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雲南探索多渠道助農增收(經濟聚焦)

發布時間:2022-03-30 10:10:00來源: 人民日報

  土地入股、合作經營、勞動增值

  雲(yun) 南探索多渠道助農(nong) 增收(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增加農(nong) 民收入是“三農(nong) ”工作的中心任務。促進農(nong) 民持續穩定增收,拓寬農(nong) 民收入渠道是關(guan) 鍵之一。

  雲(yun) 南多地探索助農(nong) 增收辦法,通過土地入股享分紅、合作經營助增收、富餘(yu) 勞力再增值等方式,讓農(nong) 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產(chan) 業(ye) 發展紅利,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近年來,全國各地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不少原本畝(mu) 產(chan) 兩(liang) 三百元的土地,實現了產(chan) 值破萬(wan) 元、地租近千元。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增加農(nong) 民收入,成為(wei) 探索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課題。記者近日在雲(yun) 南多地采訪發現,一些地方通過土地入股享分紅,合作經營助增收,富餘(yu) 勞力再增值等方式,讓農(nong) 民有了更多“地租外”的收入。

  土地入股享分紅

  “產(chan) 值越高、分紅越多,保底還有每畝(mu) 300元的租金。”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景信鄉(xiang) 回俄村回亮下寨村民小岩鬆,一塊地上可以拿到地租、勞務和分紅三筆收入。

  土地入股前,小岩鬆也有些猶豫。村裏合作社與(yu) 外來企業(ye) 合作種的是牛油果,雖然別的鄉(xiang) 鎮種得不錯,可是自己村裏土地適不適種,小岩鬆心裏也沒譜。地租雖然比不上分紅高,但好在旱澇保收,不必承擔風險。

  今年初,早兩(liang) 年種牛油果的公信鄉(xiang) 糯董村賀朗組開始領到了牛油果分紅款,這讓小岩鬆和其他一些正在猶豫的農(nong) 戶下定了決(jue) 心,加入土地入股的行列中來。

  為(wei) 了進一步保障入股農(nong) 戶的收益,孟連當地企業(ye) 鑫夢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與(yu) 牛油果種植龍頭企業(ye) 合作,企業(ye) 負責籌措資金,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市場銷售,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基地管理,農(nong) 戶以土地入股,銷售利潤按3∶3∶4分成,即龍頭企業(ye) 占30%,土地入股農(nong) 戶占30%,剩餘(yu) 40%由鑫夢公司、合作社和村委會(hui) 進行再次分配。

  不僅(jin) 是孟連牛油果,近年來,雲(yun) 南省在藍莓、沃柑等產(chan) 業(ye) 發展中,積極推廣農(nong) 民土地入股分紅模式,努力讓農(nong) 戶持續分享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利潤。

  雲(yun) 南省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介紹:“雲(yun) 南省將全麵分析全省農(nong) 民收入情況,科學製定農(nong) 民增收3年行動計劃,積極探索典型試驗示範,著力促進農(nong) 村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增加農(nong) 民的租金、股權分紅等財產(chan) 性收入,努力讓農(nong) 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經營權流轉後的增值收益。”

  合作經營助增收

  從(cong) 出租人到承租人,曲靖市會(hui) 澤縣娜姑鎮爐房村村民王雲(yun) 德也返鄉(xiang) 跟村裏大戶投身種植軟籽石榴。

  “咱這裏缺水,種地要看老天爺。”為(wei) 了增加收入,王雲(yun) 德一度把土地流轉出去後外出務工,後來眼看著有人種石榴賺到了錢,便決(jue) 定加入村裏的石榴種植合作社。

  不過入社前,王雲(yun) 德多長了個(ge) 心眼——看和幹畢竟不一樣,先去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跟著邊幹邊學。學到了技術,積累了資金,2019年,看好石榴產(chan) 業(ye) 的王雲(yun) 德流轉土地,成為(wei) 擁有50畝(mu) 土地的石榴種植大戶。

  這幾年,會(hui) 澤縣加大了水利等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投資,娜姑鎮石榴種植技術日益成熟,市場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不過,隨著種植規模擴大,軟籽石榴價(jia) 格有了一定的回落。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農(nong) 民持續增收最大的風險依然是種植風險和市場風險。為(wei) 此,雲(yun) 南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保險,為(wei) 農(nong) 戶增收保駕護航。例如,近年來,昆明市呈貢區利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和財政部的鮮切花產(chan) 業(ye) 集群項目資金實施花卉價(jia) 格商業(ye) 保險,雲(yun) 南本地的保險公司為(wei) 普洱瀾滄咖啡、昭通綏江半邊紅李、麗(li) 江華坪萬(wan) 壽菊等設立政策性和商業(ye) 性保險等。

  有來自政策和技術的多重保障,如今,雲(yun) 南越來越多的農(nong) 戶加入規模經營中來。“適度規模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是保障農(nong) 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有效途徑。”雲(yun) 南省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共享農(nong) 場、合作種植等方式能夠有效帶動農(nong) 戶和村集體(ti) 經濟發展,通過鼓勵企業(ye) 探索相應的經營模式,有助於(yu) 形成企業(ye) 和農(nong) 民收益同步增加的長效機製。

  富餘(yu) 勞力再增值

  采訪中記者發現,伴隨土地流轉而來的,是大量農(nong) 民進入到農(nong) 村的第二產(chan) 業(ye) ,就地轉化為(wei)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工人。

  以往,農(nong) 民根據農(nong) 時在地裏勞作,除此之外,會(hui) 存在比較多的閑暇時間。而隨著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的不斷發展,用工需求持續增多,農(nong) 民把更多閑暇時間用來務工,增收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農(nong) 民的收入正從(cong) 依賴土地向更多領域轉移。”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小太平村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柳向軍(jun) 看來,短期看,就近務工為(wei) 農(nong) 民提供了收入;長期來說,農(nong) 民在務工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了技術、積累了經驗,收入進一步增長,有助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持續發力。

  產(chan) 業(ye) 規模越大,用工需求越多,盡管務工工資在不斷提高,本地勞動力的緊缺程度卻始終未減。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杏煥藍莓基地主管何端武坦言,為(wei) 解決(jue) 季節性用工需求,本地在考慮藍莓基地建設布局時,反而需要適當分散,以便周圍村莊能夠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第二產(chan) 業(ye) 之外,農(nong) 村的第三產(chan) 業(ye) 也隨著經營理念、經營模式的持續創新而愈加紅火,農(nong) 民的就業(ye) 機會(hui) 也由此越來越多。

  三麵環湖、背靠森林公園,這幾年依托太平湖和森林公園,小太平村鄉(xiang) 村旅遊火了起來。村裏一些年紀大的做起了保安、保潔,正值壯年的柳向軍(jun) 不甘心,利用自家閑置的房間開起了客棧,開業(ye) 第一年,收入就超過了20萬(wan) 元。柳向軍(jun) 說:“不靠土地靠服務,同樣能致富!”本報記者 楊文明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