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給生活添一份詩意(金台隨筆)

發布時間:2022-04-15 09:5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很多人來說,詩歌並不陌生。從(cong) 語文課堂上的誦讀,到綜藝節目裏的比拚,每個(ge) 人都可以在凝練的筆觸中感受深沉的情懷,在傳(chuan) 神的語句裏捕捉真摯的情感。但與(yu) 此同時,也有人心生“現代人是否還需要讀古詩”的困惑,提出“古詩鑒賞有沒有答案”的疑問。

  詩歌是一門語言表達的藝術。深植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古詩,彰顯了漢語表達的獨特魅力。相較於(yu) 其他文體(ti) ,古詩的一大特點就是短小精悍,講求用雅致凝練的語言實現抒情表義(yi) ,含義(yi) 深長的同時又追求音韻協調,朗朗上口,易於(yu) 記誦。看到大雪紛飛,寫(xie) 下“燕山雪花大如席”;目睹銀裝素裹,感慨“千樹萬(wan) 樹梨花開”;讚譽瀑布奇觀,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會(hui) 以“會(hui) 當淩絕頂,一覽眾(zhong) 山小”砥礪自我,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勸人奮進,以“海內(nei) 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寄語友人,以“采菊東(dong) 籬下,悠然見南山”安定內(nei) 心……這些千古流傳(chuan) 的詩歌以其意象、哲理和才思擊中人心,精當易曉,韻味悠長,成為(wei) 現代生活中生機勃勃的文化存在。

  “在心為(wei) 誌,發言為(wei) 詩。情動於(yu) 中而形於(yu) 言。”詩歌也是人的情感意誌的表達載體(ti) 。古人將人生體(ti) 驗、生命思考、事物觀察凝聚到詩詞之中,創造了一個(ge) 包羅萬(wan) 象的文化世界。相似的生命經驗,促使今人與(yu) 古人在情感與(yu) 思想上同頻共振;閱讀時的片刻感悟存留心間,迸發出激勵人心的力量。陶淵明“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的堅毅卓絕,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豁達超然……每讀及這些詩句,就更能理解“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的道理,一時的挫折便顯得不再難以逾越。

  今天,身處現代文明的快節奏中,那些親(qin) 近自然、緣事而發的詩句,能讓人逸興(xing) 遣懷,為(wei) 人生掬一捧清泉。留心夏季的“映日荷花別樣紅”,流連秋日的“晴空一鶴排雲(yun) 上”,充滿趣味的“閑看兒(er) 童捉柳花”,體(ti) 現境界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yun) 起時”……借助詩歌,人們(men) 得以跳出日常的瑣碎,凝視自然的神奇,發掘自我的詩心,給生活添一份詩意。

  古詩是今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其中的胸襟抱負、溫厚美德、日常哲思、閑情逸致,給予我們(men) 情感思想的共鳴、人生智慧的啟迪和美的享受。理解詩歌,不在於(yu) 答案是否標準,而是從(cong) 正確的語詞訓詁和創作背景出發,盡可能地抵達詩心,給出合情合理的解讀,這才是詩歌鑒賞的重要旨歸。在漢字的搭配組合中探尋多樣性和可能性,也是詩歌言約旨豐(feng) 的獨特意蘊之所在。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正如此詩所言,古詩就像明月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滋養(yang) 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