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課,中國科普教育的新契機
從(cong) 2013年神舟十號航天員乘組第一次太空授課,到2021年12月的第一次“天宮課堂”,再到2022年3月23日的第二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追逐“航天夢想”。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課堂設置在飛行器、中國空間站,科普專(zhuan) 家組成員通過媒體(ti) 為(wei) 受眾(zhong) 答疑解惑。這樣高配版的太空授課是如何設計的,它有怎樣的定位,它將會(hui) 為(wei) 中國科普教育帶來怎樣的啟示?
專(zhuan) 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 季啟明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係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 黃偉(wei) 芬
中國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心副主任 葉菲菲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天宮課堂”是圍繞中國空間站精心打造的科普教育活動品牌——
激發孩子們(men) 崇尚科學、探索未知、追求創新的熱情
記者:“天宮課堂”上,大家特別感興(xing) 趣的是一次次奇妙的科學實驗展示。耳目一新的實驗讓大家不再是“霧裏看花”,對背後的科學原理也不再是“勿理物理”。看來,科普的打開方式非常重要,這對我們(men) 的科普教育有怎樣的啟示?
季啟明:“天宮課堂”是我們(men) 圍繞中國空間站精心打造的一個(ge) 科普教育活動品牌。
空間站工程在規劃論證之初,我們(men) 就把它定位為(wei) 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它不僅(jin) 是科學家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一個(ge) 研究平台,更是一個(ge) 能夠為(wei) 國家發揮綜合效益的平台。其中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可以作為(wei) 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chuan) 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科普教育平台。
空間站擁有特殊的空間環境條件,比如:微重力、強輻射、高真空、大溫差這些特殊的太空環境,航天員乘組定期輪換,長期有人在軌工作生活,計劃開展大量的科學實(試)驗,涉及諸多學科領域。利用這些天地環境差異、豐(feng) 富的資源和特有的實驗條件,可以開展許多在地麵上難以做到的科普演示。
太空中的一些現象是非常神奇和有趣的,很多在地麵上司空見慣的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物現象等,在太空中會(hui) 有很大差別,甚至完全不一樣。不僅(jin) 孩子們(men) 會(hui) 很感興(xing) 趣,許多成年人包括我們(men) 從(cong) 事載人航天工程的科學家、工程師也都覺得很有意思。而天上地下不同的實驗現象,揭示出的是同樣的科學規律。這樣一個(ge) 演示和驗證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ge) 加深對科學原理理解的過程。
讓航天員在空間站上實際操作一些小實驗,展示一些我們(men) 正在做的科學研究項目,不僅(jin) 在內(nei) 容上、形式上、效果上對孩子們(men) 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能帶著孩子們(men) 一起經曆“從(cong) 理性的思考、到懷疑的態度、再到實證的操作,最後拓展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樣一個(ge) 過程,在無形中向他們(men) 傳(chuan) 遞了科學精神,從(cong) 而激發他們(men) 崇尚科學、探索未知、追求創新的熱情。
黃偉(wei) 芬:科普的打開方式非常重要。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大家越來越尊重科學、也越來越需要科學,這對科普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神舟十號太空授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以來,我們(men) 國家的科普教育事業(ye) 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種新技術、新理念的發展也使得科普活動的形式和內(nei) 容越來越豐(feng) 富多樣。在設計空間站時代的太空授課時,我們(men) 就堅持選擇符合科學原理清晰、實驗現象明顯、天地差異顯著、易於(yu) 理解和展示等標準的項目,事實證明我們(men) 的這套標準是行之有效的。此外,太空授課麵向全國青少年群體(ti) 、社會(hui) 公眾(zhong) 乃至全球,因此在授課上不追求知識多麽(me) 高深、概念多麽(me) 複雜,而是注重體(ti) 現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精神,強調對比差異發現問題、利用問題引導探索、通過探索得到答案,這將會(hui) 是後續太空授課和係列在軌科普教育活動堅持的原則。在這個(ge) 過程中積累的良好做法也可以被更多的科普活動借鑒,共同推動我國的科普事業(ye) 取得更大發展。
葉菲菲:在教學當中,我們(men) 總說的一句話是“科學就在我們(men) 身邊”。但很多時候,對於(yu) 科學我們(men) “日用而不知”,就比如水油混合後,靜置一陣自然就分層了;打籃球投籃,籃球扔出去的軌跡一定是拋物線。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平時很少去關(guan) 注這些現象呢?因為(wei) 對於(yu) 這些現象我們(men) 習(xi) 以為(wei) 常。就比如蘋果為(wei) 什麽(me) 會(hui) 掉下來,而月亮一直在天上不會(hui) 掉下來,在牛頓之前有沒有人思考過。但牛頓認真地去研究了這個(ge) 大家都覺得“天經地義(yi) ”的事情,於(yu) 是,萬(wan) 有引力定律誕生了,我們(men) 才知道,天上的星球和地上的蘋果都是由同樣的物理規律所支配的。“天宮課堂”最為(wei) 重要的意義(yi) ,是讓我們(men) 可以從(cong) 另外一個(ge) 角度去再現平時生活的現象,發現地麵的生活經驗都被打破了:水油可以不分離,水滴可以拉開這麽(me) 長的距離,失重除了能讓航天員飄起來,還可以做無容器實驗等。“天宮課堂”的實驗打破了我們(men) 習(xi) 以為(wei) 常的固有知識體(ti) 係,引起了大家與(yu) 原有認知的衝(chong) 突,有衝(chong) 突就會(hui) 有情感上的觸動,會(hui) 引起深度的思考,這樣就會(hui) 引發學習(xi) 行為(wei) 。
小實驗,大道理,科普大發展應該有更多的科學家參與(yu) 進來——
極其簡單現象背後的解釋,需要科學家、教育專(zhuan) 家、科普工作者等共同配合完成
記者:航天員“太空教師”展示的科學實驗背後,其實是有一群科學專(zhuan) 家的支持,有各個(ge) 領域的專(zhuan) 家多次推演討論。航天員給大家的不是簡單傳(chuan) 授知識,而是讓孩子們(men) 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探索找答案。我們(men) 是如何設計這些實驗的,這是怎樣一個(ge) 過程?
黃偉(wei) 芬:我們(men) 始終堅持太空授課活動的科普取向,設計這些實驗的出發點就是充分利用載人航天事業(ye) 的受關(guan) 注度和空間站的特殊環境,為(wei) 青少年群體(ti) 和社會(hui) 大眾(zhong) 提供學習(xi) 基礎科學知識、直觀感受空間站微重力特點、了解載人航天事業(ye) 發展的窗口和機會(hui) 。科普大發展應該有更多的科學家參與(yu) 進來,因此在設計這些實驗時,我們(men) 廣泛征求了一線授課教師、科普專(zhuan) 家、科學專(zhuan) 家、工程專(zhuan) 家、轉播媒體(ti) 等多方麵的意見建議,一方麵從(cong) 現有教學體(ti) 係出發,選取概念清晰、現象明顯、天地差異顯著的候選項目,緊扣中小學生教學實際、兼顧媒體(ti) 傳(chuan) 播需求;另一方麵充分考慮工程約束條件,在確保在軌航天器和航天員絕對安全的基礎上再討論項目的可行性。在經過多輪專(zhuan) 家討論和評審後,我們(men) 還和航天員乘組保持密切溝通,根據乘組在軌嚐試和練習(xi) 結果,對實驗項目的具體(ti) 操作步驟和講解內(nei) 容進行針對性調整,最終呈現在大家麵前的就是一個(ge) 個(ge) 精彩紛呈的授課實驗項目。
葉菲菲:簡單的實驗現象背後蘊含大道理,比如在課程設計會(hui) 上,扔“冰墩墩”這個(ge) 簡單的實驗,討論所花的時間才是最多的。專(zhuan) 家們(men) 討論的並不是要不要做這個(ge) 簡單的實驗,而是這個(ge) 實驗的重要性、深刻性。
“冰墩墩”是做勻速直線運動嗎?這取決(jue) 於(yu) 你在哪裏觀察,如果是在空間站裏麵看,的確走過一條直線;如果你從(cong) 地麵上看,“冰墩墩”走的可不是直線,而是繞著地球走過一段圓弧。一個(ge) 說法是直線,一個(ge) 說法是圓弧,哪個(ge) 是正確的呢?如果問愛因斯坦,他會(hui) 說這兩(liang) 種情況沒有任何區別,是等效的。等效原理是相對論的基礎和出發點。可以看到這個(ge) 實驗雖然簡單,背後卻是廣義(yi) 相對論的基礎原理。但麵對公眾(zhong) 如何簡潔、清晰、明白地展示出來是更為(wei) 重要的。通過這個(ge) 實驗,我們(men) 可以看到一個(ge) 極其簡單現象背後的解釋,需要科學家、傳(chuan) 播學者、教育專(zhuan) 家、科普工作者共同配合來完成。“小實驗,大道理”,這是第二次“天宮課堂”實驗設計的一個(ge) 簡單概括,因此實驗內(nei) 容不僅(jin) 僅(jin) 是實驗現象的展示,更要呈現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在載人航天工程科技創新的同時,科普工作是工程的分內(nei) 職責和社會(hui) 責任——
科普教育為(wei) 孩子提供了仰望星空、堅定前行的指引
記者:一些專(zhuan) 家感慨,更多時候,科普是作為(wei) “見縫插針”的調劑品走進學生生活的。相信這幾次太空授課正是科普發展的新契機,會(hui) 激發大家對科普更大的興(xing) 趣。科普與(yu) 學校教育有怎樣的區別和聯係?在“雙減”背景下,我們(men) 該如何理解科普的價(jia) 值?
季啟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對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做出一係列重要部署,先後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重要文件,對科普事業(ye) 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載人航天工程作為(wei) 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之一,應當模範踐行科技創新、科學普及“一體(ti) 兩(liang) 翼”的要求。在載人航天工程科技創新的同時,科普工作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工程的分內(nei) 職責和社會(hui) 責任。我們(men) 將努力通過開展具有更多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科普活動,更好地發揚載人航天精神,傳(chuan) 播載人航天科學知識,講好載人航天科學故事,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靜待花開。
黃偉(wei) 芬:科普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在激發學生興(xing) 趣、引領學生探索方麵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這些年我們(men) 的學校教育在不斷改革,更加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探索精神。科普教育由於(yu) 直觀、有趣、輕鬆等特點,對孩子們(men) 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好的科普教育更是對孩子們(men) 影響深遠。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當年許多看過神舟十號太空授課活動的孩子在後來麵臨(lin) 專(zhuan) 業(ye) 選擇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航空航天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他們(men) 都說是當年的太空授課活動在他們(men) 的心中播下了熱愛科學、熱愛航空航天事業(ye) 的種子,引領了他們(men) 的人生方向。我想,刻苦全麵的學校教育給了孩子們(men) 腳踏實地、勇敢追夢的實力;而科普教育,尤其是載人航天事業(ye) 相關(guan) 的科普教育為(wei) 他們(men) 提供了仰望星空、堅定前行的指引。
葉菲菲:學校教育和科技館的科普教育應相互配合、互為(wei) 補充,共同使學生受益。科技館是一個(ge) 開展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的場所,通過眾(zhong) 多的互動展品創設學習(xi) 情景,是科技館所具有的獨特價(jia) 值。
以“天宮課堂”為(wei) 例,這次在科技館開的科普課與(yu) 普通的學校課堂有很大的區別。三位“太空教師”位於(yu) 距離地麵約400千米高的中國空間站,而主課堂的學生則位於(yu) 地麵課堂——中國科技館。教師與(yu) 學生並不處於(yu) 同一空間當中,教師並不能“直接”麵對學生。在這樣一個(ge) 差異的空間,引起天地之間生活體(ti) 驗的不同,如重力水平、晝夜變化等,將處在不同空間的教師與(yu) 學生組織在同一時間下,會(hui) 出現非常多的認知之間的“碰撞”與(yu) “衝(chong) 突”。突破以往的學習(xi) 、生活場景,這正是太空授課、科技館科普教育的魅力所在。因此,科技館的科普教育非常強調創設學習(xi) 環境。中國科技館的理念是“體(ti) 驗科學、啟迪創新”,通過營造在實踐中學習(xi) 科學的情境,通過互動、體(ti) 驗等方式,引導公眾(zhong) 進入探索與(yu) 發現科學的過程。
空間站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蘊含著得天獨厚的豐(feng) 富教育資源——
來自孩子們(men) 的奇思妙想將是後續“天宮課堂”的精彩一筆
記者:隨著中國空間站後續艙段的發射,“天宮課堂”還會(hui) 有更大的空間和更豐(feng) 富的內(nei) 容,對後續課程設計有怎樣的設想?
季啟明:天宮空間站在今年建成後將長期在軌運行。按照目前計劃,今後載人飛船每年訪問2次,每個(ge) 乘組將在軌駐留6個(ge) 月,短期內(nei) 計劃每年利用2次貨運飛船補給,將在軌開展大量的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利用人在太空的活動可以常態化安排天地一體(ti) 化的科普實驗展示、科學項目講解、太空科學課、科普視頻拍攝等活動。我們(men) 將把“天宮課堂”打造成載人航天科普的一個(ge) 精品品牌活動。
後續的課程設計,我們(men) 已經邀請了各方麵的專(zhuan) 家一起進行策劃和設計,總的考慮是要進行體(ti) 係化設計。比如,將按照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生命、天文觀測與(yu) 對地觀測、人文等學科方向,進行體(ti) 係化的課程設計。
除了“天宮課堂”活動,後續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的經常性科普活動,內(nei) 容將更加豐(feng) 富、精彩,形式將更加多樣化,傳(chuan) 播手段將更加新穎,覆蓋麵將更加廣泛。
黃偉(wei) 芬:後續的課程設計,我們(men) 將堅持已經積累的成功經驗和良好做法,結合每次載人飛行任務的安排和乘組特點,不斷擴展“天宮課堂”的授課內(nei) 容,努力形成全人群、多學科、廣覆蓋的“天宮課堂”授課體(ti) 係。今年我們(men) 的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發射後空間站將全麵建成,屆時航天員在軌擁有更大更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我們(men) 的科學家也將擁有更加強大的在軌科研能力,開展更加豐(feng) 富、前沿的科學研究,這些都為(wei) 我們(men) 的課程設計提供了豐(feng) 富的素材。此外,麵向孩子們(men) 征集的搭載實驗項目也在按計劃推進中,我相信來自孩子們(men) 的奇思妙想也將是我們(men) 後續“天宮課堂”的精彩一筆。
太空授課是載人航天科普活動的標誌性事件,後續我們(men) 也將以太空授課活動為(wei) 牽引,更多地開展地麵專(zhuan) 家解讀、學生對比實驗等拓展活動,發揮好太空授課的引領作用,帶動形成一批既科學又有趣、既嚴(yan) 謹又生動的科普活動。
葉菲菲:空間站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蘊含著得天獨厚的豐(feng) 富教育資源,除了科學家所做的研究和實驗之外,我想青少年自己設計的實驗也一定會(hui) 有機會(hui) 在空間站進行展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