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護這十年: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劉彬
草長鶯飛,春風拂柳。這個(ge) 春天,古籍修複師李英和邊莎沒有像其他退休的人那樣去賞花踏青,而是安靜地坐在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館文獻修複組的大辦公室裏,手底下,上千年的敦煌遺書(shu) 被徐徐修補複原。
在上月召開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被首次寫(xie) 進政府工作報告。近兩(liang) 年熱播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讓古老的典籍走進電視觀眾(zhong) 的視野,古老的中國故事從(cong) 泛黃的舊紙頁中走出來,通過熒屏得以廣泛講述。
傳(chuan) 承文化薪火,講好中國故事,古籍保護一直在行動。
1.摸清楚家底:繼絕存珍繼往開來
五千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記錄、承載這千年文明,1920年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片片甲骨,功不可沒。東(dong) 漢元興(xing) 元年,蔡倫(lun) 用樹皮、麻頭、敝布和漁網製造出的蔡侯紙,更是在這千年文明的傳(chuan) 承中唱了主角。
俗話說,紙壽千年。我們(men) 循著千年前那一頁頁紙,便能探尋到過往的繁華。而那一張張、一卷卷,在時隔千年之後的今天已經碎成渣的紙片、成了一坨的紙磚,有些散落在西域、江南或者雲(yun) 貴的深閨,不為(wei) 人知。為(wei) 摸清古籍家底,僅(jin) 在2015—2017年三年間,就有來自全國近70所高校的幾百名大學生,作為(wei) 中華古籍普查文化誌願服務行動的誌願者,利用暑假,克服交通不便、山高路遠和收藏單位分散等困難,幫助百餘(yu) 個(ge) 受援單位整理編目古籍近百萬(wan) 冊(ce) 。
據了解,“十三五”以來,在多方努力之下,全國古籍資源分布和保存狀況基本摸清。全國古籍普查完成270餘(yu) 萬(wan) 部另1.8萬(wan) 函,有30個(ge) 省份基本完成漢文普查工作,占預計漢文總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占預計存藏機構總數的96%以上,其中1160家為(wei) 藏文古籍收藏單位。
通過普查,新發現一批珍貴文獻。孔子博物館藏《乾隆禦定石經》,就是2019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舉(ju) 辦碑帖普查編目培訓班時發現的,確定為(wei) 清代乾隆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後,保存至今;重慶圖書(shu) 館藏明初拓本《汝帖》,也是碑帖普查編目中的重大發現;上海圖書(shu) 館在古籍普查時發現的宋刻殘本《杜工部草堂詩箋》,實現了與(yu) 國家圖書(shu) 館、上海博物館藏本合璧。據統計,“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累計發布217家單位古籍普查數據744.7萬(wan) 冊(ce) (件)。《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累計出版509家收藏單位的普查目錄共計123種189冊(ce) ,收錄127萬(wan) 條款目,天津、重慶、浙江、寧夏、湖南等省(區、市)已完成普查登記目錄出版;《中華古籍總目·天津卷》初稿編纂完成,國圖卷、湖南卷、浙江卷編撰工作正在進行中。
曆史悠久,文明璀璨。麵對一頁頁年代久遠的古籍,厚實的家底,就是我們(men) 自信的理由。
2.搶救性修複:紙頁其萎風範長存
鬥轉星移,此去經年,那一紙繁華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褪去了當初的光鮮。字跡模糊不清、書(shu) 頁邊緣破損,甚至在長年累月之後成為(wei) 連體(ti) 的一塊“方磚”。在古書(shu) 醫生的眼裏,片紙隻字都是寶。既然是寶,又是帶“傷(shang) ”的寶,就得全力以赴去治。
在古籍修複領域有一條規矩,修舊如舊。“就像《雅典宣言》倡導的那樣,修複之後要保持整體(ti) 的和諧一致。”國家圖書(shu) 館研究館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傳(chuan) 承人杜偉(wei) 生說,為(wei) 了修複特殊的古籍,需要找來顏色、厚度、手感等極其相近的紙張,以盡量複原。所以,現在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館文獻修複組有了自己的小型造紙作坊,工作室的年輕人自己造紙,以“貼補家用”。
作為(wei) 年輕的古籍修複師,崔誌賓是幸運的。2013年走出校門進入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館文獻修複組工作的她,正好趕上國圖啟動清宮“天祿琳琅”專(zhuan) 項修複項目。苦練兩(liang) 年基本功之後,崔誌賓拜古籍修複專(zhuan) 家朱振彬為(wei) 師,開始實兵操練,加入“天祿琳琅”修複項目。2021年,曆時8年,“天祿琳琅”修複項目終於(yu) 大功告成,乾隆當年置於(yu) 故宮昭仁殿的宋、金、元、明版舊書(shu) 得以修舊如舊。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針對國圖館藏珍貴古籍的專(zhuan) 項修複行動。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古籍修複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依托12家“國家級古籍修複中心”,以點帶麵重點推進古籍修複工作,設立清宮“天祿琳琅”、雲(yun) 南迪慶州圖書(shu) 館館藏“納格拉洞藏經”、山西宋遼金元珍貴古籍、山東(dong) 《文選》等一批國家珍貴古籍重點修複項目,古籍修複總量超過370多萬(wan) 葉。國家圖書(shu) 館、天津圖書(shu) 館、寧波天一閣等古籍修複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開展“古籍修複技藝進校園”“古籍修複技藝競賽暨古籍修複成果展示”等活動,在全國掀起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承熱潮。建設古籍保護科技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推動古籍高清攝影、古籍修複用紙抄造、古籍修複浸染、紙張脫酸保護等領域多項技術攻關(guan) 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一批自主研發專(zhuan) 利技術轉化利用。此外,全國協同完成古籍修複設備、工具、材料的係統研製和配發工作,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古籍修複的基礎環境,為(wei) 開展古籍修複創造了條件。
3.再生性保護:嘉惠當代澤被千秋
紙雖壽千年,但長期束之高閣也實現不了傳(chuan) 承和利用的價(jia) 值。讓古籍“活起來”,更要使之“傳(chuan) 下去”。
一直以來,學者們(men) 都期待著將古籍善本盡快上網,實現數字化資源共享。盼望著,盼望著,近年來,很多傳(chuan) 世稀少的刊本、鈔本和孤本通過影印、點校、數字化等形式,得以露出“廬山真麵目”,使中華文脈得以傳(chuan) 承,實現了嘉惠當代、澤被千秋。
2016年搭建的國家圖書(shu) 館“中華古籍資源庫” 平台,已經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10萬(wan) 部(件),實現免登錄在線閱覽,極大地滿足了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古籍資源的利用需求,改變了古籍整理研究的生態,具有裏程碑的意義(yi) 。“中華古籍資源庫”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線發布的古籍影像資源包括國家圖書(shu) 館藏善本古籍、《趙城金藏》、法國國家圖書(shu) 館藏敦煌遺書(shu) 等資源,總量超過2.5萬(wan) 部1000餘(yu) 萬(wan) 葉。2016年9月28日,“中華古籍資源庫”正式開通運行,在線發布國家圖書(shu) 館藏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2017年2月28日,在線發布國家圖書(shu) 館藏善本古籍影像6284部;2017年12月28日,在線發布國家圖書(shu) 館藏《趙城金藏》1281部、善本古籍影像1928部;2018年3月5日,在線發布法國國家圖書(shu) 館藏敦煌遺書(shu) 5300餘(yu) 號。
此外,中華書(shu) 局的“中華經典古籍庫”發布點校本古籍。上海圖書(shu) 館、雲(yun) 南省圖書(shu) 館以及鎮江市圖書(shu) 館,都積極將本館的古籍實現數字化。雲(yun) 南大理國寫(xie) 本《護國司南抄》、元官刻大藏經《大寶積經》等特色古籍文獻,也都實現了數字化。全國39家古籍收藏單位在線開放共享古籍數字資源超過兩(liang) 萬(wan) 部,受到業(ye) 界廣泛關(guan) 注和好評。
1982年,任繼愈先生曾寫(xie) 信給中央領導,提出采用微縮技術搶救珍貴曆史文獻。“時至今日,微縮技術安全性強、穩定性好,仍然是保存文獻的重要手段。”杜偉(wei) 生介紹,國家圖書(shu) 館館藏善本基本上實現了微縮技術的再生性保護。
2016—2020年,一批古籍影印出版成果也影響重大。完成《中華再造善本》(續編)出版工作,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古籍編共計收錄583種珍貴典籍。《國學基本典籍叢(cong) 刊》累計出版91種619冊(ce) ;國家傳(chuan) 統典籍整理工程推進長江、黃河、長城、大運河、“一帶一路”古籍文獻,曆代海洋文獻,石刻文獻,徽州文書(shu) 等古籍整理與(yu) 研究,累積出版近200冊(ce) ;《中國古籍珍本叢(cong) 刊》《中國古籍書(shu) 誌書(shu) 目叢(cong) 刊》《書(shu) 目題跋叢(cong) 書(shu) 》《中華醫藏》《中華續道藏》、“國家珍貴古籍題跋整理”項目有序開展,《孔子博物館藏孔府檔案匯編·明代卷》《廣州大典》正式出版。
在時間的長河裏,華夏文明傳(chuan) 之無窮。古籍保護,任重而道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