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建設的意義與要點分析
作者:蔣曉麗(li) (四川大學文學與(yu) 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肇坤(四川大學文學與(yu) 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傳(chuan) 承曆史,繼往開來。2021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100周年的曆史時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莊嚴(yan) 宣告,我們(men) 實現了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麵建成了小康社會(hui) 。接下來,全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向著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邁進。因此,作為(wei) “中國夢”第二階段的首個(ge) 五年,“十四五”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其中,“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數字化戰略被第一次被寫(xie) 進了“十四五”規劃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認為(wei) “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ye) 態、新模式全麵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chan) 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回顧曆史,可以發現數字信息化一直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注的焦點。早在信息技術萌芽的世紀之初,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在福建省開展了“數字福建”項目的建設。從(cong) “數字福建”到“數字中國”,體(ti) 現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瞻遠矚,著眼我國經濟社會(hui) 的中長期發展,科學分析當下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主要矛盾,深刻把握曆史發展方向的戰略眼光與(yu) 智慧。
“數字中國”建設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認為(wei)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chan) 是人類存在之基礎,也是一切社會(hui) 產(chan) 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人類通過從(cong) 事一定的物質生產(chan) 實踐獲得物質生活資料。人類通過物質生活資料的獲取形成了生產(chan) 力,同時在此過程中,人與(yu) 人之間也形成了生產(chan) 關(guan) 係。馬克思認為(wei) 這種物質生活的生產(chan) 方式製約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發展,而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又受到生產(chan) 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之間的矛盾關(guan) 係的影響。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之間的矛盾關(guan) 係通常被總結為(wei) :生產(chan) 力決(jue) 定生產(chan) 關(guan) 係,生產(chan) 關(guan) 係要適應生產(chan) 力的發展,生產(chan) 關(guan) 係是生產(chan) 力發展的形式,生產(chan) 關(guan) 係會(hui) 反作用於(yu) 生產(chan) 力。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之間矛盾運動的循環往複推動著社會(hui) 生產(chan) 的發展。
生產(chan) 力是推動社會(hui) 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hui) 主義(yi) 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在全麵深化改革中,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jue) 我國所有問題的關(guan) 鍵這個(ge) 重大戰略判斷。工業(ye) 革命以來,人類通過科學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科學技術逐漸成為(wei) 了人類進行物質生產(chan) 實踐的決(jue) 定性的力量,“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chan) 力”。目前,人類社會(hui) 正處於(yu) 以信息數字技術為(wei) 代表的第三次工業(ye) 革命曆史進程中,信息數字技術成為(wei) 當代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水平高低的決(jue) 定性因素。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言“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jue) 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ge) 第一動力。”建設“數字中國”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於(yu) 如何進一步解放以科技創新為(wei) 核心的生產(chan) 力的發展這一問題的時代答案。
“數字中國”的建設要點
1.建設“數字技術”的機器體(ti) 係
新時期以來,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成為(wei) 世界科技強國。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某些關(guan) 鍵領域的關(guan) 鍵技術核心上依然存在被其他國家“卡脖子”的現象,尤其是在當前複雜嚴(yan) 峻的國際形勢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ge) 關(guan) 鍵變量。因此,“數字中國”建設首先提出要“加強關(guan) 鍵數字技術創新運用”。具體(ti) 而言,就是要聚焦高端芯片、操作係統等目前尚未實現完全自主創新的關(guan) 鍵領域的研發突破,加強核心技術一體(ti) 化研發,加快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神經芯片、DNA存儲(chu) 等前沿技術的布局,加強信息科學與(yu) 生命科學、材料等基礎學科的交叉創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多次提到的“機器體(ti) 係”這一概念中指出,不是蒸汽機而是大機器體(ti) 係的形成才是工業(ye) 革命爆發和全麵發展的標誌。一個(ge) 機器係統的形成,並不是某項技術突破的結果,而是多種技術相互聯係整體(ti) 突破的結果。因此,以信息數字技術為(wei) 基礎的“數字中國”建設應該體(ti) 現為(wei) 相關(guan) 聯的多種信息技術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整體(ti) 性建設。因此,在“加快推動數字產(chan) 業(ye) 化”的同時,應該盡快“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推動數據賦能全產(chan) 業(ye) 鏈協同轉型,深化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實現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
2.構築人民生活的美好圖景
曆史清晰地表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是為(wei) 了促進生產(chan) 力的解放和發展,而促進生產(chan) 力的解放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發展生產(chan) 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解放與(yu) 全麵發展。因此 “加快數字社會(hui) 建設步伐”,利用數字技術服務民生是數字中國建設理應的題中之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cong)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表述轉變指出隨著全麵小康社會(hui) 的建成,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質更高、範圍更廣,除了更高質量的物質文化生活,人民對於(yu) 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公共資源的分配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一點,“建設數字中國”提出要“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推進學校、醫院、養(yang) 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推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共同發展、深度融合,擴大優(you) 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範圍,實現百姓對老有所養(yang) ,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的和諧社會(hui) 的期盼。
同時,“從(cong) 落後的社會(hui) 生產(chan) ”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表述轉變指出我國的社會(hui) 生產(chan) 特別是生產(chan) 力方麵已經基本擺脫了落後狀況,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指區域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尤其體(ti) 現在城鄉(xiang) 發展差距上。針對這一點,“建設數字中國”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xiang) 村”,以數字化助推城鄉(xiang) 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加快推進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構建麵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ti) 係,推動鄉(xiang) 村管理服務數字化,促進城鄉(xiang) 統籌發展。
3.提高數字政府的建設水平
雖然生產(chan) 力是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決(jue) 定性因素,但生產(chan) 關(guan) 係也可以反作用於(yu) 生產(chan) 力,上層建築也可以反作用於(yu) 經濟基礎。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這種非線性的動態矛盾過程要求在麵臨(lin) 新時期發展的突出問題時,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ti) 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guan) 聯性、係統性、協同性。黨(dang) 領導的人民政府所製定的各項法律政策是上層建築的核心內(nei) 容,因此,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政府的執政水平和決(jue) 策科學性是上層建築反作用經濟基礎的關(guan) 鍵所在。
提高數字政府的建設水平,首先需要加強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ti) 係,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深化國家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信息資源共享利用。其次是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大政務信息化建設統籌力度,深化政務信息係統整合,提升跨部門協同治理能力。最後是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麵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ye) 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