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植物園 除了“逛”還能做什麽

發布時間:2022-03-15 10:24:00來源: 解放日報

  去植物園親(qin) 近自然、認識些名花奇木,這是遊客們(men) 的心思。然而,今年初,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的消息,首個(ge) 國家植物園的建設提上日程,讓眾(zhong) 人對植物園的用途多了好奇和期待。植物園,為(wei) 什麽(me) 值得逛?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嗎?國內(nei) 又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植物園?

  留存物種的植物“方舟”

  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的存在都離不開植物。在普通人的眼裏,植物園與(yu) 公園區別並不大,但在專(zhuan) 業(ye) 人士看來,植物園除了提供遊覽、看花草的功能,還有專(zhuan) 業(ye) 的定位。

  國際植物園保護組織在2000年提出了“植物園”的精準定義(yi) ——擁有活植物收集區,並對收集區內(nei) 植物進行記錄和管理,使之可用於(yu) 科學研究、保護、展示和教育的機構。可見,除了遊憩,植物園的功能還有科研、科普、保護、開發等。

  目前,全世界共有2000多個(ge) 植物園,保存超過10萬(wan) 種植物,占全球植物種類數的30%;中國的植物園接近200個(ge) ,保存植物2.3萬(wan) 種。

  新建的國家植物園將整合北京植物園的南園和北園,並在副中心建設一座國家級植物園,於(yu) 今年正式掛牌。今天北京植物園的南園隸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它是國內(nei) 植物研究科研力量最強的院所之一,研究所裏的植物園有多種多樣的植物類群,比如第三紀孑遺物種、單科單屬單種植物等。北京植物園的北園隸屬北京市,是公眾(zhong) 遊憩的好地方。

  有意思的是,北京首個(ge) “北緯40度地理標誌”(一個(ge) 堅固的石製建築)就放在北京植物園內(nei) 。北緯40度就像一條凝聚了人類文明的脈絡,穿越長城、絲(si) 綢之路和金字塔,橫跨紐約、法蘭(lan) 克福、東(dong) 京、首爾等代表了現代文明的城市。因此,它的身份不僅(jin) 是植物園的標誌,更代表了北京。

  建立植物園有多重要?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而我們(men) 的衣食住行都與(yu) 植物息息相關(guan) ,一種植物的滅絕就可能導致生態鏈斷裂,從(cong) 而給生態係統造成破壞。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自己。植物園擁有一項獨特優(you) 勢——遷地保育。當某種植物的自然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可以將其遷往植物園,待自然環境再度恢複,再種植回去,逐步修複毀壞的生態鏈。可見,植物園的遷地保育如同一艘“諾亞(ya) 方舟”,為(wei) 人類文明和大自然留存物種。

  現代植物園

  興(xing) 起於(yu) “大學的樹下”

  1000年前,國內(nei) 外就有許多皇家庭院和園林,但它們(men) 都不是現代意義(yi) 上的植物園。植物園的發展,是一個(ge) 國家、城市的經濟和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現代植物園的雛形可追溯至16世紀的意大利。文藝複興(xing) 時期,意大利人文與(yu) 自然研究興(xing) 起,植物學開始蓬勃發展。20世紀建築大師路易斯康曾說“學校始於(yu) 一棵樹下”。1543年,比薩大學創建的植物園就用於(yu) 藥用植物的學術研究,植物園內(nei) 分門別類栽種了許多當地天然藥用植物,還培植了不少重要的異域植物,包括安息香、波斯棗樹、木瓜、玉蘭(lan) 、木本棉、西葫蘆等。

  隨後,意大利帕多瓦、佛羅倫(lun) 薩和博洛尼亞(ya) 等地的大學都建造了自己的植物園。到16世紀,這些藥用花園興(xing) 盛於(yu) 整個(ge) 歐洲,波蘭(lan) 的布雷斯勞植物園,德國的海德爾堡植物園、卡塞爾植物園和萊比錫植物園,荷蘭(lan) 的萊頓植物園,法國的蒙特皮利植物園等,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冒出。

  1545年建成的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園是現存歐洲最古老的植物園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帕多瓦植物園隸屬帕多瓦大學,科學家伽利略曾經在這所高校做過老師。園內(nei) 最古老的植物是一株種植於(yu) 1585年的棕櫚,被稱為(wei) “歌德棕櫚”,因為(wei) 歌德曾在一篇文章《我的植物學研究史》中提到過這株棕櫚樹。

  到了18世紀,隨著海上國際貿易的興(xing) 起,越來越多的植物從(cong) 中東(dong) 等地區被帶回歐洲,在富人的莊園、公共植物園等處展示。上海辰山植物園執行園長胡永紅撰文介紹,一個(ge) 典型的例子是咖啡。自從(cong) 18世紀荷蘭(lan) 殖民者發現咖啡後,就將咖啡種子運回阿姆斯特丹,嚐試在溫室裏繁殖。接著,法國人在印度西部的馬提尼克島建立咖啡種植園,葡萄牙人把咖啡種子從(cong) 果阿帶到巴西,西班牙人則從(cong) 古巴把種子帶到南美各地。由此,咖啡這一經濟作物在全球得到迅速傳(chuan) 播。

  進入19世紀,以英國邱園為(wei) 代表的歐洲植物園“野心”更大,邱園派出植物學家、探險者前往更加遙遠的地方,挖掘全球植物資源。對他們(men) 來說,經營和擴大植物園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令人興(xing) 奮。

  2003年,英國邱園被聯合國認定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它包含26個(ge) 專(zhuan) 業(ye) 花園、6個(ge) 溫室園以及40座具有曆史意義(yi) 的古建築。有趣的是,倫(lun) 敦的另外幾處文化遺產(chan) ,比如倫(lun) 敦塔、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都是國外遊客紮堆的地方,但邱園的遊客大多是本地人,因此很少有旅行團把邱園列入旅遊日程。

  珍惜自然與(yu) 文化的“饋贈”

  進入20世紀,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yan) 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植物園有了保護瀕危植物、科普等新使命。在中國,許多植物園處在城市中,密集的綠化有利於(yu) 居住環境的改善,是人們(men) 的“天然氧吧”。

  對國人來說,植物園承載了許多意義(yi) ,同時也是一種美與(yu) 文化的傳(chuan) 承。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植物有著天然的情懷。我國是文明古國,“神農(nong) 嚐百草”“製耒耜種五穀”等就是中華文明中植物文化的生動寫(xie) 照。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也記錄了多種植物,國人很早就認識了大地上的野生植物,並為(wei) 我所用。比如將狗尾巴草“馴化”為(wei) 穀子,利用草藥醫治百病,發明藥膳強健身體(ti) 。中國人常用植物比喻一個(ge) 人美好的品格,比如把梅蘭(lan) 竹菊比喻成四大君子,用折柳送別等展示人文情懷,這都是一種文化的傳(chuan) 承。

  對公眾(zhong) 來說,植物園是五光十色的自然饋贈,國內(nei)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植物園?

  胡先驌、錢崇澍、陳煥鏞等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先驅開創了中國最早的現代植物園。比如,1934年建成的廬山植物園就是中國第一座亞(ya) 熱帶山地植物園,也是中國較早的供植物科學研究的植物園,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植物物種遷地保存的重要基地。目前,園內(nei) 已收集國內(nei) 外植物標本10萬(wan) 餘(yu) 種,“活化石”中國水杉在園內(nei) 繁殖萬(wan) 株。植物園內(nei) 還有遷地保育植物5500餘(yu) 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180餘(yu) 種。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在植物園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各地建立了一係列植物園,其中1959年建立的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珍稀奇異的熱帶植物聞名。目前該園收集活植物13000多種,是我國收集物種最豐(feng) 富、植物專(zhuan) 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該園裏的水生植物園,園內(nei) 的王蓮、棕櫚、竹筏,更是如詩如畫。

  2001年開放的秦嶺國家植物園是國內(nei) 目前麵積最大的植物園,核心保護區域分布了廣闊的原始森林,園區內(nei) 的地貌高度差最大達2000多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孕育了多樣的生物種群。

  近些年,植物園在科普宣傳(chuan) 等方麵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上海辰山植物園就是明顯的例子。植物園推出了“辰山奇妙夜”科普夏令營、“準科學家”培養(yang) 計劃、“園藝大講壇”,以及家庭參與(yu) 的“快樂(le) 采摘季”等,讓植物園更加融入人們(men) 的生活。(解放日報記者 彭 薇)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