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感受漁風民俗 領略海洋文化(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發布時間:2022-03-29 10:4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傍海而生,因海而興(xing) 。有著“千島之城”美稱的舟山市位於(yu) 浙江省東(dong) 北部,四麵環海,是中國第一個(ge) 以群島建製的地級市。數千年來,舟山人民利用海洋資源創造出豐(feng) 厚的物質與(yu) 精神財富,孕育了寶貴的海洋文化。

  近日,筆者走進舟山博物館,聆聽悠遠的群島故事,感受動人的漁風民俗。

  探索海洋寶藏

  舟山博物館成立於(yu) 20世紀50年代後期,2014年12月,舟山博物館新館試開館運行。新館藍色的建築立麵上分布著銀灰色的不規則幾何塊,象征著舟山島礁林立。

  “舟山博物館建築麵積1.41萬(wan) 平方米,陳列展覽總麵積為(wei) 6120平方米,運用現代化展陳語言向觀眾(zhong) 展示舟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別具一格的漁風民俗和源遠流長的海島曆史。”舟山博物館館長葉其躍介紹,館內(nei) 擁有1萬(wan) 餘(yu) 件(套)藏品,從(cong) 晚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到近現代文獻實物資料,品類豐(feng) 富,尤以海洋文化相關(guan) 藏品最具特色。

  博物館一層的“美麗(li) 家園——舟山自然陳列”集中展示了500多件舟山動植物標本、古動物化石、海洋生物標本等,反映了舟山地貌衍變過程和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

  步入展廳,麋鹿鹿角、古菱齒象臼齒、德式水牛頭骨等晚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映入眼簾。

  “2001年至2003年間,舟山漁民在金塘海域、東(dong) 極東(dong) 部海域撈獲300多件化石,引起國內(nei) 外關(guan) 注。”舟山博物館宣教員劉冬燕介紹,在舟山地區發現的古菱齒象、真馬、額鼻角犀等化石證明舟山原先與(yu) 大陸相連,是東(dong) 海平原的一部分,曆經數次海侵海退,舟山與(yu) 大陸分離,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群島。這批晚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為(wei) 研究舟山群島的形成及舟山原始先民的生存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對於(yu) 研究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和海平麵變化也具有重要意義(yi) 。

  3億(yi) 年前就生活在海洋中的中國鱟、現存最大的節肢動物巨螯蟹、擁有多個(ge) 精密氣室的鸚鵡螺……行走在“野性舟山”單元,各類動植物標本令人目不暇接。據介紹,舟山群島由2085個(ge) 島礁組成,陸域麵積1440平方公裏,海域麵積2.08萬(wan) 平方公裏,因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和生態環境孕育了豐(feng) 富的生物類群,其中不乏珍稀動植物。世界上僅(jin) 存一株的野生普陀鵝耳櫪,就生長在舟山群島的普陀山上。

  兩(liang) 個(ge) 巨大的海洋生物水族箱讓人仿佛置身海底世界,箱中展示的海洋生物標本基本根據其在海水層中的真實分布情況呈現。“這裏麵有舟山漁場著名的魚種——大黃魚和小黃魚。”劉冬燕說,“很多人以為(wei) 小黃魚長大了就是大黃魚,其實它們(men) 是兩(liang) 個(ge) 完全不同的品種。”

  體(ti) 味漁風海韻

  舟山有“中國漁都”的美稱,自古以來因漁業(ye) 資源豐(feng) 富而聞名。博物館二層的“漁風海韻——舟山民俗陳列”展示了舟山漁民生產(chan) 生活的工具,體(ti) 現了極具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

  展廳裏,近百艘漁業(ye) 用船模型浩蕩排列,生動展現了舟山漁場漁船雲(yun) 集的壯觀景象。這些船模都是按照1︰40的比例製作的,包括油輪,漁政、漁業(ye) 指導船,冰鮮船,運銷、供銷船,防疫、醫療船等30個(ge) 種類。“舟山漁場是中國最大的近海漁場,也是浙江、江蘇、上海、福建漁民主要的生產(chan) 作業(ye) 區域,北起遼寧、吉林,南至兩(liang) 廣、港澳台,都有漁船進入舟山漁場作業(ye) ,不同地方的漁船各具特色。”劉冬燕說。

  一個(ge) 長長的展櫃前,不少觀眾(zhong) 在駐足拍照,櫃中展示的是舟山傳(chuan) 統廟會(hui) 場景。整個(ge) 微縮場景裏約有200個(ge) 3D打印的人物,他們(men) 組成一支長長的巡遊隊伍,其中有彩車、高蹺、大旗、台閣等,穿插著花船、舞龍、船燈、魚燈等各種表演,喜慶熱鬧,別具地方風情。在舟山,廟會(hui) 是民眾(zhong) 參與(yu) 度很高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各個(ge) 地方的廟會(hui) 習(xi) 俗也不一樣。此處展示的是桃花島上“稻花會(hui) ”的場景,這種廟會(hui) 一般在稻花吐穗時舉(ju) 辦,故名“稻花會(hui) ”。

  “漁港街市”單元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和場景搭建,再現了20世紀50至80年代舟山漁港熙熙攘攘、商鋪林立的景象。碼頭邊停靠著幾艘漁船,工人們(men) 忙著卸貨、補給、修補漁具。漁需店裏,幾個(ge) 漁民在購置網線、索具、滑輪等漁業(ye) 用品。魚行裏出售著各種各樣的鮮魚,年輕的學徒正在仔細地稱魚和記賬。

  舟山人以島為(wei) 家、以海為(wei) 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產(chan) 生活習(xi) 俗和民間藝術,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如舟山鑼鼓、舟山漁民號子等。

  一幅幅生動活潑、光彩熠熠的貝雕作品吸引了筆者的目光。“舟山貝雕由各種貝類殼體(ti) 雕刻製作而成,是舟山市特色傳(chuan) 統雕刻藝術之一,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劉冬燕介紹,舟山貝雕有圓雕和浮雕兩(liang) 種形式,根據貝殼的天然色彩、光澤、紋理,雕刻組合成風景、人物、花鳥等圖案,尤以展現海風漁韻的作品最具魅力。

  舟山漁繩結也是一項凝結了漁民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傳(chuan) 統漁業(ye) 生產(chan) 中,繩子經常會(hui) 斷,為(wei) 了工作繼續進行,需要將兩(liang) 根斷繩相接,於(yu) 是就有了形形色色的漁繩結。漁繩結編織是舟山漁民必備的技藝,繩結係法多達數百種,大多簡便、易結、易解,既牢固又實用。除了作為(wei) 生產(chan) 生活工具,漁繩結逐漸被賦予藝術價(jia) 值,作為(wei) 裝飾品來點綴舟山漁民的生活。展廳牆麵上懸掛著不同種類的漁繩結,它們(men) 有著不同的用途,編織方法也都不一樣。

  聆聽群島往事

  從(cong) 東(dong) 海邊的蠻荒之地到經濟發達的千島新區,舟山曆經風雨滄桑。“群島往事——舟山曆史陳列”講述了舟山數千年來的曆史變遷。

  舟山很早就因海侵而與(yu) 大陸分離,但文明的發展並未因此中斷,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舟山的海島上生活。一塊馬嶴洋坦墩遺址出土的帶有稻穀痕跡的陶片,表明舟山群島在5000年前就已經出現水稻。“中國沿海先民不斷向海洋探索,他們(men) 來到舟山海島,因地製宜種植稻穀,留下了豐(feng) 富的生活遺跡。”舟山博物館副館長周若溪說。

  舟山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左傳(chuan) 》記載“冬十一月丁卯,越滅吳。請使吳王居甬東(dong) ”。甬東(dong) 即屬於(yu) 今天的舟山。

  秦代設鄮縣,其地大致包括今寧波東(dong) 部北侖(lun) 和舟山,兩(liang) 漢至南北朝循秦製。縣治鄮山鄰寧波阿育王寺,臨(lin) 海有市,舟山海民常至此用海鮮換取五穀和日用品,海島與(yu) 大陸開始了早期的貿易活動。唐宋時期,舟山作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著名港城明州(今寧波)的出海口,迎來了繁榮發展。

  一個(ge) 展台內(nei) 鋪滿細沙,沙中埋著許多海撈瓷碎片。“古代航海者非常艱辛,可以說是‘提著腦袋’討生活。船行大海常會(hui) 發生意外,這些海撈瓷碎片便是沉船事故發生後沉入海底的。”周若溪說,“舟山是海上交通要塞,無數船隻在這裏補給中轉、啟程遠航。在這期間,航海者會(hui) 去普陀山拜觀音,祈求平安。”

  繁榮的海上絲(si) 綢之路帶動了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了佛教文化在舟山的傳(chuan) 播,普陀山成為(wei)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展廳裏有一塊楊枝觀音碑拓片,此碑刻於(yu) 明代,現置於(yu) 普陀山楊枝庵,碑上的畫為(wei) 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作。楊枝觀音碑與(yu) 多寶塔、法雨寺九龍藻井並稱為(wei) “普陀山三寶”。

  明清兩(liang) 代,舟山既是貿易重鎮,也是抗擊外敵的戰場。展廳內(nei) 的油畫《雙嶼盛況》描繪了明初舟山六橫雙嶼港的繁華。16世紀犀牛角柄西方人像短劍、18世紀西班牙銀幣等文物,折射出明清時期舟山海上貿易和對外交流的盛況。

  新中國成立後,舟山的發展日新月異。“這是舟山大陸連島工程,2009年12月建成通車。”周若溪指著展板上的圖片介紹,該工程經舟山群島中的裏釣島、富翅島、冊(ce) 子島、金塘島至寧波鎮海區,與(yu) 寧波繞城高速公路和杭州灣大橋相連接,是中國迄今為(wei) 止規模最大的島陸聯絡工程。2011年6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這是中國首個(ge) 以海洋經濟為(wei) 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十三五”期間,舟山GDP年均增長9.2%,增速居浙江省首位。

  近年來,舟山博物館在社教活動方麵不斷創新,將科普教育與(yu) 互動體(ti) 驗相結合,推出“十指靈動”“舟博課堂”“翁山雅集”“走讀昌國”四大品牌教育活動,其中“走讀昌國”入圍“2021全國文化遺產(chan) 旅遊百強案例”。

  “我們(men) 采用‘實地探尋+零距離體(ti) 驗’的模式,讓大家親(qin) 臨(lin) 現場參觀、體(ti) 驗,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舟山博物館宣教部副主任石玉華介紹,“走讀昌國”活動現已整合92條精品文化走讀線路,將160餘(yu) 處不可移動文物串聯起來,活動過程中還穿插非遺展示與(yu) 體(ti) 驗,讓參與(yu) 者深入感受舟山的曆史文化魅力。(方彭 依夢)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