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速來打卡!用新姿勢“打開”中國工業遺存

發布時間:2022-04-12 09:55: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冬奧場館北京首鋼園有什麽(me) 好玩的?在“鍋爐房”裏看戲劇是怎樣的感受?

  速來打卡!用新姿勢“打開”中國工業(ye) 遺存

  一個(ge) 因北京冬奧會(hui) “出圈”的百年園區——冷卻塔成為(wei) 選手在滑雪大跳台騰空時的獨特背景;一個(ge) 文藝青年聚集的藝術區——青石階鑲嵌燈帶,鐵扶欄鏽跡斑駁;一座以“藝術”命名的產(chan) 業(ye) 園——音樂(le) 周、戲劇節、藝術展在由鍋爐房改造的“爐劇場”輪番上演……

  這些年輕人眼中的“潮地”,數十年甚至百餘(yu) 年前曾是鋼鐵廠、中國西南印業(ye) 巨頭、國營電子管廠……時光荏苒,從(cong) 高聳的煙囪、老舊的廠房到今天文藝範兒(er) 十足、充滿現代感的潮流之地,工業(ye) 遺存經曆了什麽(me) 得以“重生”?她們(men) 有幾種打開方式?

  2021年4月,經過精心策劃,新華社推出融媒體(ti) 欄目——《打卡工業(ye) 遺存》。通過“雲(yun) 打卡”這種年輕一代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讀者可以跟隨新華社記者的筆和鏡頭,近距離接觸遍布全國19個(ge) 省份的30多個(ge) 具有代表性的工業(ye) 遺存。

  欄目開設一年間,翻閱網友在評論區的留言,可以洞察“打卡工業(ye) 遺存”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

  是創新的吸引——“太酷炫了”“讓人既驚歎又著迷”“讓年輕人也喜歡上了不一樣的工業(ye) 園區”“有機會(hui) 一定要帶著家人朋友去打卡”。

  是曆史的回眸——“承載了工業(ye) 發展的足跡”“當時間烙上印記,曆史撲麵而來”“留下了那個(ge) 時代的歲月痕跡”。

  是情感的升華——“向煉鋼工人們(men) 表示崇高的敬意”“祝中國的工業(ye) 發展可以一路長虹”。

  一個(ge) 小切口,反映大主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一些不再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工業(ye) 企業(ye) 轉型、外遷或退出,遺留下大量工業(ye) 建築和機械、廠房、倉(cang) 庫等工業(ye) 設施。這些極具曆史價(jia) 值、曾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工業(ye) 遺存,並沒有被“一拆了之”,各地根據城市建設需要,積極發掘其經濟、社會(hui) 和文化價(jia) 值,通過保護性開發和功能再造,讓這些工業(ye) 遺存煥新重生。

  從(cong) 博物院館到文創空間,從(cong) 愛國教育基地、影視拍攝基地到運動場所、市民文化休閑中心,重獲新生的工業(ye) 遺存,既是經濟社會(hui) 和城市發展變遷的見證,也承載著延續城市獨有曆史文化的特殊使命。欄目以輕閱讀的方式,講述工業(ye) 遺存“前世今生”的蝶變故事,揭開工業(ye) 遺存經過怎樣的保護性開發而成為(wei) 城市地標和“網紅打卡地”的秘密,看看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理念下,讀者身處的城市進行了哪些功能改造和提升,以此觸摸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脈搏。

  通過融媒體(ti) 產(chan) 品,硬核故事娓娓道來,為(wei) 讀者打開一個(ge) 新世界。這些工業(ye) 遺存,在我國工業(ye) 發展史上曾“存在感”滿滿;在麵臨(lin) 被廢棄的命運時,經過保護性開發,又煥發了新生命:

  ——它們(men) 是新中國工業(ye) 發展的見證者,曾開創諸多中國工業(ye) 史上的第一。

  60年前,作為(wei) 萬(wan) 機之“母”,她一步衝(chong) 出中國工業(ye) 曾經的“禁區”;60年後,她和“孫輩”肩並肩,活躍在產(chan) 業(ye) 一線,為(wei) 強國之路奮鬥。《一起來認識這位60歲的“鋼鐵勞模”》講述了中國第一台1.2萬(wan) 噸水壓機的輝煌與(yu) 榮光。

  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台普通車床,第一個(ge) 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ge) 自主研發的管模……《這裏,珍藏著多項新中國第一》聚焦位於(yu) 遼寧的中國工業(ye) 博物館,呈現中國工業(ye) “微縮曆史”。

  始建於(yu) 1889年的河北啟新水泥廠不僅(jin) 是中國首家水泥廠,還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如今,在這座百年廠區,書(shu) 店、工作室、電商基地等新業(ye) 態,繁榮一新。《這片百年廠區,見證中國水泥工業(ye) 發展史》“打開”已變身工業(ye) 博物館的廠區,讓讀者與(yu) 中國水泥工業(ye) 成長史來一場時空對話。

  ——它們(men) 是一部新中國工業(ye) 體(ti) 係建設的曆史教科書(shu) ,記錄下在那個(ge) 一窮二白的時代,廣大建設者艱苦創業(ye) 的激情歲月。

  曾經荒無人煙處,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wei) 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長城控製電器廠、風動工具廠、星火機床廠、鍛壓機床廠等37家企業(ye) ,從(cong) 北京、上海、哈爾濱、長春、洛陽等地陸續遷入或新建到甘肅天水,這裏逐漸發展成為(wei) 西北重要的工業(ye) 城市。《這座博物館,帶你穿越到“三線”》中的天水工業(ye) 博物館無聲地訴說那段難忘的奮鬥曆程。

  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一朵盛放在三線建設時期的“鋼鐵工業(ye) 之花”。《這朵“花”,盛放“三線”火紅如初》走進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全景式展現國內(nei) 主要的三線建設曆史。館藏的2萬(wan) 多件(套)文物、文獻史料,3萬(wan) 多張曆史圖片,1萬(wan) 多分鍾珍貴視頻資料有序陳列,鋪展開一幅戰天鬥地的英雄畫卷。

  ——它們(men) 是戰爭(zheng) 年代烽火歲月的“親(qin) 曆者”和“戰鬥者”。

  全國首個(ge) 洞穴抗戰博物館聚落,抗戰時期大後方“兵器庫”所在地,10個(ge) 主題博物館,10萬(wan) 餘(yu) 件抗戰、兵工、民俗文物……《這裏藏著一座抗戰“兵器庫”》中,重慶建川博物館內(nei) 兵工廠工人躲避日軍(jun) 空襲、在生產(chan) 洞內(nei) 生產(chan) 兵器的場景,讓讀者瞬間穿越到那個(ge) 英勇抗日的年代。

  ——它們(men) 在修舊如舊的理念中被充分挖掘“硬鋼鐵”的價(jia) 值,“詞雲(yun) 圖”中不僅(jin) 有複古,還有文藝、時尚、硬核等諸多生機勃勃的辭藻。

  古樸中帶點“潮”,寫(xie) 滿滄桑的老廠房,充滿視覺張力的彩色牆,曆史和文物“活化”重生,廠區不再“靜悄悄”。《八旬老廠房咋就成了網紅潮地》揭秘重慶鵝嶺二廠這座潮流文創公園的蝶變密碼。

  古典音樂(le) 舒緩流淌,書(shu) 香氣息撲麵而來,橡膠味沒了,“書(shu) 卷氣”濃鬱,城市書(shu) 吧刻進一座城市的“DNA”。《橡膠廠變“書(shu) 房”,你愛上了嗎?》描繪了天津市第四橡膠廠舊址變身文化園區、從(cong) “橡四”變“巷肆”的轉型之路。

  斑駁的三高爐、曲折的管道,滑雪大跳台、“四塊冰”冬訓中心,壓差發電站改建的咖啡館,不時穿梭的無人駕駛汽車,硬核、科幻、文藝。《走起!這個(ge) 地方有點“鋼”》掃描速寫(xie) 現在可謂無人不曉的北京首鋼園,“硬鋼鐵”也有不一樣的文藝氣質。

  全國勞模紡織女工黃寶妹曾在此工作,碎煤機部件做涼亭頂,老船排舊址步道嵌上透明玻璃,煙草倉(cang) 庫改造成為(wei) “綠之丘”。《來這條“生活秀帶”,一次打卡N座老工廠》循著諸多工業(ye) 痕跡,細數上海楊浦濱江如何從(cong) “工業(ye) 鏽帶”變成“生活秀帶”。

  一種軟呈現,開啟輕閱讀

  閱讀一個(ge) 個(ge) 融媒體(ti) 產(chan) 品,邂逅一座座城市的地標性工業(ye) 遺存。

  進入產(chan) 品頁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心設計的海報。黃浦江畔、朝天門碼頭、九寨溝、天津眼、杭州西湖、武漢長江大橋……每一張海報背景,都經過精心篩選,是最能代表工業(ye) 遺存項目所在省份的地標式建築,或關(guan) 乎工業(ye) 經濟發展,或代表當地的秀美風景。

  海報上“夾”著兩(liang) 張照片,一張圖片泛黃、頗有年代感,另一張則現代感十足,工業(ye) 遺存改造轉型前後影像的對比,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衝(chong) 擊力,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工業(ye) 遺存如今長啥樣?曆史當事人有哪些故事分享?項目改造責任人或管理單位負責人如何談發展?想知道就點擊播放海報下方2分鍾左右的視頻,實現“雲(yun) 打卡”。

  如果說視頻能給讀者全麵立體(ti) 的觀感,那麽(me) 文圖便是截取剖麵、深挖細節,將想象的主動權交給讀者。

  老廠房究竟長啥樣?“約30米高的鑄造車間內(nei) 滿是斑駁,巨大的衝(chong) 天爐被架在半空中,保持著‘一傾(qing) 如注’的姿態……陽光越過鏽跡斑斑的窗框,灑在縱橫交錯的鋼鐵軌道上”,濃鬱的工業(ye) 風撲麵而來。

  修舊如舊究竟怎麽(me) 修?“過去老式的紫紅色實腹鋼窗,由加工成老式窗戶顏色和大小的鋁合金材料窗替代,但開窗方式和原來一樣”,一句描寫(xie) 揭開奧秘。

  發展得怎麽(me) 樣?“3.5平方公裏的工礦區”“到三江拍攝的電影、電視劇近110部(集)”“參與(yu) 拍攝的本地群眾(zhong) 演員逾2萬(wan) 人次”,一組組數據解讀發展脈絡。

  這些融媒體(ti) 產(chan) 品采用“海報+視頻+文字+圖片”的方式,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相互作用,產(chan) 生1+1+1+1>4的化學反應。主題統一、內(nei) 容互補、多種手段呈現,融媒體(ti) 產(chan) 品更直觀、生動,同時具有一定深度,讓產(chan) 品表達更豐(feng) 富、更顯年輕態。而工業(ye) 遺存的發展蝶變曆程,保護利用取得的成果和經驗,產(chan) 業(ye) 轉型與(yu) 城市建設的成就、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也都濃縮在千字文裏。

  一次新嚐試,實現大融合

  如果將融媒體(ti) 產(chan) 品製作鏈比作一串項鏈,那麽(me) 串起一顆顆珍珠的,便是融媒體(ti) 思維這條主線。《打卡工業(ye) 遺存》欄目不僅(jin) 在報道形態上突出融媒體(ti) 化,也將融媒體(ti) 思維運用於(yu) 產(chan) 品製作全過程,建立了完善的融媒體(ti) 產(chan) 品策劃、采集、加工製作的全鏈條,實現編采兩(liang) 端以及跨部門、跨地域的報道主體(ti) 大融合。開欄至今,新華社19個(ge) 國內(nei) 分社的近百位文字、攝影、音視頻記者和編輯參與(yu) 采訪和製作。

  欄目產(chan) 品不僅(jin) 被人民網、光明網、中國經濟網、澎湃新聞、學習(xi) 強國等網媒廣泛轉載,還在科技日報、中國婦女報、中國改革報等多家紙媒刊載,先後5次登上報紙頭版,8次登上新華每日電訊,媒體(ti) 采用量最高達到375家。產(chan) 品在移動端也受到讀者青睞,客戶端閱讀量最高達到923萬(wan) 次,多個(ge) 產(chan) 品閱讀量超過200萬(wan) 次。(記者金小茜、張曉潔)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