。因此,我們(men) 非遺傳(chuan) 承人要持續激發青年技術人才的活力和動力,讓他們(men) 潛心學藝,成長為(wei) 工匠和大師。同時還要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其中,促使非遺事業(ye) 綿延不絕、健康發展。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