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一家兩代三人:護鶴員30餘年接力守護“高原精靈”
編者按:
每一個(ge) 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wei) 億(yi) 萬(wan) 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ge) 奮鬥的你。讓我們(men) 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昭通4月7日電 題:一家兩(liang) 代三人:護鶴員30餘(yu) 年接力守護“高原精靈”
作者 羅婕 鄭遠見
4月初,春季的雲(yun) 南昭通大山包剛經曆連續降雪,寒意料峭。
6日,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還有100餘(yu) 隻黑頸鶴,因為(wei) 寒潮沒能跟上大部隊正常北遷。上午11點剛過,護鶴員趙炳祥帶著15公斤玉米來到保護區內(nei) 的大海子濕地,給嚴(yan) 寒天氣下的“高原精靈”黑頸鶴投食。
有著“中國黑頸鶴之鄉(xiang) ”的雲(yun) 南昭通大山包是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重要的越冬地之一。經過30多年的有效保護,到此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已由建立保護區之初的300多隻增加到近2000隻。
保護區工作人員吳太平介紹,在候鳥遷徙和越冬期間,工作人員要做好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受傷(shang) 野生動物的救治等工作,此外,護鶴員也是黑頸鶴保護不可或缺的參與(yu) 者。
趙炳祥一家兩(liang) 代三人都在保護區擔任過護鶴員,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他們(men) 協助保護區工作人員確認黑頸鶴數量,在極端天氣的情況下給黑頸鶴投食。
“我們(men) 一家和黑頸鶴的緣分從(cong) 我母親(qin) 董應蘭(lan) 那裏開始。1990年保護區剛成立時,她成為(wei) 當時唯一一個(ge) 護鶴員。”趙炳祥回憶,童年時總在離家不遠處聽見黑頸鶴的叫聲,當地人都叫它們(men) “雁鵝”,他常跟隨母親(qin) 一起護鶴,母親(qin) 在投食,他就在一旁數黑頸鶴。
隨著董應蘭(lan) 年事漸高,腳傷(shang) 難以行走,逐漸負擔不起護鶴員的工作,2003年,妻子陳光惠正式接下了守護黑頸鶴的接力棒。往後將近20年中,她用獨特的口哨聲與(yu) 黑頸鶴交流,參與(yu) 救助多隻黑頸鶴,成了它們(men) 的好朋友。
“現在我也成了保護區的一名護鶴員。”趙炳祥告訴記者,當地的青壯年大多到外地務工,老一輩護鶴人退休後他毫不遲疑地頂上了這個(ge) 位置,“主要還是喜歡這些高原精靈,在我有生之年想好好守護它們(men) ”。
今年2月下旬,陳光惠在大雪中為(wei) 黑頸鶴投食時受傷(shang) 住院,照管家中老人孩子和護鶴的工作全部落在趙炳祥的身上。恰逢黑頸鶴北遷,為(wei) 了投食救助在大海子濕地停息中轉的黑頸鶴,他每天6點半進入保護區確認黑頸鶴數量,再完成兩(liang) 次投食工作。
為(wei) 了兼顧護鶴工作和家庭,趙炳祥將兩(liang) 歲的小兒(er) 子放進裝玉米的背簍,跟隨他一起給黑頸鶴投食。“兒(er) 子每次看到鶴群都很開心,隨著黑頸鶴展翅手舞足蹈。”
趙炳祥表示,“愛鶴護鶴已成為(wei) 我們(men) 一家生活的一部分,我們(men) 和黑頸鶴也相互依存。希望小輩們(men) 能將接力棒傳(chuan) 遞下去,做黑頸鶴的守護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