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自強不息寫就“極限人生”(暖聞熱評)

發布時間:2022-03-24 10:1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物】“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

  【故事】朱彥夫,中共黨(dang) 員,14歲參軍(jun) 入伍,先後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此後他憑借頑強的毅力重新“站”了起來,回到家鄉(xiang) 山東(dong) 省沂源縣張家泉村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長達25年,把一個(ge) 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成遠近聞名的先進村。退休後,他用殘肢抱筆,創作完成了自傳(chuan) 體(ti) 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er) 無悔》。2019年朱彥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不久前入選“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點評】

  去年熱映的電影《長津湖》,感動了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70多年前,就是在長津湖戰役中,朱彥夫所在連隊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yan) 寒,與(yu) 裝備精良的敵人血戰三天三夜。雖然奇跡般生還,但慘烈的戰鬥讓朱彥夫的身體(ti) 受到嚴(yan) 重傷(shang) 害。想到戰友的犧牲,朱彥夫決(jue) 定將生命投入到他們(men) 未竟的事業(ye) 中。

  使命在肩,哪裏都是光榮的陣地。張家泉村發展底子薄,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對朱彥夫來說更是不易。常人察看墒情隻需彎腰抓把土,朱彥夫得扔掉拐杖、趴到地上,用殘臂劃拉半天。25年間,為(wei) 了改變家鄉(xiang) 貧窮落後的麵貌、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朱彥夫一直堅守在張家泉村這個(ge) “陣地”。他在這裏摔過多少跟頭、添了多少傷(shang) 痕,沒有人能說清楚,但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知道,張家泉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人活著,就得奮鬥;奮鬥著,就是幸福;奮鬥不止,幸福就不斷。”秉持這樣的信念,朱彥夫從(cong) 未停止奮鬥的腳步。卸任村支書(shu) 後,朱彥夫有了新的目標:把戰友們(men) 英勇奮戰的事跡寫(xie) 下來、傳(chuan) 給後人。沒有基礎,就從(cong) 零開始,用舌頭查字典,前後翻爛了4本字典;用殘肢抱筆、手腕綁筆,殘臂磨破了,就貼上膠布,忍著劇痛繼續寫(xie) 。在一撇一捺、一點一滴的堅持中,在日複一日的磨煉堅守中,朱彥夫憑借超人的毅力、勇氣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寫(xie) 就了自己的“極限人生”,也讓犧牲戰友們(men) 的故事為(wei) 更多人熟知。

  在子女眼中,這種頑強、不服輸的個(ge) 性貫穿於(yu) 父親(qin) 一生的每個(ge) 階段: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無畏痛擊敵人,在田間地頭與(yu) 貧窮作鬥爭(zheng) ,在書(shu) 桌案頭與(yu) 身體(ti) 的殘缺作鬥爭(zheng) 。朱彥夫自己則說,一輩子隻做了3件事——“槍杆子、鋤杆子、筆杆子”。每一件事都曆經百般磨難,每一段人生都洋溢著不屈的精神意誌和不竭的衝(chong) 勁闖勁。“隻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麽(me) 都能扛過去!”憑著這股堅強的信念,參加過上百次戰鬥、動過47次手術的朱彥夫從(cong) 未向命運低頭,如今年近九旬的他仍然保持著衝(chong) 鋒的姿態和心態。

  北京冬殘奧會(hui) 上,自幼失去雙臂的孫鴻勝在殘奧高山滑雪的賽道上盡情“飛翔”;為(wei) 保護戰友失去雙手和雙眼的杜富國,如今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標;無臂畫家胡林,多年來一直堅持資助殘疾兒(er) 童……這些模範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強不息精神,體(ti) 現了我們(men) 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將感動珍藏於(yu) 心、外化於(yu) 行,每個(ge) 人在自己人生的賽場上頑強拚搏,終將匯聚成國家發展進步的時代強音。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