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何破解鄉村人才之“渴”? “請回來”還得“留得住”

發布時間:2022-04-01 10:27:00來源: 工人日報

  【聚焦:如何破解鄉(xiang) 村人才之“渴”?①】“能人”返鄉(xiang) 之後的新渴求

  開欄的話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2021年6月,《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法》施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五方麵內(nei) 容中,包括了人才振興(xing) 。那麽(me) 在人才振興(xing) 中,農(nong) 民工扮演著什麽(me) 樣的角色?麵臨(lin) 著哪些機遇?各地該如何吸引務工者中的人才回到鄉(xiang) 村貢獻自己的才智?

  為(wei) 此,《工人日報》各路記者深入多個(ge) 省市的鄉(xiang) 村,發現各地為(wei) 了吸引人才回流,推出了大量舉(ju) 措,以破解發展中麵臨(lin) 的人才之“渴”問題。

  本周起,《農(nong) 民工周刊》以“聚焦:如何破解鄉(xiang) 村人才之‘渴’”為(wei) 題,關(guan) 注如何吸引並留住返鄉(xiang) 創業(ye) 的“能人”、怎樣完善高技能培訓、如何培養(yang) 農(nong) 村電商本土化人才、怎樣破解農(nong) 民評職稱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對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中取得的成功經驗、麵臨(lin) 的困難和挑戰等進行深入剖析,以期為(wei) 各地相關(guan) 工作提供啟發借鑒。

  閱讀提示

  安徽淮南壽縣張李鄉(xiang) 實行“歸巢投資計劃”,吸引了時磊等“能人”返鄉(xiang) 創業(ye) ,但其創辦的企業(ye) 因招不到銷售等高端人才,鄉(xiang) 長當起義(yi) 務推銷員;返鄉(xiang) 老板則身兼文職、設備管理等數職。張李鄉(xiang) 正著手推進產(chan) 業(ye) 鏈建設,通過形成產(chan) 業(ye) 聚集效應來解決(jue) 高端人才不足問題。

  3月31日,300箱餃歡天水餃進入安徽合肥10家超市銷售。這都得益於(yu) 一個(ge) 月前,時磊跟著鄉(xiang) 長陳多田一路風塵仆仆從(cong) 淮南壽縣張李鄉(xiang) 趕到省城,由鄉(xiang) 長當推銷員把手工水餃賣到了合肥的超市裏來。

  45歲的時磊是從(cong) 張李鄉(xiang) 走出去如今又“鳳還巢”回來創業(ye) 的,今年是他從(cong) 江蘇蘇州返鄉(xiang) 的第三個(ge) 年頭。隨著企業(ye) 生產(chan) 規模的擴大,擴大銷路成為(wei) 必然,但在當地招不來合適的銷售人才,是讓時磊十分頭疼的難題。

  無奈之下,陳多田當起了時磊公司的義(yi) 務推銷員。其實,這已經不是陳多田第一次幫企業(ye) 賣水餃。畢竟,作為(wei) 省級就業(ye) 扶貧基地,企業(ye) 每天多銷售幾箱水餃,就會(hui) 讓張李鄉(xiang) 的村民多一個(ge) 就業(ye) 崗位。

  想盡辦法把“能人”請回鄉(xiang)

  “餃歡天大舞台,有空您就來。”位於(yu) 張李鄉(xiang) 油坊村的餃歡天生產(chan) 車間門口的這兩(liang) 行字既像鼓勵工人幹勁的標語,又像是企業(ye) 的招聘廣告。

  村民李德榮正在忙不迭地包手工餃子。一盤餃子1.65元,已是熟手的她幾秒鍾就能包一個(ge) ,每天收入100多元不費勁。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又能在家門口就業(ye) ,李德榮十分滿足。

  位於(yu) 大別山北麓的張李鄉(xiang) 地處壽縣最西南方,在脫貧攻堅工作開始前,全鄉(xiang) 貧困發生率20.1%。

  2018年,為(wei) 了開展產(chan) 業(ye) 扶貧,張李鄉(xiang) 製定了“歸巢投資計劃”,鼓勵本地人返鄉(xiang) 創業(ye) 。

  據陳多田介紹,為(wei) 此當地政府專(zhuan) 門將在外地創業(ye) 的本土企業(ye) 家摸排了一遍。“在張李鄉(xiang) ,這樣的‘能人’有很多,僅(jin) 油坊村就有126位。”

  時磊就是在這個(ge) 時候被請回來的“能人”。

  10多年前,時磊和妻子離開油坊村南下蘇州打拚,創辦了一家專(zhuan) 門從(cong) 事手工水餃生產(chan) 、銷售、品牌代理的食品企業(ye) ,年銷售額達1.2億(yi) 元。2019年,在陳多田“幾顧茅廬”的邀請下,本就惦記家鄉(xiang) 父老的時磊動心了,回家辦廠,反哺家鄉(xiang) 。

  建成後的安徽餃歡天食品有限公司不僅(jin) 給當地提供了10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受益貧困人口230餘(yu) 人,還帶動周邊鄉(xiang) 鎮蔬菜、肉等農(nong) 副產(chan) 品就近轉化,推動了本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

  85後外出創業(ye) 青年段厚龍也從(cong) 浙江回到老家張李鄉(xiang) ,創辦了壽縣愛社羽絨有限公司。公司通過引進先進設備,將當地鵝毛粗加工產(chan) 業(ye) 轉為(wei) 新型鵝絨加工企業(ye) ,每年上繳稅收近300萬(wan) 元。

  “有人,才有希望。”陳多田覺得,破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人才瓶頸有了一個(ge) 很好的開端。“已經請回來的有6位,正在洽談的有10位,他們(men) 有經驗、有能力,也有情懷,有意願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做貢獻。”

  “請回來”還得“留得住”

  返鄉(xiang) 之前,時磊並不是沒有擔心。

  對家裏的營商環境會(hui) 不會(hui) “水土不服”?政府部門的服務能不能跟得上?原材料、用工問題怎麽(me) 解決(jue) ?……回來後,時磊發現,張李鄉(xiang) 已與(yu) 從(cong) 前大不同。

  利用村集體(ti) 存量建設用地,由扶貧項目資金投入220萬(wan) 元,新建了2000平方米鋼構扶貧車間廠房,為(wei) 時磊減少了投資建廠的成本與(yu) 風險。水餃加工,蔬菜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而該鄉(xiang) 利用700餘(yu) 萬(wan) 元扶貧資金扶持起的1000多畝(mu) 蔬菜大棚基地,提供了豐(feng) 富的原材料。“上午需要的韭菜,下午就能送來,生產(chan) 基地直供,能夠保證食材的新鮮,增加口感。”時磊說。

  作為(wei) 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ye) ,時磊還擔心招不到工人。“鄉(xiang) 政府、人社部門幫了很大忙,召集全鄉(xiang) 11個(ge) 村的留守婦女來企業(ye) 工作,村裏的大喇叭連續宣傳(chuan) 了一個(ge) 星期的招聘信息。”

  剛開始隻來了十幾個(ge) 人,大部分人都還持觀望態度。時磊意識到,原有的企業(ye) 規章製度在張李鄉(xiang) 需要“本土化”。“為(wei) 了不耽誤員工照顧家庭,我們(men) 提供全日製、小時工、計件工等多種靈活的就業(ye) 形式。”

  由於(yu) 待遇優(you) 厚,工作環境較好,村民們(men) 口口相傳(chuan) ,招工已不成問題,還吸引了不少附近鄉(xiang) 鎮的人前來就業(ye) 。

  看似一切順風順水,但是發展的問題還是難以避免,尤其是人才問題。

  春節前夕,由於(yu) 進場費過高,“餃歡天”水餃未能進入到壽縣新城區一家超市銷售。陳多田得知後,主動和超市負責人溝通。雖然水餃最終進入超市賣場銷售,但對高端銷售人才的渴求成為(wei) 擺在時磊麵前的一道現實考題。

  “我們(men) 的銷售團隊目前都在蘇州,但是想要打開張李鄉(xiang) 及周邊市場的銷路,還得組建一支本地的銷售隊伍。”時磊告訴記者,村裏不缺一線工人,但諸如財務、人力、銷售等有經驗和技術性要求的崗位,符合條件的人比較少。

  “我們(men) 在招聘網站發布銷售職位的信息,一聽公司的位置在油坊村,人家就不願意來了。”時磊表示,即使開出每月上萬(wan) 元的高薪,也很難從(cong) 外麵招到人來。目前,時磊自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培養(yang) 了3名銷售人員,但還遠不能滿足銷售需求。

  關(guan) 鍵還是要解決(jue) “人”的問題

  管理、財務、行政……同樣,因為(wei) 招不到合適的文職人員,段厚龍隻得一人身兼數職。為(wei) 了打造自己的鵝絨成品品牌,最近,他把留學回來的弟弟招到了自己的企業(ye) ,讓他去跑市場。

  由於(yu) 缺技術員,段厚龍甚至還兼任公司的設備管理員。“出故障了,我得自己修。”段厚龍苦笑。

  “人是張李鄉(xiang) 最寶貴的資源,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人也不可能回來。”陳多田覺得,與(yu) 其用情懷留人,不如用待遇留人,用產(chan) 業(ye) 留人,同時完善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讓農(nong) 村成為(wei) 一個(ge) 適合居住的地方。

  時磊也覺得,由於(yu) 當地交通不便、物流不發達,企業(ye) 隻得自己配置冷鏈車將產(chan) 品送往各地銷售,不僅(jin) 增加了運輸成本,也帶來了運輸風險。“如果能解決(jue) 產(chan) 業(ye) 鏈的問題,形成產(chan) 業(ye) 聚集效應,那麽(me) 物流、供應鏈等問題也會(hui) 相應解決(jue) 。”

  近來,張李鄉(xiang) 圍繞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著眼推進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建設,在大力招食品、羽絨、木業(ye) 、服裝等加工業(ye) 企業(ye) 的同時,也大力招旅遊業(ye) 、服務業(ye) 、康養(yang) 業(ye) 等產(chan) 業(ye) 。

  每天,陳多田都會(hui) 在自己的朋友圈裏為(wei) 發展這些產(chan) 業(ye) “招才引智”,他想號召更多張李人回家鄉(xiang) 、建家鄉(xiang) 。不過他也明白,真正要振興(xing) 鄉(xiang) 村,需要做的還很多……

  陳華 唐姝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