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減負放權這十年:激發人才活力 點燃創新激情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實現從(cong) 二氧化碳和氫氣到澱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
不久前,這項來自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e) 生物技術研究所的重大成果,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麵對成績,該所所長馬延和研究員這樣感慨:“我們(men) 經曆過太多次失敗,是什麽(me) 讓我們(men) 堅持下來?是因為(wei) 我們(men) 的科研人員有種韌勁,更是因為(wei) 院裏給了我們(men) 相對寬鬆的創新環境,不以最終結果論成敗,這樣我們(men) 才有底氣做下來。”
寬容失敗,鼓勵探索,更多從(cong) “0”到“1”突破的背後,是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減負”,厚植創新沃土的濃厚氛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科技管理改革不能隻做“加法”,要善於(yu) 做“減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的定位,轉變作風,提升能力,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幹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cong) 煩瑣、不必要的體(ti) 製機製束縛中解放出來!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擴大科研經費管理自主權到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從(cong) 減少“填表”“貼票”到將保障科技人員的科研時間上升為(wei) 法律,拆障礙,破藩籬,為(wei) 科研人員減負放權的“政策紅包”密集發出,激發了人才活力,點燃了創新激情!
1.科研經費改革:尊重規律 給予更大自主權
“我對為(wei) 科研人員減負放權的這一政策點讚!”作為(wei) 農(nong) 業(ye) 一線科研人員,國家小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劉錄祥深有感觸。他記得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向社會(hui) 公開發布。隨後三個(ge) 月內(nei) ,科技部就出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綜合績效評價(jia) 財務管理新辦法,此後,“揭榜掛帥”項目也隨之推出。“落實國家方案,科技部不光行動迅速,給出了具體(ti) 政策‘套餐包’,還形成了有效銜接的一攬子解決(jue) 方案,服務基層單位落地執行,實實在在地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助力’。”劉錄祥說。
管好用好科研經費,對促進科技創新事業(ye) 發展至關(guan) 重要。
時間回到2016年,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wei) 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wei) 經費服務。
也是在那一年,《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幹意見》印發,提出堅持“放管服”結合,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ou) 化服務。
“2016年的科研經費改革,解決(jue) 了經費管理過程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大家一直擔心的‘每年經費來得遲,收得早’的問題。”暨南大學化學與(yu) 材料學院副院長陳填烽說。
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幹措施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以信任為(wei) 前提的科研管理機製;2019年起,在批準資助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試點實行“包幹製”,給予項目負責人更大的自由度;2021年,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進一步改革,從(cong) 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製、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等7個(ge) 方麵,提出25條“鬆綁+激勵”措施。
2021年年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開展的一項針對全國科研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接近八成的科研人員認為(we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方麵出台的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取得了良好成效。
2.科研人員“減負”:保障時間 莫讓桎梏擾創新
預算編製對科研人員來說曾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甚至科研行業(ye) 內(nei) 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做完一個(ge) 國家項目,你就能變成一位財務專(zhuan) 家。”而各類與(yu) 科研相關(guan) 的填表申報、評審評比等瑣碎事務,更是成為(wei) 科技工作者頗為(wei) 撓頭的現實問題。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2018年12月,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聯合印發《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重要講話精神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zhuan) 項行動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nei) 部署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7項行動(簡稱“減負行動1.0”),直指“表格多、報銷繁、檢查多”等突出症結。
2020年10月,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激發創新活力專(zhuan) 項行動的通知》(簡稱“減負行動2.0”),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員保障激勵、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等方麵暴露出的一些阻礙改革落地的桎梏,再次發力。
“‘減負行動2.0’的出台,進一步放權於(yu) 項目負責人,是一場及時雨!”江蘇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物聯網標準化研究所所長胡冶這樣感慨。他認為(wei) ,新政策充分放權於(yu) 項目負責人,讓科研人員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最近,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科研助理崗位招聘公告陸續發布,為(wei) 科學家配上好助手,也為(wei) 高校畢業(ye) 生打開一扇窗。“科研助理能有效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滿足高質量完成科研項目任務的需要,推進科研項目經費結構調整,解決(jue) 高校科研人員‘有錢買(mai) 米,沒功夫做飯’等問題。”科技部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少一點科技人員參加,不會(hui) 帶來什麽(me) 損失!決(jue) 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jia) 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的種種活動上!”2021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為(wei) 科研人員減負。大會(hui) 現場,掌聲如潮,訴說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鳴和感動。
3.加大人才激勵:完善製度 讓科研人員安心探索
“在我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學生們(men) 的接觸中,深刻地感受到,要讓科研人員安心進行科學探索,穩定支持不僅(jin) 僅(jin) 指科研經費的穩定,也要能讓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有穩定保障。”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的一番話,傳(chuan) 遞出青年科研人員的心聲。
為(wei) 進一步加強對青年科研人員的保障支持力度,科技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啟動的53個(ge) 重點專(zhuan) 項中,有80%設立了青年科學家項目,將支持230多個(ge) 青年科學家團隊舉(ju) 青春之力集智攻關(guan) 。
2021年,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北京畜牧獸(shou) 醫研究所研究員張軍(jun) 民倍感振奮,他所在研究所育成的新品種白羽肉雞和華西牛,均通過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委員會(hui) 審定,這樣的成績得益於(yu) 科技部對破“四唯”等完善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政策的出台。“對於(yu) 專(zhuan) 門做畜禽資源、牧草資源評價(jia) 的科研人員來說,如果用論文指標評價(jia) ,他們(men) 很難晉升。改革後的綜合評價(jia) 體(ti) 係能讓這些科研人員的成果得到認可,科研經費的持續支持也得到保障。”張軍(jun) 民說。
據統計,2020年2月以來,全國各省市共出台60餘(yu) 項涉及科技評價(jia) 改革的文件,對破“四唯”特別是破除“唯論文”提出要求。瞄準科研人員普遍關(guan) 注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問題,科技評價(jia) 不良導向正加快扭轉。
改革行至今日,科技創新與(yu) 體(ti) 製機製創新“雙輪驅動”,我國國家創新能力綜合世界排名已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減負放權,鬆綁激勵,正如科技部部長王誌剛所言:“我們(men) 改革的核心關(guan) 鍵,始終是為(wei) 科研人員搞科研、搞創新提供好的政策、環境、條件,讓他們(men) 切實感受到在中國開展科研工作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始終圍繞科研人員遇到的困難和煩惱進行整體(ti) 考慮,真正落在細微之處,真正讓國家創新體(ti) 係更加科學、更加完整、更加係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