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媒體講好北京冬奧故事(中國道路中國夢)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時,我還是一名在校研究生,有幸參與(yu) 了老山自行車場館群的媒體(ti) 服務工作。時隔14年,冬奧火種點亮北京夜空,我作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場館媒體(ti) 運行的工作人員,再度與(yu) 奧運相遇,見證了“雙奧之城”的榮光。
奧運盛會(hui) 的精彩,離不開媒體(ti) 的報道;中國故事的講述,離不開記者的勞動。同樣,為(wei) 賽事信息發布、媒體(ti) 運行提供優(you) 質服務,讓國內(nei) 外記者能夠在更舒適的環境、更便利的條件下工作,也是辦好奧運的重點工作之一。
看似尋常的工作,往往要克服意想不到的挑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時,山地自行車和小輪車場館都是露天場館,我們(men) 需要給媒體(ti) 記者搭建桌椅,布設電源插座、網線等各類設備。北京的夏天高溫多雨,一場大雨之後再經過太陽暴曬,桌椅變形、網絡癱瘓時有發生。最後,我們(men) 找到了一種又厚又長的塑料苫蓋,把十幾米的看台席全都覆蓋起來。幾百斤重、幾十米長的塑料苫蓋,常常要20多個(ge) 人抬。看台席包裹起來之後,還要在每個(ge) 座位上用鐵絲(si) 繩索固定,同時不能壓壞電視機等設備設施。不過,“土辦法”最終收獲了好效果,確保了媒體(ti) 報道工作的有序進行。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現場觀賽受到很大限製,新聞傳(chuan) 播比往屆更加重要,場館媒體(ti) 運行工作的壓力更大、責任更重。雖然幹的依舊是“老本行”,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我們(men) 要負責12個(ge) 競賽場館和9個(ge) 非競賽場館媒體(ti) 中心的規劃設計和落地。從(cong) 工作間到看台席,從(cong) 混合采訪區到新聞發布廳,從(cong) 媒體(ti) 休息區到最佳攝影位,我們(men) 根據每個(ge) 比賽項目和場館的不同進行深度設計,賽前完成場館媒體(ti) 中心的所有搭建和布置工作。
疫情防控是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媒體(ti) 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種細節、步驟流程都必須考慮到,否則很容易出現紕漏。在競賽場館裏,媒體(ti) 記者最重要的工作區域就是混合采訪區。如何既保證記者跟運動員2米的社交距離,又讓記者能順利進行采訪,每個(ge) 場館都有自己的“妙招”。有的場館在硬質圍欄隔出的通道中放上高腳圓桌,桌上有托盤,供記者放置錄音筆或者手機;有的場館給記者提供長挑杆,方便采訪錄音;還有場館會(hui) 在運動員一側(ce) 的圍欄上掛上小籃子,讓記者放置錄音器材。正是這樣的精心準備、精益求精,讓國內(nei) 外媒體(ti) 和記者可以深入報道,講好各國奧運健兒(er) 激情拚搏的故事,講好中國籌辦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熱情好客的故事,全麵、立體(ti) 、生動地把北京冬奧盛會(hui) 的故事傳(chuan) 到全世界。
從(cong) 2008到2022,從(cong) 初次邂逅到再度相遇,變化的是時間,不變的是服務奧運的自豪感與(yu) 幸福感,是竭心盡力的責任感與(yu) 使命感。埋頭苦幹、默默奉獻,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我相信,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
(作者為(wei) 北京冬奧組委媒體(ti) 運行部場館媒體(ti) 中心處副處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